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古罗子国平江传统地理文化介绍之==昌江二十一仙山之张师山

标签:
历史情感收藏文化 |
分类: 古罗子国平江传统文化 |
神秘的古罗子国平江传统地理文化介绍之==昌江二十一仙山之张师山
山有千万座,最美家乡山
http://s16/mw690/002zNio6gy71JG4iq3t6f&690
http://s11/mw690/002zNio6gy71JG4akEWaa&690
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平江县南江镇),属陈真治之。
山是家乡的标志,山是家乡的骄傲。要说最有名气的非汉天一柱、谋略天下的张良隐居地张师山莫属。张师山,顾名思义,就是以张良命名的大山,原名天竺山,因山上长年白云笼罩,遂改名为白云山,是一座横亘南北、雄踞两省三县交界处的风景胜地,也是道教第二十五洞天。此山海拔虽只有六百九十二米,却是历来受湘鄂两地百姓虔诚礼拜的地方。山上拥有南、北、西三面由花岗岩巨石砌成的城门,主峰下面有吊崖、金崖、穿崖,相传为张良修行避谷、得道成仙的地方,麻石砦为平江四十八砦之一,山上世代留传着闯王屯兵、高祖访贤、赤手毙虎、龙爪留印等美好传说。位于山顶的白云寺终年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寺庙始建于元代,寺外有班禅、志哪、青远三代方丈圆寂后的合葬墓,名为“三清碑”。
张师山,雄踞于湘、鄂两省三县交界之所,东临天岳幕阜山,昌水北源冬桃山,西眺岳阳建基山、黄峁山。一座海拔只有692米的小山,山上的张良庙却常年香火旺盛,游人如织。不占天时、地利的草莽之山,何以历朝来受到湘鄂两省通城、平江、岳阳三地百姓的无限敬仰?
据《平江县志》卷二十九载:“白云寺,一名天竺寺。在县北八十里,由刘李二姓共建。刘姓捐田六斗五升,李姓捐田五斗。”因山上长年白云缭绕,山上有庵名白云寺。自汉朝张良隐居这里后,白云山遂改名为张师山。张良因何而隐居此山呢?民间野史是这样认为的:作为开创大汉基业三大功臣的张良、韩信、萧何,在韩信斩首于长乐宫的钟室,萧何系狱治罪至死的情况下,张良放弃留候一职,实为保全自身的高明之举。有联为证:得黄石公助,熟读兵书,佐刘终成帝业;从赤松子游,精通玄理,使君得保天年。民间还流传下高祖刘邦曾亲自到此山金崖洞中曾劝仿张良的典故,无奈张良已得道成仙,他随手拔下一根丝茅,化作一座虹桥飘然上天而去,君臣就此永别。
沿着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麻石拾级而上,你一定会产生一股莫名的向上的冲动。石级在陡坡悬崖边迂回穿越,有如一架被佛祖施了魔法的百变天梯,灵动地依着山势倔强地向山顶延伸。有的长满青苔,有的上下错位,有的被游人的鞋底磨得光滑圆溜,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沧桑轮回。有时在近乎直角的石级间爬行,与大地是那样的亲近,同白云是那样的依偎,和浓荫是如此的缠绵,此时此刻,人和自然,人与道法,人与生命,一切都变得如此真实,如此向心。山上不出产这种坚硬无比的石料,据说都是古人一块一块地从山下抬上来的,大块的都是善男信女捐建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虽然奉献的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追求一种向善向上的信仰的力量,即使虚无缥缈,人们依然趋之若鹜,这或许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吧。及至山顶,顿感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满身的疲惫感须臾间消失。人站在山顶上俯瞰,山下的风物尽收眼底。公路如丝带,房屋似木盒,水库若明镜,车辆和行人如蚂蚁般运动,忽有一种小我小天下之感。张良庙不大,只有普通的三进回字形结构。左右厢房中供奉各路大神明,有送子观音菩萨,有忠义关公像,有土地公公……但令人遗憾的是未见到此山主公张良的英姿。寺中原有张良塑相,像前有“汉天一柱”四字金书,相传为汉高祖刘邦亲自书写,但此文物却毁于文革动乱期间。寺里最为代表性的文物当属一口直径达二米余的铜制大钟,古为报时和祭祀用,相传每隔一个时辰,庙祝老人就会用粗圆木头撞击一次钟口,其声无比洪亮、悠远,方圆十里都听得清楚。山下有张良修行打坐的金崖,传说此洞深不可测,曾有勇敢的探洞人持火把进入,及至火把燃烧殆尽,也无法探知洞底,更有民间好事者传说此洞与八百里洞庭湖相通。
轶事终归轶事,现代人站在山顶上可以利用远焦距镜头捕捉到百余公里之外夕阳下浮光泛金的洞庭湖水却是真实的。及至山腰还有神秘莫测的穿岩与夺人心魄的“一线天”吊岩,与秋叶红枫、千年野藤、半山野莲、雪中竹海构成了一幅幅不可复制的雄奇图画。对于会享受慢节奏生活的现代隐士来说,春可挖摘高山竹笋,夏可入洞流连避暑,秋可攀枝赏花尝果,冬可踏雪寻奇。在流泉悬岩中探索仙踪,在经声乐歌中净化灵魂。
爱国志士曹中州在《游张师山》诗中写道:
云山竹影几千秋,
雾锁高峰水自流。
山下银河飘玉带,
天空日月滚金球。
远观河北三千界,
近睹东南十二州。
好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幸再来游。
现在的张良庙里,还挂着一副颇具特色的对联:
“张师山,山脉嵯峨,山隐张良,切切光千古;
