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永华:监利胡氏第六房姓氏之争

(2022-03-30 12:16:44)
标签:

监利胡氏第六房

监利胡氏姓氏之争

石首文史胡永华

万庾胡氏

石首喻家碑

分类: 1、石首文史

本族监利胡氏第六房姓氏之争总论

作者:胡永华。

我祖羽公为监利复迁始祖,生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殁于宋德佑二年(当为景炎元年,即1276年)。羽公生子八。其中六子悦公生于宋绍定四年(1231年),殁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自宋、历元,至明,本族并无姓氏之争。至康熙辛巳年(1701年),有彦纲公(羽祖四代孙)七子宵公支下孙帝时,采访石首绣林杨氏族谱,将悦公六房谱改为杨胡谱。其主要内容是,将悦公嫡子政隆公改为石首杨隆,将政隆公之子益中改为杨益中,将杨隆的父亲杨文清叙为我开基始祖,并由此上溯杨氏祖先。本族姓氏之争从此开始。

杨胡谱是否正确,关键是,政隆公是否石首杨隆?改谱的证据既然源自石首杨氏族谱,就需要在石首杨氏族谱中寻找答案。石首现存最早的杨氏族谱为光绪丁丑年(1877年)《南杨族谱》。此谱载:“文清子隆,字合万。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年)四月十二时午时;配胡氏,生于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年)六月二十未时。子益中,同徙监利,从外祖更姓胡,即今杨胡是也。”所谓“即今杨胡是也”,说明杨胡谱编修后,本族胡氏已改姓杨胡,编修《南杨族谱》,受到了杨胡谱的影响(《南杨族谱》后杨胡谱176年);而如上所述,编修杨胡谱,首先受到了南杨族谱之前老谱的影响;两者之间,已经彼此影响。表面上看,两者已经合谱,而细加探究,如非事实确然,即使想合,也是合不了的。比如生卒年龄,那是要代代相扣,世系相连的。查1987年版《胡氏族谱》:“政隆,悦公之子,字文盛,生于宋(淳佑)[咸淳]九年(1273年)四月十四丑时,殁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九月十七申时”。此政隆公长彼杨隆91岁。再查清光绪丁丑年《南杨族谱》,杨隆的父亲杨文清生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祖父政生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曾祖添佑生于“元至元元年”(1264年)。政隆公分别长杨隆的父亲68岁、祖父35岁,与杨隆的曾祖相仿佛,仅差9岁。如果把政隆公放入《南杨族谱》,整个杨氏家族世系就全部破坏了,并且无法修复;同样,如果把杨隆放入《胡氏族谱》,整个胡氏家族世系就全部破坏了,同样无法修复。显然,此政隆公并非彼杨隆。

杨胡谱的理由是,悦公夫人杨氏为明诰赠少保,杨政之女。她招自己亲哥哥文清的儿子杨隆为婿,入赘胡氏。杨胡谱虽整体失传,但观1987年《胡氏族谱总谱》就会发现,此谱仍残留杨胡谱的痕迹。此谱载:“悦公妣杨氏:明诰赠少保、讳政公之女,文清、文宪公之胞妹。”杨政因孙子杨溥的官阶而“诰赠”。杨溥曾官至内阁首辅,少保,为明代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之一。他晚年回家祭祖,撰写祖父杨政的神道碑文,即《真斋公神道碑铭》(光绪丁丑年《南杨族谱》)。此文载杨政:“子男二人,长文清,娶常氏;次文宪家君”“女二人,长适吕伯让,次适赵立成进士”。“孙男三人:长即溥,次浩、次澄。”这足以证明杨政的女儿没有嫁给悦公,悦公夫人自然不是文清、文宪的胞妹。杨政的孙子三人,也没有杨隆。即使入赘胡氏,仍是杨政的孙子,理应记载却没有记载,这说明杨政可能压根儿就没有这个孙子。清光绪丁丑年《南杨族谱》属于老谱丢失后的补修,可能犯迷糊:而神道碑文属于当时的历史文献,更何况是孙子跟祖父撰写的神道碑文,其祖孙世系,绝不可能记错。这充分说明,石首南杨杨政世系和监利胡氏悦公世系没有任何姻亲关系,杨隆入赘胡氏的理由和事实不成立。

杨胡谱还有一幅著名的家神联,即“名传关西夫子,教衍安定先生”。这幅作品大概是杨胡谱创谱时的作品。因简易而又响亮,易于传记,至今仍在流传。所谓“关西夫子”,即杨震;所谓“安定先生”,即胡瑗。杨胡谱既然是错误的,自然和杨震扯不上关系;即使胡瑗,也并非本族直系祖先。这则对联,出联已经是根本性的错误,而对联又是牵强附会的强对之作而已。

