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婚庆之礼全程仪式

(2011-09-02 05:03: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婚慶傳統禮儀

传统婚庆之礼全程仪式

(推荐介召:)

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男方那边会立即燃起整个婚事中最长的一串鞭炮以迎接新娘,新娘在陪宾的引导下,在伴娘包陪的搀扶下由正房经过直接进入洞房,

而新娘的娘家送亲:上亲则同时被司仪陪宾引领到另外的客房中,但不经过正厅。

新娘进入洞房后,会有一些人好奇地来看她,伴娘包陪则负责把新娘从娘家随同带来的果品分给这些前来看新娘的人,这些果品就叫“新娘糖”

而新娘的娘家送亲人员:上亲由司仪陪宾陪着在客房落坐后,男方这边的人会安排人端洗脸水等给上亲洗脸,男方这边则给这个人一个红包,是为“跑堂礼”。等上亲洗脸毕,则马上把酒席摆上,是为“脚移酒”,即把脚步从女方家移到了男方家,酒席的意思就是为上亲接风洗尘。上来的第一碗菜是有一个碗盖盖着的,男方这边会有一个人把碗盖揭开再盖上,以便上亲可以开始吃菜喝酒,上亲则给揭碗盖的人一个红包,是为“揭盖礼”。

等上亲那边吃完脚移酒;

正厅内便开始举行拜堂和祝祖仪式。拜堂与祝祖仪式具体布局与辞祖时基本相同,稍有区别的是拜堂与祝祖仪式需要两个主持人分站两边,神台上会放着新郎和新娘的鞋垫,千层底布鞋以及皮鞋等之类的,而且上面会摆两个果盒。主持人恭请舅父点烛祝词:想拿红包请记住:一对喜烛喜洋洋,点燃喜烛照喜堂,照见鸳鸯并凤凰,比翼双舞,鸾凤和鸣,羡美佳音,螽斯蛰蛰,瓜瓞绵绵,同偕到老,夫妻齐眉,永远富贵,百世其昌。点燃两只巨大的红烛插在神台上两只用红纸包好的瓶子里,然后司仪喊“请新郎新妇”。新郎则自己过来站在神台前,新娘则由伴娘包陪搀扶着站在新郎的左边。主持人看他们站定后会喊“先祖位前就位”,新郎和新娘则跪下去。同时,门外则开始鸣炮,新郎新娘跪好后,便开始向祖先上香,右边的主持人会点燃三根香,然后分递给新郎,递第一根喊“一上香”,递第二根喊“二上香”,递第三根则喊“三上香”,新郎接过香后又把香递给左边的主持,左边的主持也是如同右边的一样接第一根喊“一上香”,如此类推。左边的主持把香接好后放在神台上,右边的主持人则把果盒拿起来,开始向祖先上贡品,程序同上香。

上完香和贡品后,右边的主持开始宣读“祝祖文”,祝祖文也叫“庙见文”或“庙见祝文”。祝祖文也由女方先写好然后随同送亲时一起带来的,里面的内容主要是表达新娘对新郎这边的先祖的祝福并谦虚第表达自己的不足,然后就是表达要仰仗先祖的福佑和男方这边翁姑的指教等等。

宣读祝祖文的调仍然与前述告祖文同,也是“马蹄灯调”,读起来就像是在唱一样。无论是辞祖文还是祝祖文,里面暗含了传统的对妇女之德与贤的基本要求,同时又适应时代的变化加上了男女平权平等的思想。两道文宣均显示出罗家人对祖先的重视与恭敬,所彰显的敬祖文化与祖先崇拜

祝祖文宣读完毕,主持人会喊“向先祖三叩首”,然后他喊“叩首一”,新郎新娘则一同朝祖先拜一拜,喊“叩首二”时就拜第二拜,“叩首三”就拜第三拜,拜完三拜后,主持人喊“平身”,新郎新娘就都站起来。然后主持人再喊“夫妻结拜”,于是新郎就站在东边,新娘就站西边,两人正对着,先作一个揖,然后齐齐跪下,对拜一拜。夫妻结拜完后,就是拜父母亲,父母亲站在东边,新郎新娘站在西边,男性站在前面靠近神台的地方,女性紧挨着男性。主持人喊“向双亲大人行礼”,新郎与新娘就都跪下,对着父母亲拜两拜,父母亲则以弯腰作揖还礼。站起来时,父母亲会给他们红包,礼金数目不定。拜完父母亲后,会拜外公外婆,舅舅舅妈,然后是嫡亲的伯叔父母,视情况还可以向姑父姑母行礼,行礼规矩与上同。每行完礼后他们都会给新婚夫妇红包,礼金数目一样不定。都拜完后,两位主持人升东(即站在东边),新婚夫妇再向两位主持人拜两拜行礼,但是主持人则是没有红包拿给他们的。拜完两位主持人后,新婚夫妇退场进入洞房。

