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诸侯风起云涌”后续追踪(U-jet)
(2012-02-06 14:24:04)
标签:
杂谈 |
编者按:本刊2012年1月刊“公务机诸侯风起云涌”一文,引发业界热议。许多业内人士、读者致电致信本刊,发表对各地公务机公司兴起这一现象的看法。在中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当下,投资的“禁区”已少而又少。一篇专题报道引来观点争鸣,我们更愿理解为,这源自公众对中国公务机和通航事业的普遍关注,源自于行业萌动之初对普遍规律和行业真知急切找寻。
在这里,我们摘编两位行业权威人士的观点,以飨读者。无论赞同或批评,思考总有价值;而在思辨中,我们切莫停下脚步,因为事实只有时间才可验证。
孔林山:我不看好地方公务机公司的前景
文/徐虞利
对于地方政府和产业资本投资公务机公司热潮,民生租赁董事长孔林山早已关注到,作为业界的权威,其前瞻的判断和冷静的思考使他并不看好地方公务机公司发展的前景。
《私人飞机》关于地方公务机公司发展前景的思考,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就民生租赁来说,现在找我们买飞机的也很多,但民生的政策很明确,就是对私人用飞机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对地方小型公务机公司客户谨慎支持,提高其成本,门槛要求也会比较高。我们不希望看到行业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的局面,我们会全力支持旗舰企业使其成为行业龙头。
公务机公司业务主要是执管和包机,小型公务机公司没有生命力,风险是比较大的。首先,执管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在飞行员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没有大航空公司的资源支持,小公司经营会举步维艰。而包机业务需要规模效益,要有上百架飞机才能运转自如并盈利。
比如客户在云南需要飞回北京,而小公司公务机只有两架,还在天津,需要先飞云南再返回,客户要承担几乎双倍的费用。相比之下,对于拥有上百架机队的规模、在全国能够网络化布点调度的公司来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要看到,在公务机行业,即便是小公司的成本也是固定的,有些企业一年亏得起一两千万,但亏三年就承受不了。虽然现在大家热情很高,但将来一定会有一大批这样的公司经营不下去。
在我们看来,中国需要旗舰式的公务机执管公司,首先得拥有足够数量的公务机,并有大型航空公司做依托,有飞行员资源和成熟的管理经验。最近一段时间,也有很多朋友找上门来,向我表示想做公务机公司,我都规劝他们不要盲目进入,即使想投资也应该寻找能成为旗舰型的公务机公司入股,不一定非要自己办企业。这是一个资金、技术、人力密集型的行业,注册资本没有50亿根本做不了旗舰。
现在民间资本迫切希望进入这一领域,对此,我是很理解的,因此现在市场需求、趋势很明确。问题在于,市场缺乏组织者,政府主管部门应该走得再快一点,出台措施让投资者从正规渠道参与进来,防止打游击现象出现,否则会有不少人付出惨重代价。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通航产业还有许多其他商机。基础设施如通用机场、FOB运营基地等等,都是投资参股的理智选择;退一步说,办公务机公司也不如去办飞行培训,未来中国上千架公务机的保有量,对飞行员市场需求巨大,估计至少需要3000 名飞行员,这都是看得到的投资机会。
“诸侯并起”值得国企警醒
文/某大型公务机公司负责人
《私人飞机》上期“公务机诸侯风起云涌”一文,对于央企或国企背景的公务机公司来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坦白说,相比地方公务机公司的快速发展,国有航空公司恐怕还是在以传统思维来考虑问题。现在看似国有公务机公司有较大优势,但受思想意识、体制机制等的影响也很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我们恐怕会错失良机;如果改革调整的步伐上得去,跟得住,那么公务航空产业的发展对于国有航空公司未来发展的全局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我首先想说,央企进入公务航空产业,也是自身劣势的。首先,这和央企的考核制度有关。央企只是考核主业,例如对中航集团来说,考核的就是国航的客货运输。而无论民航客货运输,还是公务飞行,都是靠飞行员和飞机飞出来的,而作为关键的生产资源和生产力,这些又都是相对紧缺的。如果公务机增加的速度很快,势必需要分流航空公司的资源,从维护主业增长的角度来说,航空公司是不愿看到这种现象的。所以即便公务航空市场增长很快,母公司可能也不愿加大投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点,与很多人的观点不同,我要说央企在公务航空产业上眼光足够,但容易摇摆,动作迟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航就已开始了商务包机业务,当国人都不了解这个行业的时候,央企有机会先接触,并且从认识上也站到了一定的行业高度。但要看到,航空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从投入到产出,从订机到投入运营,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因此,真正需要投入和发展时,央企往往还会被短期指标和经营压力所束缚。因此,三、五架飞机可能容易决策,但要从量变到质变,从产业布局结构上对公务机加大投入时,则央企航空公司很难下决心。
第三,则是飞行员培养等行业的客观运作规律造成的影响。航空公司计划培养飞行员时,前提是一定是计划要买飞机了,但公务航空业务可不是提前几年可以计划的,都是私人买了飞机就要托管,都是临时性的情况,所以它有计划的提前考虑飞行员问题是不可能的。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国企。但对民营资本来说,这个问题就相对较小,它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资源流动来解决。
在当前,我认为国企和有关部门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是公务机产业谁来做,是国企做还是民企做?我们需要正视,国企、民企各有哪些优劣势,大家应该对此有清楚的认识;第二是国家态度。公务机和通航产业有这么大的发展机会,国家对它怎么看待?对于央企发展新兴产业,国资委等相关各部门都有什么样的要求,并从政策引导、考核机制等各方面给予哪些支持,都是值得思考和明确的问题。
如果从市场角度来说,我感觉国内公务机市场有点像前几年的房地产,确实存在一点投资过热的问题,投完了如何管理、怎么飞,将来恐怕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从增加飞行员数量到如何确保安全运营品质,还需要行业做大量的基础工作。未来将是个“消化过热”的阶段。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在公务机公司领域进行有效投资,至少还要五年左右的时间。
有人问我,现在对公务机领域的投资是否存在动机不纯的情况,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真正看好行业发展做长期投资的有,也不排除有热钱投入、转移投资的情况。另外,政策导向上,例如未来是否对公务机公司的成立设限,都可能会影响外界投资的决策。但最终我相信,这个领域内未来一定会有一两家民营企业站住脚,这是市场规则和经济规律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