杨胡谱的编修,自然遭到本族族众的反对。咸丰七年(1857年),六房族众不满杨胡谱,重新创修六房胡氏族谱,并辨正了所谓杨胡之说。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监利六房再次重修监利六房胡氏族谱。其间,虽有姓氏之争的暗流涌动,却并无声势。但到民国十年(1921年),六房主修者重启杨胡谱,将政隆公改为杨隆,将杨隆之子杨益中叙为本族开基之祖,将玉沙(今监利县)叙为本族开基之地,将《胡氏族谱》改为《玉沙胡氏族谱》,将安定堂改为三恪堂,并上溯杨氏祖先,杨胡谱又死灰复燃,并炽燃成势。

玉沙谱继续效法康熙谱的杨胡说,并有新的发明。

一是为杨隆之子益中改姓寻找理由。康熙谱首创入赘说,认为杨隆入赘胡氏,后代遂从外祖更姓胡。玉沙谱在入赘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杨隆子益中,字执夫,“仕元为行都指挥,总管荆楚峡州路”,益中与徐寿辉等农民起义军战斗,“公身亲锋镝,大小百余战,斩首千余级”。后来陈友谅弑寿辉,自称汉皇帝,与朱元璋战,战败而死。“太祖旋命徐达、常遇春等廓清楚地,公以身受元恩”,参与战斗,后殉节死。明朝建立后,为避明朝的讳,益中的儿子尊祖母命而从祖母姓胡。此说的关键是,杨隆之子益中能否参加元末明初的战斗?如上所引,杨隆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年),而朱元璋建国于1368年,杨隆之子益中自然无法参与元末明初的战斗。如按1987年版《胡氏族谱总谱》载:益中公“生于延佑四年(1317年)三月二十八日申时,殁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五月二十八日午时”,益中公虽然能够参加元末明初的战斗,但此益中公已非彼益中,正如此政隆公并非彼杨隆一样。还有二则人物史料同样可以这样证明。据清光绪丁丑年《南杨族谱》载,杨溥是杨隆的堂弟,小杨隆8岁。而杨溥生于“洪武六年(1372年)”,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在翰林院任职30多年,后晋升明朝首辅、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卒于正统十一年(1436年)”。杨溥的生卒时间和生平事迹,在《明史》《明实录》《杨公墓志铭》和《南杨族谱》中均有相同的记载,无疑是正确的。而本族监利胡氏族谱载政隆公生子益中,益中生子仁诚;仁诚生子胡清。而杨溥和胡清实为同朝翰林官员。胡清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为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四夷馆从事少数民族或邻国语言文字的翻译工作,这在《明实录》《湖广通志》《荆州府志》《监利县志》和本族家谱中都有相同的记载,无疑也是正确的。如果杨隆和政隆公是同一个人,那杨隆就是清公的曾祖,杨溥就是清公的曾叔祖,杨溥和清公同在翰林院为官,且杨溥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和内阁大臣,二人就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关系。笔者长期从事杨溥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并没有发现两人有任何诗文交往和特殊关系。而事实上,曾孙不可能与仅小于曾祖8岁的曾叔祖同朝为官。即便是孙子,也很难与小于祖父8岁的叔祖同朝为官。这些都充分证明,此政隆公并非彼杨隆,此益中公并非彼益中。即使按《胡氏族谱》所载生卒时间和年龄,益中公能够参加元末明初的战斗,但陈友谅建立汉于1360年,死于1363年,卒于1361年的益中公怎么可能在陈友谅死后,继续参与对朱元璋部属所谓“廓清楚地”的战斗?既然无法同明朝的部队作生死决战,又何谈对元朝的忠,更何谈避明朝的讳?

二是进一步分裂族众。康熙谱(杨胡谱)本来是分裂谱,导致六房谱从监利八房总谱中分裂出来。玉沙谱又在康熙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裂。玉沙谱认为,益中的儿子仁政本姓杨,为避明讳,改姓胡;而益中的女婿仁诚本姓周,为避明讳,同样改姓胡。这样就把益中公的后代又分成杨姓和周姓,进一步导致六房谱的分裂。如上所述,杨胡说已经是根本性的错误,而周姓说同样凭空臆说(见玉沙谱载《嫡始祖仁诚公履历考》)。该文作者只是听从传说,仁诚公来自黄陂县团林埠龚家桥许家岭;然后拜访此地周姓后裔,只听说数百年前,周姓有一个儿子入赘荆江,继而查此地周姓族谱,并无此人,作者便想入非非,断然认为,这个黄陂县的所谓周姓儿子就是监利县的仁诚公;进而按仁诚公的生卒时间,在周姓族谱中寻找出周茂才、周文炳父子,认为周茂才便是仁诚公的父亲,周文炳就是仁诚公的弟弟。作者把一项十分严肃而又认真的考据工作,当做科幻小说一样演绎,如此轻浮浪荡,认他人为祖,酿成千古笑柄。

