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时间机器走进生活——专访廖学锋(U-jet)

(2011-12-15 17:31:14)
标签:

杂谈



让时间机器走进生活——专访美国国家公务航空协会亚洲首席代表、中国公务航空集团董事局主席廖学锋

玉海/文
    走进廖学锋的会客室,首先就被大大小小的公务机模型所吸引。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紧张的办公氛围中,这些漂亮的小飞机,给人以自由与明快的感觉。
    廖学锋先生是中国公务航空业的资深人士和专家。他从事公务航空领域数十年,先后在庞巴迪、豪客比奇和雷神飞机公司等世界顶级公务机制造商担任中国区高层,经他之手销售出的公务飞机已有100多架。但廖学峰说,“中国公务机产业仍是一张白纸,可做的事情很多,这和你们《私人飞机》杂志所面对市场一样。”
    中国的成功人士如果要买公务机,现在是最佳时机吗?世界公务机市场有哪些新的潮流和趋势?业内人士又是怎样看待中国公务机市场空间的?带着这些话题,廖学锋接受了本刊专访。

    《私人飞机》:去年《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是不是让公务机行业人士都非常兴奋?它会给国内公务机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廖学锋:是的,大家都非常欢迎《意见》的出台。低空空域的开放,对公务航空有非常大的促进。低空开放首先会推动通用航空的发展,带动航空文化、航空专业人员队伍等的成熟,这样行业的发展就快多了。
    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有一个非常发达的通用航空,通用航空是金字塔的底座,塔尖才是民航。而我们国家恰恰相反,民航比重大,私人航空或者通用航空的比重很小。但是我相信,最终我们会调整到“正三角形”的状态,这并不是说民航要越来越小,而是说通用航空会增长得更快。

    《私人飞机》:这个“底座”究竟会有多大呢?
    廖学锋:现在我们国内的通用航空飞机是500多架,美国是30多万架;我们的公务机有100多架,美国将近2万多架。我觉得10年内,我们公务机到1500架是没有问题的。

    《私人飞机》:您这个判断是不是有些保守?我看到的最大胆估计是,未来我们的飞机数量要超过美国。
    廖学锋:我觉得我们有这个潜力,但要说肯定超过,还不敢说。要看到,美国政府对通航的管制非常宽松,这一点我们还做不到。比如说,空权的开放,小飞机在美国不经过审批就起飞降落,这些问题不解决,要成为第一市场恐怕还有障碍。但按照中国的经济总量,要成为第二大市场肯定是没有问题。
    而且,美国究竟有多少架飞机,恐怕没人说得清楚。美国的许多飞机是试验性的,个人如果爱好就可以组装,然后自己开着飞上天,这些飞机很多并没有登记。这也是我们和美国人在认识上的差异。我们有很多习惯性的看法,比如飞机必须得要个牌子,但在美国就没有。我一个朋友说,那不会撞机吗?我说不会啊,天空那么大,怎么会撞呢?

    《私人飞机》:也就是说,我们在通用航空业的发展上,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和推进的步伐?
    廖学锋:我们中国通用航空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一步,政策已经被市场推着在走,政府需要革新政策,以适应行业的发展。这其实跟我们以前在许多经济社会领域内的改革是一样的。
    中国市场有这么大的需求、财富和国土面积,这都是可以把中国变成最大的公务机市场的因素。但要知道,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这是做不到的,尤其是空权的开放上。我们现在谈的只是4000米以下的低空开放,国外则是全部开放的。我们空域资源的70%~80%是在空军的控制之下的,通用航空和民航只能用到20%~30%,这也是现在民航航班晚点等很多现象的原因之一。
    我个人认为,我们还可以在发展的观念上有所突破。最重要的,是明确“法无明文禁止即为允许“的原则。要知道,中国在通用航空、公务机领域相关的管理体系、配套政策等方面都还很不完善,以前我们是看“国家有没有说可以做”;但国外是“凡是国家没说不准的,都可以做”。这实际上就会放开很多行业方面的限制,而且将促进行业的法制化建设。
    许多人问我,应该怎么发展通航产业?我说,不用政策,只要政策放松就行,只要允许和鼓励人们去做。现在很多民间资本都愿意去投资通航,投资机场。可如果真要修个机场,从地方军区到总参,批下来太难了。我有个企业家朋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想修个机场,因为他那儿到上海或者南京,开车都要三、四个小时,看到美国的生意伙伴都有公务机和机场,他也想修一个用,但申请了8年都没能办下来。

