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传统中国底层社会的一把钥匙,不读这本书,谈什么中国文化是扯淡。:)
江湖丛谈
著者自幼在外奔走,自谋衣食,对于江湖中的事儿,有个一知半解,所以著述这部《江湖丛谈》。内有“风”、“马”、“燕”、“雀”四大门;“金”、“皮”、“彩”、“挂”、“平”、“团”、“调”、“柳”八小门。内有包括的是:卖“梳蓖”的,卖“刀剪”的,卖“香面”的,卖“膏药”的,卖“刀伤药”的,卖“眼药”的,卖“虫子药”的,卖“牙疼药”的,卖“戏法”的,挑“汗册子”的,变“戏法”的,打“把式卖艺”的,跑“马戏”“修脚”的,算“周易”卦的,算“奇门”卦的,算“鸟儿”卦的,“相面”的,“哑相”的,“灯下术”的,说“相声”的,唱“大鼓书”的,唱“竹板书”的,说“评书”的,卖“胰子”的,卖“避瘟散”的,拉“洋片”的,等等,行当不下百数十种。此外,尚有两门:一为“骗术门”,一为“穷家门”。并有江湖黑幕,江湖人规律,艺术变迁,艺人小传,艺人传流支派,艺人道义,各省艺人团体的组织,艺人的沿革。仅将内容用概括方式,先向阅者报告明了,由江湖人之“春点”作为首谈。什么叫作“春点”呢?读书的人离不开字典、字汇、辞源等等书籍;江湖艺人不论是那行儿,先得学会了春点,然后才能够吃生意饭儿。普通名称是“生意人”,又叫吃“张口饭”的。江湖艺人对于江湖艺人,称为“老合”,敝人曾听艺人老前辈说过:“能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由这两句话来作证,江湖的老合们,把他们各行生意的艺术,看得有泰山之重。
江湖人常说,艺业不可轻传,交给人学的容易,他一文不值半文,丢的更易。
江湖艺术,是不能轻传于人的,更不能滥授别的江湖人,宁惜一锭金,都舍不得一句‘春’。据他们江湖人说,这春点只许江湖人知道,若叫外行人知道了,能把他们的各行买卖毁喽,治不了“杵儿”(江湖艺人管挣不了钱,调侃儿说,治不了“杵儿”啦)。果子行、菜行、油行、肉行、估衣行、糖行,以及拉房的,骡马市里手,各行都有各行的术语,俗说叫“调侃儿”。到了江湖人,管他们所调的侃儿,总称叫“春点”。
今例举一事,阅者诸君便知那春点的用处。譬如,乡村里有个摇铃儿卖药的先生,正当摇铃儿,被一家请至院内看病。这卖药的先生,原不知病人所患的是何病症。该病人院邻某姓,是个江湖人。他要教卖药的先生挣的下钱来,先向卖药的先生说:“‘果食点’是‘攒儿吊的黏啃’。”卖药的先生不用给病人诊脉,便能知道这家是有个妇人,得的是心疼之病。原来,这“果食点”,按着“春点”中的侃语,便是妇人的;“攒儿吊的黏啃”,便是心口疼的病症。然后卖药的先生给病人一诊脉,把病原说出来,说的很对。病人哪能知道他们院邻暗念着春点,给那卖药的先生啊?花多少钱亦得买他的药啊。这卖药的先生,得了病人邻居用春点把病人所得的病“春”给他,能够不费事儿,挣的下钱来。简捷的说明,这就是江湖人用春点的意义。往浅处说,是那个意思;往深说,如同长江大海,用莫大焉。可是这春点,用在一处,成为三种名词,前说江湖人调侃的述语为“春”,至于“点”之用处和意义,容谈到艺人的艺术类,再为详谈。今将江湖中的春点,先行录出,然后再分门别类地述谈。
江湖之春点
