内在价值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巴菲特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提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该企业在其未来生涯中所能产生多少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任何人在计算该公司内在价值时都必须注意,未来现金流的修正和利率变动,都是会影响最终计算结果的。虽然这种计算结果无法得到精确计算,但这却是能够用来评估投资标的和股票的合理方法。
巴菲特举例说,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可以用大学教育来作比喻。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看,衡量一位大学生“内在价值”的方法是,首先估计他在大学毕业后的一生工作生涯中所能取得多少收入,然后再扣除如果他没有上大学的一生工作生涯所能得到多少收入,这就是他因为上大学而得到的“额外收入”。
把这笔额外收入采用一个适当的利率进行折现,就是截止他大学毕业时由于接受大学教育所得到的内在价值。
而这时候他的“账面价值”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他过去所接受教育已经付出的总成本,以及因为上大学而放弃这个期间工作所能得到收入的机会成本。
如果计算的结果是“内在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就表明他读这个大学从经济角度来看是不值得的。相反,就是非常明智的。
不过无论如何,在衡量内在价值时都必须用到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然后才能与账面价值去进行比较。如果是股票,那么这时候就要通过对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才能更好地衡量股票价格高低。
正确的内在价值评估模型是1942年威廉姆斯(John Burr
Williams)提出的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今天任何股票、债券或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剩余使用寿命期间预期能够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
股神巴菲特将正确评估一个企业内在价值的方法通过“大学教育”的比喻方式传授给我们,可是对于“大学教育”这么抽象的比喻,投资者应该如何理解并应用这个唯一正确的方法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教大家如何使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来计算内在价值。
举例:
如果你想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课程,但不知道这项投资是否划算,这时你可以计算一下EMBA的内在价值。假设进入EMBA课程,你每年的所得会增加人民币5万元,而这笔金额会在每年年底收到。你目前30岁,如果计划50岁退休,仍然要继续工作20年。为了简化计算,假设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课程学费为25万元,且必须与入学当年一次性全部支付。
试问,你的EMBA教育投资的内在价值为多少?
如果只考虑接受EMBA教育所增加的总薪资所得,往后20年工作时间所获得的薪水总金额为人民币100万元,远比学费25万元高得多。但是,未来的钱不值钱。为什么?如果你想在1年后拿到5万元,而假设你能使资金获得每年10%的投资报酬率,目前你只要拥有45454.545元(50000÷1.1)就能达到这个目标。换句话说,1年后的5万元,只相当于目前的45454.545元,因为以45454.545元为本金,再加上1年10%的投资报酬率,1年后正好可获得5万元。这种以投资报酬率来降低未来现金价值的过程叫做“折现”,而45454.545元元(经过折现后的数字)则叫作“折现值”。同理,2年后的5万元,只值41322.31元(50000÷(1.1)2)。按照这个逻辑,20年后的5万元,只值7432.18元(50000÷(1.1)20)。更夸张的是,40年后才获得的5万元,只值1104.75元(50000÷(1.1)40),可见长期折现对未来现金价值的杀伤力。
利用折现的观点,本例EMBA教育的内在价值可计算如下:
http://s6/middle/8cc38315tb03f6bdcb4a5&690
由上述计算得出的内在价值来看,显然EMBA课程是个不错的投资,因为产生的内在价值425680元远远大于教育投资的25万元。
学习完上面的例子,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巴菲特给我们用大学教育来举例说明内在价值的正确评估思路,你又用EMBA教育投资来举例说明内在价值的评估方法,你就不能直接用一个企业来举例,把内在价值的计算方法教给大家不就行了?
笔者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用心的,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我送你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我传授给大家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大家学习知识的方法。投资重要的是在于独立思考、逆向思维,只有未来你真正掌握了这些,你才能有信心在残酷的资本市场中远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