    《私人飞机》:那么,据您所知,我们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否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廖学锋:我想是的,我们的民航管理部门在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态度上非常积极,军方可能在资源的开放上还相对较为谨慎,但要看到,现在已经是全民都有这个要求,否则,我们国家丰富的空域资源就会白白地浪费掉。
    实际上,空余资源是可以孕育出一个很大的市场。比如,通航在救灾急救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香港,虽然使用成本很高,但只要需要,急救飞机十几分钟就可以抵达现场。这也是保障个人权利、实现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途径。我相信,我们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我一直说,公务机实际上就是“时间机器”,但我们现在的一些限制,让它的优势还不能完全发挥出来。所以,公务机行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支持,这个问题解决了,买的人也会更多。

    《私人飞机》:还有论点认为,我们“富煤少油”,能源的短板决定了航空业的发展会受限,从而要大力发展高铁?
    廖学锋:很简单,那就要看看每个产业的成本和经济效益。而且,高铁替代不了航空。高铁投入太高,只能解决大城市间的“点对点”,偏远地区修建高铁不经济,但发展通用航空就非常合适了。统计显示,航空业投资对经济产出的带动比例是1:9,几乎是所有产业里最高的。

    《私人飞机》:我们再来谈谈需求。中国公务机已经到了需求爆发的时候了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正处在公务机消费怎样的阶段呢?
    廖学锋: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公务机的消费能力已经很高了。当然在消费的形式上,我们跟国外还是有区别。比如,我们国内购买公务机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都“只买大,不买小”,都是以买大飞机、新飞机为主,成熟市场则是以小飞机为主的。我认为,市场会慢慢更加理性的。
    另外,现在通航限制太多,让大家总想一步到位,这也是造成“只买大、不买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香港,因为停机费、起降费用太高了,一架小飞机都没有;而在美国,机场是国家设施,公务机停机、起降几乎没有费用。
    这又涉及了一个重要问题。大家之前有误区,认为许多地方修了机场都不赚钱,但实际上,机场是一个基础设施,是保障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就跟街道一样,我们什么时候算过街道赚不赚钱?要是机场太赚钱,那就麻烦了,说明加在航空业身上的压力太大了。

    《私人飞机》:那么,在公务机产品方面,目前国际市场上有哪些新的潮流和趋势呢?有没有什么新的技术或产品将要推出?
    廖学峰:国际公务机公司都非常注重技术的革新和产品研发。目前主要是集中在新材料应用和超音速飞机的开发上。复合材料重量轻,强度高,主要会减少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比如庞巴迪正在研制的一种全新的公务机“里尔85”,是全世界第一架全复合材料的公务机,预计2013年就要交付市场。
    另外,从公务机角度来说,超音速公务机应该会是很好的产品,很有潜力。公务航空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机器”,能够缩短时间。比如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能够两三个小时飞到欧洲或者美国,上午过去谈一笔生意,下午就可以回来,这样就非常方便。大家知道,超音速飞机的一个重要弱点就是它的耗油比较大,成本比较高,所以在民航的运用不成功。但在公务机上,由于用户对时间非常敏感,这个产品对公务航空高端客户来说,会有很大的潜力。

    《私人飞机》:现在公务机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何?如果要买一架飞机,需要等上多长时间?
    廖学锋:现在大型公务机已经严重供不应求了,主要是湾流550、庞巴迪环球快车、达索猎鹰7x等机型。比如,湾流的飞机订单现在已经排到2014年了。一般来说,现在预订洲际航程的大型公务机,要等上18~20个月交付。

    《私人飞机》:从您这里下单,是否能够缩短些时间呢?请您简要介绍下中国公务航空集团的业务。作为创始人,您是看到了怎样的商业机会,才放弃国际大公司的高层职位来创业的?
    廖学锋:我们公司的立足点很简单,因为中国缺乏航空文化,许多人对于公务机的购买、使用等很多问题都不了解,而飞机整个购买的过程又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就从客户要购买公务机的一瞬间开始,到飞机交付结束,做一个“交钥匙”的服务。
    具体来说,我们会帮客户做合同谈判,帮助做内饰设计,找飞机托管公司,做各种审批程序。这种模式不是我们创造的,在西方这是很成熟的模式。在西方,买主会先请一个购买飞机的顾问,然后请一个内饰设计的顾问,然后飞机装修要两三年,还要找一个工程监理公司。而由于我们没有航空文化,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
    此外,我们也涉及像公务机包机、购买融资、飞行员及维修人员培训等业务。由于我们在国际公务机市场有很多资源,对公务机公司也很熟悉,因此,我们可以帮助客户更为客观全面的确定购买计划,购买时,我们可以直接从厂商,也可以从其他渠道调剂飞机,因此,有时是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