管男子,调侃叫“孙氏”,媳妇叫“果氏”,老太太叫“苍果”,大姑娘叫“将抖”,小姑娘叫“抖花子”,小男孩叫“怎科子”,管父亲叫“老戗儿”,管母亲叫“磨头”,管哥哥叫“上排琴”,管兄弟叫“下排琴”,管祖父叫“俄儿的俄”,管祖母叫“戗的磨头”,管妓女叫“库果”,管良家妇女叫“子孙窑儿”,管男仆叫“展点”,管女仆叫“展果”,管当兵的叫“海冷”,管侦缉探访叫“鹰爪”,管小绺叫“老荣”,管和尚叫“治把”,管者道叫“化把”,管尼姑叫“念把”,管作官的叫“冷子点”,管大官儿叫“海翅子”,管外国人叫“色(念骰)糖点”,管乡下人叫“科郎码”,管傻人叫“念攒子”,管疯人叫“丢子点”,管嘎人叫“朗不正”,管好人叫“忠样点”,管好色的人叫“臭子点”,管有钱的财主叫“火点”,管穷人叫“水码子”,管好赌钱的人叫“銮把点”,管天叫“顶”,管地叫“躺”,管东叫“侧”,西叫“切”,南叫“阳”,北叫“蜜”,刮风叫“摆丢子”,下雨叫“摆金”,下雪叫“摆银”,管房叫“塌笼”,管店叫“窑儿”,管阴天叫“插棚儿”,管打雷叫“鞭轰儿”,管吃饭叫“安根”,管挨饿叫“念啃”,管拉屎叫“抛山”,管走吧叫“窍”,管打架叫“鞭托”,管骇怕叫“攒稀”,管肉叫“错齿子”,管马叫“风子”,管牛叫“岔子”,管驴叫“金扶柳”,管买酒的叫“时山”,管喝酒的叫“敏山”,管喝醉了叫“串山”,管烧酒叫“火山”,管黄酒叫“幌幌山”,管茶馆叫“牙淋窑”,管*窑叫“库果窑儿”,管水叫“龙宫”,管兔儿叫“月宫嘴子”,管老虎叫“海嘴子”,管龙叫“海条子”,管蛇叫“土条子”,管桥叫“悬亮子”,管梦叫“团黄粱子”,管牙叫“柴”,管字叫“朵呢”,管笔叫“戳子”,管刀叫“青子”,管枪叫“啧子”,管放枪叫“啧子升点儿”,管药叫“汉葫”,管跑喽叫“扯话啦”,管人死了叫“土了点啦”,管妇人怀孕叫“怀儿怎啦”,管寡妇叫“空心果”,管麻子脸叫“梅花盘”,管俊品人物叫“盘儿曝”,管人长的丑陋叫“盘儿念曝”,管野妓叫“嘴子”,管车叫“轮子”,管衣裳叫“挂洒”,管穿的阔绰叫“挂洒火”,管穿破衣裳的叫“挂洒水”,管卖当票子叫“挑拱页子”,管当铺叫“拱页酿子”,管表叫“转枝子”,管帽子叫“顶笼”,管大褂儿叫“通天洒”,管裤子叫“登空子”,管鞋叫“踢土儿”,管袜子叫“熏筒儿”,管瞎子叫“念招点”,管社会里的人,不明白江湖事的叫“空子”。这江湖人调侃用的春点,总计不下四五万言。
著者将这几十句写出来,贡献到社会里,论完全并不完全,因为书的篇幅有限,不能全部发表。容敝人写到各门各行的时候,将未曾发表的江湖春点,一一刊出。
以上所说的侃,系江湖中各门各行通行的侃儿。从前江湖的人,将一句春点,看的比一锭金子还重,外行人是一句亦不知道的。到了如今,因为流行日久,外行人亦能耳濡目染的熏上几句。敝人在北平的天桥,东安市场,西单商场,以及各庙会常听见有些个半开眼的人(对于江湖事有一知半解的人,称为半开眼)在各生意场儿,调几句江湖侃儿,所调的侃儿,尽是普通流行的。至于江湖各行隐语,与他们生意有关,外行还是不知道的。我这江湖的春点,是简洁的把这意义说明,再谈这“金、皮、彩、挂、平、团、调、柳”的八门生意。
江湖金点之一:哑金
“金点”是江湖艺人管算卦相面的总称,如同一种群名词似的。譬如甲乙两个江湖人,在路相遇,甲问乙:“你作什么买卖呢?”,乙答:“我作‘金点’。”甲便知道是以“算卦相面”为生哪。故江湖人管算卦相面的行当儿,调侃儿叫“金点”,在这金点里尚有“哑金”、“嘴子金”、“戗金”、“带子金”、“老周儿”等等的分别。
