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关键在于以人为本

(2013-02-20 15:55:36)
标签:

参赛—学习党的十八大

教师心得体会

杂谈

分类: 8302办公室

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关键在于以人为本

——学习《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的三点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是在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更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之本是教育人如何做人,帮助人健康成长,培养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帮助社会走向完善。细细研读《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这篇文章,相信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人,都会对疗治我们的教育深怀期待。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我深有感触,从中不仅可以获得明晰的实践指导思想,而且还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我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

一、以高尚的师德感召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是学德的前提和条件,作为教师,立德的目的是为了树人,树“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人。高尚的师德包括敬业爱岗、高度负责、教学精专、关爱学生身心发展等优秀品质,这就是我们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去立的“师德”。

所谓立德,就是我们的老师要遵守社会公德,履行职业道德;所谓树人,首先老师要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不断地磨练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鼓舞人,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去感染人,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不断激发工作激情,享受育人环境中的成长与快乐。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熟悉学生心理,学会用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把良好的师德传递给学生,才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我们将健康信托给了医生,我们把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了教师,我们把子女的灵魂和祖国的未来也信托给了教师。”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人世和环境,恪守高尚的师德、从严要求自己,处处以教师育人为己任亦是社会使命。

二、以人文的情怀关爱学生

以德树人,我们不能离开人性谈道德,脱离了人性的道德说教于事无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所进行的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挫折教育都是基于原始人性的一种教育升级,而人性情怀自然属于人文情怀的范畴,人文情怀则是人性情怀的更高层级。“人文”指宽厚的人文素养,是一种用以观察和理解自然和社会、政治和经济、科学和技术、教育和文化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也是一种人文情怀。由此看来,人文情怀应该是尊重“人”,承认“人”,以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容忍为基础的情怀。

中国历来不缺少才智过人的学者,但是很少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没有人文情怀的人必定走不了多远。莫言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备受关注,十多年前,读及他作品时,大概我和其他人一样从未想到他会荣登文学殿堂。他在获奖演讲中先后提到“母亲被掌掴的痛苦”、“喜欢讲故事”、“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坚信真理和正义”等,长期的艰难生活,让他深谙人性,直抵真正的勇敢、悲悯和坚持。他不仅用作品向读者传递了家乡高密的人文情怀,更在一个毫不起眼的村庄画卷上浓墨重彩地画着是非批判与人性的较量,因而,他的成功当之无愧!一个人只有具备真正的人文情怀,他和他的作品才可能具有无限魅力。同样,只有具备人文情怀的教师,才是有魅力的教师。从杜威到苏·霍姆林斯基,从陶行知到魏书生,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无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彩,他们无不是有着人文情怀的教育家。

 2008年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一直以来的“热爱学生”改为“关爱学生”,从表述中凸显了师爱的“人文情怀”,更贴近教师情感与日常教学生活的实际。只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去尊重他人、尊重团体、尊重社会、尊重自己,而关爱他人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师是要能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完成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和时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要以学生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让所有的孩子度过一段最幸福的学习时光。

 三、以知行合一为第一要务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中一对重要的范畴。知有知识、认识的意思,可它不仅是知识的问题,而且是良知、道德的问题,即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行本义道路,引申为行动和践履,在传统的儒家知行观中,主要指道德实践。 王阳明先生曾经对“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作了精彩论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两者一体,不分彼此。

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感教师拥有某种教育观念并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教育行为。教师知行合一既需要主观上有所改变,也需要教育环境客观上给予支持。而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教育追梦者,是我们的宿命,因为教育一事本为追寻梦想而设,我们无法想象教育之事可以放弃梦想而依然存在,也无法想象仅仅停留在梦想之中,放弃实实在在的追寻而有教育之存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时刻以“知行合一”为第一要务,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用付出、关爱,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不可惧,可信不可疑。

世界属于儿童,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而今天,我和你有幸成为这个携手带路的人,唯有担当,我们才拥有直抵儿童内心的力量,创造出美好与感动,让每个孩子直通幸福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