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1-09-24 14:57:25)
标签:
杂谈 |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盐类的水解”隶属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中和反应,对盐溶液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在高中化学必修一中学习了离子反应,已经掌握了离子反应(特别是复分解型)发生的条件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有感性的认识。在选修4,本章前两节内容中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平衡移动原理,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包括弱电解质(以醋酸为例)的电离、水的电离两个平衡体系,都是平衡移动原理的具体应用。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溶液中C(H+ ),C(OH-)的相对大小)。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的具体应用加深认识。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沉淀溶解平衡紧密相连的。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酸、弱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沉淀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本节内容包括盐类的水解、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和盐类水解的应用两部分。教材在“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有的是呈碱性、有的呈酸性而有的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并通过讨论活动从宏观上认识并概括出盐的组成与其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接着教材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教材以常见典型的氯化铵(强酸弱碱盐)、醋酸钠(强碱弱酸盐)两种种盐在水溶液电离出的某些离子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形成弱酸或弱碱的过程,分析了这一过程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从微观粒子变化的水平揭示了盐溶液酸碱性的本质;最后对氯化钠溶液(强酸强碱盐)显中性的原因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起点能力:勒夏特列原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离子反应等必备基础。
【教学目标】
2.知道盐类水解的本质
3.能够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盐类水解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盐类水解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难点:盐类水解的实质以及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 流程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回顾导入 |
【回顾提问】 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非常微弱的电解质,到底弱到什么程度呢?如何定性的衡量水电离的微弱程度? |
【思考回答】 电离度、水的离子积KW |
回顾水的电离,诱发思考,帮助学生逐步将盐类的水解与水的电离搭建知识联系 |
||||||||||||||||||||||||||||||||||||||||||||||
【ppt展示·引导】 H2O⇌H++OH- ; 25℃时,KW=10-14,C(H+)=C(OH-)=10-7mol/L 既然说水是弱电解质,其电离存在电离平衡,那必然是有条件的平衡,动态的平衡。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被破坏,也就是水的电离会被抑制或者促进。 |
|||||||||||||||||||||||||||||||||||||||||||||||||
提出研究课题 |
在纯水中 向水中加酸 向水中加碱 如果向水中加盐呢?? |
C(H+)===C(OH-); C(H+)>C(OH-)抑制水电离; C(H+)<C(OH-)抑制水电离 |
通过回顾加酸加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提出盐类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诱发思考 |
||||||||||||||||||||||||||||||||||||||||||||||
科学探究 |
【实验探究】(课本p54) 实验测定六种盐溶液分别呈什么性? |
【实验】 随机请六位同学对六种盐溶液进行pH测定。(用pH试纸) |
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探究欲望 |
||||||||||||||||||||||||||||||||||||||||||||||
复习巩固;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
|||||||||||||||||||||||||||||||||||||||||||||||||
【随即复习】常用的测定溶液pH的方法以及描述pH试纸的使用操作 |
|||||||||||||||||||||||||||||||||||||||||||||||||
|
|||||||||||||||||||||||||||||||||||||||||||||||||
提出问题 |
组织实验学生对实验结果相互交流汇报,并给出对应溶液的酸碱性结果 |
【交流汇报】 |
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分析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
||||||||||||||||||||||||||||||||||||||||||||||
分析问题 |
呈现实验结果列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找出盐的组成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
【讨论交流】 每组间同学讨论后,进行公开交流结果。 |
使学生能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总结规律 |
||||||||||||||||||||||||||||||||||||||||||||||
|
|||||||||||||||||||||||||||||||||||||||||||||||||
引导 归纳 |
归纳盐的类型与溶液酸碱性的规律 |
强酸弱碱盐的溶液都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溶液都显中性; 强碱弱酸盐的溶液都显碱性 |
由实验现象总结一般规律,为理论解释做好铺垫 |
||||||||||||||||||||||||||||||||||||||||||||||
引导过渡:①纯水呈中性,为什么? ②判断溶液呈酸、碱性或中性的依据是什么? ③上述盐溶液显示不同酸碱性,原因? |
|||||||||||||||||||||||||||||||||||||||||||||||||
规律理论探讨 |
强酸弱碱盐 以NH4Cl溶液为例,问题诱导,引导学生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离子反应)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 1.在NH4Cl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2.这些离子是否会发生相互作用?离子间相互作用即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反生的条件是什么?(复分解型)。 |
【思考·回答】 1.在NH4Cl溶液中存在 H2O⇌H++OH- NH4Cl= Cl- +NH4+ 2.离子反应反生的条件为有难溶解、难电离、易挥发的物质生成 |
通过复习离子反应反生的条件,帮助学生发现NH4Cl水解的实质,引导说明这一过程对水的电离的促进作用 |
||||||||||||||||||||||||||||||||||||||||||||||