在各市场、各庙会,常见有一种相面的先生,坐在地上装哑巴。在他那摊子上,有个玻璃镜框儿,内写“哑相”二字,或写“揣骨神相”四字,又在摊上写着:“坐地不语,我非哑人,先写后问,概不哄人。父母双全,兄弟几位,妻宫有无,有子无子,子宫几位。”看哑相的先生便在摊上盘腿一坐(作这种生意都是地摊,按江湖艺人的规律,是不准使高案子),用手指点行人“团黏儿”(使游人围着他观瞧,调侃儿叫作“团黏儿”)。游逛的人们见他装哑巴相面是为一怪,便都围着瞧看。作这种生意的人,必须能“戮朵儿”,才能使的上“拴马桩儿”(管写字,调侃儿叫“戮朵儿”)。还是倒“戮朵儿”,写挺好的一笔倒字,教人看着懒的走啦,即是拴马桩儿.将人拴住了。敝人曾见他们在一块板上,写“奉送手相”四字,写完了抬起头来,冲着观众“把点儿”(瞧着哪位像花钱的,调侃儿叫“把点儿”)。譬如看出这人面貌便能知道这人的事情如何,调侃儿叫“把现簧儿”。把现簧儿不外乎由人的脸上察看“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字的秘诀。例如某甲在商家作事,与同事的伙伴不和,有心辞事不干。还没辞哪,跟柜上告一天假,到各市场游逛散闷。他要站在哑相摊前,面上必有忧容。相面的先生,把出他的簧头来,冲他写“白送手相”。某甲伸出左手来,相面的冲他脸上一看,往某甲手掌上倒写四个字“二虎争食”。某甲想他同人不和,却像二虎争食的意思,他脸上必献出一点笑容来。相面的先生,就知道簧头儿对了,冲他往板上再写“你可相相面?”某甲问“花多少钱呢?”相面的先生写出“四角钱”。在他犹疑之间,相面先生便由他腿底下拿出一小打纸条来,长约三寸,横有一寸多宽。先把这打纸教入看看,上头没字,名叫“亮托”,然后冲某甲面上一看,往纸上写上几个字儿。在他写这几个字的时候,封的很严,不能被人看见,名曰“护托”。写完之后,用手指着他摊上写的那“父母双全”、“父母不全”,问某甲。某甲说我“父母不全”,相面的先生把他左手攥着的纸打开,亮给大家观看。某甲与大众往他纸上看哪,真写的“父母不全”,不明白江湖术的人们,都得惊异了,然后再用纸写,什么“妻宫有无”,“兄弟几位”,“子宫几位”,无一事不对。某甲不由得自己搁出四毛洋哩。
在敝人不明江湖事的时候,总想他那一小束纸条上,写的事事都对。有一年在天津,遇一江湖友人×君,我向他问过哑相是怎么个生意。他告诉我是这……回事,我才明其究竟。原来看哑相的先生们,使的那小束纸,调侃儿叫“跟头幅子”。这跟头幅子,是四层儿,未用之先,在各层纸之上,预先写得了“父母双全”、“父母不全”、“兄弟几位”、“妻宫有无”的字样。四层纸共为八面,有七面写好了字的,割下一面,随用随写,使用的时候,必须“护托”(即是不教人瞧见的意思),把手中的一束纸,按层翻着使用。故此,调侃儿管他叫“跟头幅子”,作这种“哑金”的生意(又名“念语子金”),必须先把跟头幅子,像变戏法儿似的练好喽,运用自然了,然后才能上地作生意。可是一样,作“哑金”的就怕遇见弟兄十二个人,将“头幅子”翻碎了,也翻不出一张兄弟十二位呀。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作这种生意的,还能蒙得住人。到了现在呀,亦是落了伍的生意了。哑金这种生意,永远是摆地儿,不能“安座子”。什么叫“安座子”呢?凡是算卦相面的先生,不论在何处开设了“命馆”,即是安座子。各市场庙会的座子,都是使“老周儿”(六爻卦),“八岔子”(奇门卦),“拆朵儿”(测字)“治杵”(江湖八卦挣钱,调侃儿叫“治杵”),还没有使“哑金”的“跟头幅子”的事哪。