然后主持人请孩子的父母亲升东,他们则退而站在西边,向孩子的父母亲“作贺”,即祝贺他们,主持人说一些恭贺的话,说完对孩子的父母亲弯腰作揖行礼,孩子的父母亲也以弯腰作揖还礼,礼毕

祝祖竭祖礼完毕,开始接柯斧,即迎接媒人。

此时,新郎与新娘一起站在大门口的西边,往房里靠近家神榜处,依次为与新郎同辈的男性,高一辈的堂伯叔父,嫡亲伯叔父和父亲,各自按三班站好。新婚夫妇此时为当然的单独的一班,迎客的专职司仪俗称茶馆陪宾手持一块用红纸折叠而成的迎客牌,上面写着“恭迎”二字,门外专门负责放鞭炮的人则燃起鞭炮表示迎接,迎客的司仪陪宾去迎接柯斧时先向柯斧作一个揖,然后把迎客牌朝里作引入状,柯斧作揖还礼,然后随同迎客者前进,迎客的把柯斧迎着从东边上,到门口时,迎客者用右手把迎客牌朝新婚夫妇作引客状,新婚夫妇前进一步,伸出右手,手掌摊开,手心朝里,面向柯斧略微往里侧,作迎客状,然后双手合拢成拳,弯腰作揖,作完揖后,拳头松开,右手仍然手心朝里作引客状,柯斧还礼的具体动作与新婚夫妇同,只是先出左手作朝里引的姿势。礼毕后,新婚夫妇与柯斧各自后退一步,迎客的陪宾再上前朝柯斧作揖,柯斧作揖还礼,其余与此前同,直到父亲辈与柯斧行礼完毕,柯斧则站在东边,此时,新婚夫妇上来站在西边,站定后,新婚夫妇再次向柯斧作揖行礼,作揖完毕,新婚夫妇面对柯斧,略微成斜角的姿势跪下给柯斧行跪拜礼,柯斧则站着以作揖还礼。跪拜礼毕,所有班辈的人(除新婚夫妇外)一齐站到西边一起与柯斧作揖行礼,作揖毕,与新婚夫妇一样跪下朝柯斧行跪拜礼,柯斧则也跪下以跪拜礼还礼。礼毕,站起来时,再作揖以相互示意,柯斧再向男方说几句祝贺的话,并跪下以跪拜礼表示祝贺,男方这边的仍然以跪拜礼答谢柯斧的贺意。然后领客的陪宾上前朝柯斧作揖行礼,柯斧作揖还礼,然后随同领客的陪宾领至客房。

接完媒人就开始接上亲,仪式与接柯斧基本相同。

有区别的是,最后男方的各班集拢时只是与上亲作揖行礼,并不下跪。因为上亲是不会下跪回礼的,在那一天上亲就是最尊贵最大的人,男方这边因为这是喜事,其中也有辈分比上亲那边的大的或与此相同的,所以一般不下跪行礼。

迎接其它亲友礼仪

略有不同。接待其他客人只需两班辈的人即可,新郎自己独立成班,仍然是站在正房门口的西边。地上的毯子铺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摊开的,这样的话就表示在新郎行跪拜礼时客人也要跪拜还礼。另一种则是完全摊开后,把毯子东南角折起来,这就意味着进来后站在东边的客人在新郎行跪拜礼时是不需要下跪以跪拜礼还礼的,只要作揖还礼即可。但是有的客人为了表示恭敬,在新郎下跪拜礼时也会下跪拜礼以示还礼,这时如果是辈分比新郎大的,那么站在旁边的陪宾则要伸手拦住,如果是与新郎同辈的可以随意。如果客人是内行的而且想以跪拜礼还礼,他会亲自把折起来的毯子的东南角摊开,这时下跪陪宾就不会拦住。有时,还有一些与新郎或新郎家特别要好的人要对新郎表示祝贺的话,会邀请新郎站到东边去,他们自己退到西边来,但这时新郎要佯装谦让然后再站到东边,这就叫“升东作贺”。

新郎行跪拜礼时的跪法也颇为讲究,一般是先站在西边朝客人作揖行礼以示意,然后再退到毯子的西南角,先出左脚,方向往西北方向前跨,与右脚成约45度角,双手先出右手朝客人示意,似迎客状,然后合拢成拳,左膝先弯下跪倒,右脚随后跟着跪下,然后左脚要收回来,左脚跟与右脚跟合拢,同时,拳头不能散开,跪好后弯腰拜一拜,再站起来,立定后拳头才能松开,如果跪下去拳头就散开则意为“撒手而去”,这是丧事才用的。