过程演示 |
【板演】NH4Cl水解过程以及对水的电离的促进作用
离子方程式:NH4++H2O⇌NH3·H2O +H+ |
||||||||||||||||||||||||||||||||||||||||||||||||
拓展迁移 |
【拓展扩充】请同学们列举出所知道的能够和NH4Cl类似对水的电离有相似促进作用的盐 |
【列举归纳】强酸弱碱盐 Fe3++3H2O⇌Fe(OH)3+6H+ Cu2++2H2O⇌Cu(OH)2+4H+ Al3++3H2O⇌Al(OH)3+6H+ NH4++H2O⇌NH3·H2O +H+ |
由个别到一般的扩展,通过强酸弱碱盐的示范学习,为下面强碱弱酸盐的自主学习做好基础 |
||||||||||||||||||||||||||||||||||||||||||||||
【深化理解】归纳上述离子反应的共性特征 |
|||||||||||||||||||||||||||||||||||||||||||||||||
1.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碱);2.可逆反应; 3.消耗OH-,溶液显酸性; 4.都促进了水的电离; |
|||||||||||||||||||||||||||||||||||||||||||||||||
自主学习探究 |
【抛出问题】CH3COONa溶液为何显碱性呢?请同学们按照上述分析思路自己完成解释。 |
【问题解决】 分析CH3COONa溶液的水解过程 |
对称分析,既能及时巩固刚刚学习的分析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学生板演】CH3COONa水解过程以及对水的电离的促进作用 离子方程式:AC-+H2O⇌HAC +OH- |
|||||||||||||||||||||||||||||||||||||||||||||||||
【拓展扩充】按照刚才的思路请同学们列举出和CH3COONa类似对水的电离有相似促进作用的盐 |
【列举归纳】强碱弱酸盐 AC-+H2O⇌HAC +OH- CO32-+H2O⇌ HCO3- +OH- S2-+H2O ⇌ HS-+OH- CN-+H2O ⇌ HCN+OH- SO32-+H2O⇌ HSO3- +OH- |
归纳共性特征 1.生成难电离的的物质(弱酸);2.可逆反应; 3.消耗H+,溶液显碱性; 4.都促进了水的电离。 |
|||||||||||||||||||||||||||||||||||||||||||||||
形成概念 |
请同学们描述强酸弱碱盐(NH4Cl)和强碱弱酸盐(CH3COONa)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
NH4Cl溶于水,其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NH3·H2O),使溶液显碱性,促进水的电离 (CH3COONa此处省略) |
通过CH3COONa和NH4Cl具体实例的水解过程的描述,感知水解的条件、实质以及结果,接着自主概括盐类水解的一般性概念,形成概念 |
||||||||||||||||||||||||||||||||||||||||||||||
像上述CH3COONa、NH4Cl等盐和水的相互作用称之为盐类的水解。请同学们整理所学内容(哪些盐可以水解?水解的实质是什么?水解的结果如何?)给盐类的水解下个定义 |
1.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可以水解;(有弱才水解) 2.水解的实质是: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 3.导致盐溶液呈现不同的酸碱性,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谁强显谁性) |
||||||||||||||||||||||||||||||||||||||||||||||||
【板书】盐类的水解:盐溶于水时,由于其电离出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可分别与水电离出的OH-或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弱碱或弱酸),使溶液显示不同酸碱性,促进水的电离。 |
|||||||||||||||||||||||||||||||||||||||||||||||||
问题迁移 |
为什么NaCl溶液显中性呢? |
||||||||||||||||||||||||||||||||||||||||||||||||
【板演】H2O OH- NaCl OH-
+ Na+ H+ |
|||||||||||||||||||||||||||||||||||||||||||||||||
【结课】盐类的水解是可逆反应,存在着动态平衡,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水解平衡也会发生改变,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以及水解的应用。 |
|||||||||||||||||||||||||||||||||||||||||||||||||
作业 |
1.计算室温下,pH=10的CH3COONa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 、OH-的浓度 2.计算室温下,pH=4的NH4Cl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 、OH-的浓度 |
||||||||||||||||||||||||||||||||||||||||||||||||
|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节属于概念教学,盐的水解是中学化学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高考热点。本节重点在于对盐类水解实质的学习。在进行最初的教学设计时,我摒弃常规思路,希望抛开课本本节安排思路的束缚,从本章的设计思想出发直入主题,运用平衡原理从影响水的电离开始,也就是从抑制、促进水的电离平衡的角度学习盐的水解。之所以这样设计,我感觉课本设置的探究实验可探究性不强,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基本已经了解了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故此我单方面认为他们的探究热情不会很高,另外考虑到由实验引入,可能会使学生过分注重水解的结果(溶液酸碱性),而忽略了水解的实质(促进水电离)。经过试讲,和老师们的研讨,认为这种设计方案预设性太强,而且问题设置梯度大,针对性和指向性不强,而且需要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这些对于学生和执教者(我)本身具有较大难度,而且这种从盐类水解本质讲起的教学思路对学生要求较高,而且不大符合学生的一般性认知规律(由现象到本质),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改变原设计思路,结合课本知识安排顺序进行重新设计。
以上是经更改后的教学设计,本节按照常规思路,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由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现象入手,归纳盐的种类和盐溶液酸碱性规律,接着以典型案例氯化铵和醋酸钠为例,结合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从离子相互作用角度讲解了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的实质原因,进而涉及到对水的电离的影响。本课时教学设计既依托课本有对课本有所改进:1.在导入部分通过回顾加酸加碱对水的电离的抑制,顺理成章的提出加盐类对水的电离的影响,为实验探究盐溶液酸碱性设置情景氛围;2.本节新课部分,用微观解释水解原理时,采用对称式分析法,教师引导完成氯化铵水解的过程;在进行醋酸钠水解分析时,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最后教师点评,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模仿到熟练掌握,这种知识学习方式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3.在进行氯化铵、醋酸钠的水解分析后,又对知识引导扩充,由离子方程式归纳各类盐水解共性特征;4.学生活动适当;5.教态自然。
本节不足之处以及改进:1.时间把握上,前半部分比较松缓,后半部分稍紧张;在今后训练中注意锻炼课堂“张弛有度”的把握。2.导课部分设问不紧凑,没有起到使学生思维随着问题步步推进,起伏跌宕的作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3.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对比分析不明显;今后的教学中突出两种典型水解盐的分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主讲人:程园园
指导老师:贺文风、曾艳
20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