皮 门
“皮”行,是卖药的总名。又管卖药的这行叫“挑汉儿的”。“挑汉”的侃儿,已经通行了“皮行”,江湖人多有不知的。卖眼药的,叫“挑招汉的”;卖咳嗽药的,叫“挑顿子汉的”;卖膏药的,叫“挑炉啃的”;卖药糖的,叫“挑憨子”;卖牙疼药的,叫“挑柴吊汉的”;卖大力丸的,叫“挑将汉的”;卖仁丹的,叫“挑粒粒的”;卖闻药的,卖避瘟散的皆是。管生熟药铺,调侃儿叫“汉壶瓤子”;管卖丸散膏丹成药的铺子叫“汉壶座子”;管治花柳病的药铺叫“脏黏啃座子”;管洋药房叫“色(念‘骰’)糖汉壶座子”;管扎针,调侃儿叫“插未”;管注射药品,调侃儿叫“插末汉”。
汉门之一:挑柴吊汉的
牙疼不算病,疼起来真要命。不论穷富,谁得了这种病,亦得赶紧调治。
治牙疼的偏方儿是人人都有,能有效力,实不可得。在各市场有一种卖牙疼药的生意,曾见他那药摊上写着“××牙疼药,‘立时止疼,不灵退洋’。”有些个患牙疼的人,找他当面去治。他们有一种“戮子汉儿”(管当时见效力的药,调侃儿叫“戮子汉儿”),抹在牙上,立刻就能不疼。病人买他这种药到手,那时抹那时不疼,不抹还疼。病人花这回药钱,他们挑汉的行当,叫“迎门杵”,即是头一回钱也,你要再找他呀,可就馈你这二道杵了。据他告诉病人,说是病没去根,要想去根,必须把牙内的虫子治出来,才能永久不犯。病人当然愿意去根喽,多花几个钱,算得了什么?将药价商议妥了,他用棍席皮儿另抹上点药,待不了一袋烟的工夫,再用骨头针儿,从牙上往外拨吧,像绵头儿似的小虫子,全都拨出嘴来,还都是活的。在从前,敝人亦很赞成他们的药品,当时就能治出虫儿来,可称得起是神药啊。不过敝人向病人打听,治出虫子来,那牙还是照样的疼。我问过病人,卖药的管保险除根,你为什么不找他呀?病人摇头不语,实有欲言难吐之状。原来卖牙疼药的,把虫子治出来之后,药钱到了他手内,怕病人找,能向病人卖派几句钢口,教病人花了钱,受了冤。不能找他麻烦。那几句钢口话,江湖人调侃儿叫“抽撤口儿”。跟师傅学艺三年零一节,就学的是好钢口(即是能说的意思)。要没有抽撤口儿,卖派呀,那不是教人“倒了杵”了吗(江湖人管挣下来的钱,又被人索要回去,调侃儿叫“倒了杵”)。凡是生意人,不论作哪行买卖,要教人“倒了杵儿”呀,是为莫大之耻。敝人曾向江湖艺人问过,卖牙疼药的,能够当时治出虫子来,管那个地方儿,调侃儿叫使“样色”(“色”念“骰”),管那虫儿,调侃儿叫“肉儿”。作这种生意,必须事先将菜虫子,粘在席皮底下,名曰:“上托”(即是弄毛病),用往牙上一绷,菜虫儿便掉在牙上,怔一会儿,再取出来。小小的戏法儿,便能馈下杵来。从前作这种生意的,很是发达,近年来,社会的人士,知识日见开化,稍有点见解的人们,就不能上他们的当了。凡是欺骗人的方法,任他们使的多么巧妙,绝定不能持久的。都说“一天能卖十石假,十天卖不了一石真”,我最不相信这种话儿。阅者诸君如不相信,请你看看同仁堂,就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