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
(2014-05-04 10:48:02)分类: 教育隨筆 |
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
摘要:在小学,四则混合运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其教学时间,占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一半以上,它是运算能力训练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好运算顺序,认真读题、审题、理解式子的含义,明确式子中有哪几种运算,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才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本文着重从创设生活情境、编口诀、划线法和变式练习等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进而提高运算能力。
关键词:运算顺序,运算能力,效果
引文
尽管70+50=50+70,但效果不一样:上学期成绩下降,下学期成绩上升。
总之,办事总有个顺序。因此,数学十分重视顺序。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数学家规定了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那么,如何使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呢?
一、联系生活,理解运算顺序。
学生观察信息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1:学校生物组养了3缸鱼,每缸4条,还多1条。一共有多少条鱼?
生2:学校生物组养了4缸鱼,每缸放4条,少3条。一共有多少条鱼?
学生尝试解决:
1、3×4+1=13(条)或 1+3×4=13(条)
答:一共有13条。
师:说一说,在计算3×4+1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生:先算3×4=12,再算12+1=13,第一步求出来的3缸有12条,第二步求出来的是一共有13条。
师:计算1+3×4时呢?
生:要先算3×4=12,再算1+12=13。
师:为什么不先算1+3呢?
生1:因为1+3是没有意义的。
生2:1表示多出来的条数,3表示的是3个鱼缸,两个是不能相加的。
生3:3×4才有意义,所以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4×4-3=13(条)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
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较好的理解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二、编制口诀,记忆运算顺序。
数学没有华丽的语言,也缺少生动有趣的故事,更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果,它难学,更难教,而“口诀”具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等优点,把它运用在数学的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规律,更能帮助学生长久记忆,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良性循环,使学生的联想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能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如在四年级下册教学《混和运算》时,可以采用编口诀的方法:
打竹板,声连天,各位同学听我言。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歌诀,读的次数虽不多,但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运算顺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提高了教学效率。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真正使学生能快乐学,轻松学!
三、指导划线,确定运算顺序。
学生通过用划线确定运算顺序,这样计算的准确率就会不断提高。如在教学《含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时,引导学生用划线法来确定: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如:42×【169-(78+35)】
四、练习巩固,掌握运算顺序。
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设计课堂练习。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含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要求(1)让学生划出运算顺序,同桌批改。
(2)选择其中一组进行计算。
(3)反馈讲评。
2、把下面各组算式组成一个综合算式。
3、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者中括号。
(1)先减再乘最后除:32×800-400÷25
(2)先除再减最后乘:32×800-400÷25
(3)先减再除最后乘:32×800-400÷25
4、(1)某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要给620棵树浇水,三年级每天浇40棵,浇了8天;剩下的由四年级来浇,5天浇完,平均每天浇多少棵?
5、想一想,填一填。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让数学在拓展延伸中变得深邃、美丽。
整个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旨在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因此在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完整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熟练的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总之,掌握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中发散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造,学生的运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工作,要做到计算天天练,并且注意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烈.我教小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孔企平. 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数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4]赵会龙.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的拓展和延伸[J]. 教育学文摘,2013,(01)
[5]周军梅.浅议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