接完上亲后,开始请客入席吃中饭。

一般而言,传统的婚事中,酒席都是开两次-三次的,这里所谓的席则是指开饭的次数。

第一轮席次的桌席比较多,一般是先来的客人和急着要走的客人,主位是妈妈娘家舅父为主位其次父系亲属姑父为陪席位

第二轮席次则专门为老亲奶妈娘家、老姑丈.姨亲而设,第一席次因桌席坐满而没有吃饭的客人就会在第二席中坐席,但是,通常情况下,第二席的桌席都比较少,

第三轮席次则专门等待上亲和媒人而设,第一席因桌席坐满而没有吃饭的客人就会在第二席中坐席,但是,通常情况下,第三席的桌席都比较少,所以主要的客人都会安排在第一席坐完。第一席时也有比较重要的客人,但是他们的席次一般直接由陪宾去邀请或在桌上大家主动按照辈分排定,八仙桌的东西两边一般是不会坐人的,专门等陪宾安排好主要的客人的位次,桌子南北两边则可以随意。在第二席时,除上亲和柯斧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客人也需要用迎客的方式邀请入席,这些重要客人一般就是新郎的外公舅舅他们。邀请这些客人入席的仪式如下:邀客的陪宾大声宣读需要邀请入席的名单,比如上亲中的人,如像前文所述的陈姓,就可以喊“恭请陈府某翁或某佬亲家先生入席”,称“翁”是对年纪和辈分比较大的人,年轻人则可以称“佬”。然后,引客的则把该客人迎接至新婚夫妇处作揖行礼,再仍然像之前的迎接他们一样按各班辈次行礼,礼毕,引客的则将其引入排好的桌席和位次,其他人等均类同于此。同时,桌的摆放也有大小,以正房(即大厅)为例,东北角的那一桌即为一号桌,上面坐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别为上亲中辈份最大的和新郎的外公。西北角则为二号桌,第一位和第二位一般为上亲中的二号人物和柯斧先生。

大家都坐定后,开始上果品和凉菜,一般是六盘或八盘,凉菜一般占两盘,大多数时候为卤猪耳朵和卤猪肝。吃完果品后,开始上第一道菜,酒席的吃法为“至席”,具体如前讨论酒席时所述。第一道菜上来后,客人并不能立即就用菜,菜有碗盖盖着。一会儿,陪宾带着新郎前来,到各桌上揭盖。陪宾叫一声“新郎公”,该桌的客人就齐齐站起抱拳至胸前齐呼“高升,高升”,然后新郎则把菜盖揭开再盖上,然后陪宾说“请坐”,客人则落坐,这样客人就可以开始用菜了。新郎揭盖的规矩在第一席同样适用,换句话说,婚礼当天中午所有桌上的第一道菜都需要新郎揭盖才能用餐。新郎揭完所有桌上的第一道菜盖后,自己则坐在正房中一号桌上的第五位,意即陪上亲用餐。而新娘则坐在靠近正房的另外一间房的桌上,坐在第一位。从这一刻开始,其实就有了新婚夫妇男女分工一样,看起来很像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婚姻要求。

吃完饭后一般是摆比较好的果品。然后把上亲和新郎这边的陪宾以及新郎新娘和新郎的父母,外公等叫在一起,上亲坐东边,新郎这边的人坐西边,大家一起说说话,主要表示感谢,祝福等之类的,然后新郎这边的人再敬点酒,这就叫吃“起马盅”,表示上亲要开始上马回家了,吃完起马盅后,上亲直接由吃起马盅的房子里往外走,开始回家。这时,新郎这边的人开始送上亲,举行欢送仪式。与接上亲不同,送上亲时,新郎这边的人站在东边,上亲则由西边往外走,排班时,新郎这边辈分最大的站在最外面,最里面的是辈分最小的,新郎与新娘独立成班。陪宾先把上亲中辈分最大的一班迎到新郎新娘面前,作揖行礼,新郎新娘这边仍然是先出右手,然后再抱成拳作揖,不同的是,此时他们的手心朝外,意为送客。依次到最后一辈行礼完毕,新郎再上前朝上亲的所有人作一个揖,然后跪下行跪拜礼。新郎行跪拜礼时,上亲这边的人仍以作揖还礼,然后上亲那边辈分最大的人在新郎起来时会给新郎一个红包和一筒书,这个红包就叫“回郎礼”,“郎”即是“女婿”的意思。回郎礼有时回的是钱,多少不一,有时是东西,现在最流行的东西是摩托车,一般就把钥匙放在红包里给新郎。而这筒书则叫“回门书”,回门书的内容主要是邀请新郎和新娘回娘家的,出嫁时对于新娘而言就是“出门”,所以,再次回娘家就是“回门”。回门在结婚的第三天,即举行婚礼后的第二天,比如初一结婚的话,初三就是回门的日子。新郎和新娘回到娘家后吃一顿中饭,这就叫“回门饭”。回娘家时,新娘还要带一些果品糖之类的,以便回到娘家后把这些零食分给娘家的小孩。

婚礼礼仪,一个雅,一个俗,雅俗共赏。提供大家欣赏!传统婚庆礼仪介召完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