老百姓上山观景也好,求雨也罢,亦是求法问道,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人心中无不深藏着一颗对佛的虔诚,对恶的反省,对道的叩问,对仙的向往之情。
“无法可说,有仙则名。”这是首入庙门的大门联,也是一道留给身在尘世中的芸芸众生思考的命题。
道是什么?道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道在大自然,也在人世间;道可与人述说,也一切尽在不言中。
张师山,因为一代谋臣张良在斯山辟谷而为后世所师法,山因人幸,人凭山存。神奇张师山,等你来问道。
正是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古训,盖因此山是国内罕见的以人名而命名的大山,是一座纪念汉相张良的美德和道行而教化万民的山,也是一方净化吾侪凡夫俗子心灵的道德高地。
寺中还留下了诸多文人唱和美景和道行的手迹,刻有规劝世人弃恶扬善的《关圣帝觉世真经》,真是“名山名诗名僧名留千古,善事善缘善果善感万年。”
且看张师山庙前台阶下只露出地面半截的一块斑驳的石碑,上刻有一段较为完整的《关圣帝君觉世真经》铭文,兹照录于下,以飨诸君。
铭曰: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 爱兄弟、信朋友;睦亲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时行方便、广积阴德;救难济急、恤孤怜贫;创修庙宇、印造经文;拾药施 、戒杀放生;造桥修路、矜寡援困;重栗惜福、排难解纷;捐资成美、秉训教人;宽仇解释、斗秤公平;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福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若存恶心、不行善事;淫人妻女、破人婚姻;坏人名节、妒人技能;谋人财产、唆人争讼;损人利己、肥家润身;恨天怨地、骂雨呵风;谤圣毁贤、灭像欺神;宰杀牛犬、积溺字纸;恃势凌人、倚富厌贫;离人骨肉、间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盗邪淫;好尚奢诈、不重勤俭;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瞒心昧已、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诱愚人;诡说升天、敛物行淫;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日咒祖、背地谋害;不存天理、不顺人心;不信报应、引人作恶;不修片善、行诸恶事;官司口舌、水火盗贼;恶毒瘟疫、生败产蠢;杀身之家、男盗女淫;近报自己、远报子孙;神明鉴察、毫发不紊;善恶两途、祸福攸分;行善福报、作恶祸临;我作斯语、愿人奉行;言虽浅近、大益身心;戏侮吾言、斩首分形;有能持诵、消凶聚庆;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如获;万祸雪消、千祥云集;诸如此福、惟善可敬;吾本无私、惟佑善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
虽无法考证此碑是何人所立,何年所记,但它留下的是一串串犹如宝珠般历久弥新的璀璨文字;虽不是名人名言所题,却于质朴的叙述中分明透露出人之所以为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追求。其撰作要旨是使世人醒悟,思过迁善,积德修身。其在对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劝诫中渗透着诸多和谐的理念,它的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及道德赏罚观,反映出道教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为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根源。
“张师山、大峰山、唐家尖、双叉尖、四官林、大沙坡、堕石岭、缺头山、狮形山、乌龟岩……”光听到这些千奇百怪的名字,就会令你浮想联翩。你不得不佩服家乡人对山峰形状准确描述的能力,运用日常事物相互比拟的文字功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理应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拥有一颗悠然、淡泊、聪慧的心。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人生道路起伏跌宕,带着世人的尊重和仰慕,回到凤凰,回到曾经滋养的沱江边。每个人都无法预知明天的成败,但最后都可以回到人生起步的故乡。“前抵山,后抵墈,餐餐一只茴炉罐”,“有女莫嫁南源洞,南源洞里搜胯风”,故乡人这些记忆深处的痛已经永远不复存在了,但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改变的是世事的沧桑,不变的永恒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