 玉沙谱自然遭到族众的坚决反对。1987年,监利八房第三次联宗修谱,除彦纲祖支下璠公谱牒主修者仍顽固坚持杨胡谱外,其他族众一致同意维护八房统一的胡氏族谱,六房修谱再次纳入正途。但这次修谱仍残留着杨胡谱和玉沙谱的错误痕迹。

综上所述,本族家谱之所以出现姓氏之争,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老谱的丢失和残缺。据本族谱牒记载,在明朝初年,本族洺公和清公就开始新修家谱,但明朝家谱早已丢失。至清朝康熙年间,本族再次修谱时,谱牒或已丢失,或虽未丢失,但没有及时续修,以至于残缺数代或十多代,在新谱与老谱承接的节点上,出现了资料残缺和记忆混乱。主要是悦公以下三代世系不清和记忆混乱,从而演绎出更改姓氏,认他人为祖的闹剧。二是修谱观念和手段的局限和落后。女儿本来是本家的血脉,应该入谱;但在古代,人们认为女儿是要嫁出去的,是没有自己姓氏的,不能入谱;而对女儿的婚姻,更加没有记载。这就为改姓认祖提供了遐想的空间和舞台,更为改姓认祖提供了争论不休的无穷闹剧和话题。杨胡谱和玉沙谱都认同入赘说,但在哪一代、哪个人、属于什么原因入赘,有多种说法。有妙兴说。此说认为监利八兄弟,唯有六房悦公生女妙兴,最钟爱,遂招婿入赘。有杨隆说。此说认为杨隆是悦公的女婿,后代子孙因避讳,尊祖母命而改姓胡。有仁政、仁诚说。此说认为,悦公招杨隆为婿,生子益中;益中生子仁政,又招赘仁诚(周姓)为婿。这些说法,此说彼起,又破绽百出,让人莫衷一是,给后人留下无穷遗患。此外,对人物信息的记载只限于姓名和生卒年,过于简单,又没有图像佐证,也为后来家谱的争论提供了胡思乱想的空间。三是主修者的轻浮和盲动。不管是本姓胡还是入赘姓胡,其子孙后代都是胡家的血脉。即使入赘姓胡,自有入赘姓胡的道理,都出自于祖先的本意。作为后人,唯有尊敬和尊重,哪有数百年以后,擅自改姓改谱的道理?杨胡谱和玉沙谱的主修者仅凭无根浮言,就肆意改姓改谱,认他人为祖,既愧对祖先,又遗患子孙后代,还分裂族众,而于自己,既无颜且无耻。此等轻浮和盲动,当为子孙后代戒。

现将民国十年重刊《玉沙胡氏族谱》谱头中有关杨胡之说的主要文章附录于后,供族众和后代明辨和查考。

胡氏历代源流总录  从来水不溯其所自出,则无源之水,其流易竭;木不究其所从生,则无根之[木],[其][易]摧。我族自士宁公创修老谱,百不存其一。中更姓渊源,杳莫能知。至康熙甲申,维炬、维垣诸先辈乘风破浪,适绣林,访先人遗迹,始得易杨为胡之说。故老谱源流备录先代世系,使后之子孙知。益中公为开胡姓一世之祖,而文家玉沙,开千万子孙之始祖也。兹者族姓愈繁,谱牒就湮。客岁秋,承各房名公先达委予等共领其事。予以才疏学浅,固辞不得。侨居祖祠,备历寒暑,不惮心力,翻阅老谱,若信若疑。疑者何疑?历朝世纪内多矛盾。信者何信?文致荒谬。予生也晚,敢以不肖笔墨,妄加附会?因取老谱所载历代世系,录而志之,编成一牒,前后一辙,庶不致谬戾。原我鼻祖宝公(弘农故郡,陕西名家,府历西安,县出华阴)、二世震(以荆州刺史,称关西夫子)、后子秉(任汉桓帝司空,拜御史郎)、四世赐、五世彪(一任少府光禄勳,一拜太尉尚书事)、彪子修(丞相主薄),由修及荣,而绾而才,至十一世天佑(当时人望)潭州(则又以刺史官籍,偕夫人吴氏自陕来楚),下而耀公,长、春、弼公四代(世已历乎十六,功更显于三朝)。十七世英斋(娶张氏,仕宋为茶陵学正),厥子添佑(诰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妣氏王,累赠太夫人。公自潭迁荆之蒙城,再迁石首)。一越正公(我十九世祖也。字国贞,号真斋,诰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葬高陵莲花池。娶氏程,生文清;继娶李,生文宪;俱赠太夫人。其后子孙另编世系以示后嗣)。由前至斯,人文彪炳,固皆我宝公栽培之厚,发祥之远也。其[绣][林],若得亨得辅诸后裔不胜数。其闸居我玉沙而更姓为胡者,椒衍瓜绵,虽科第不及先代,而子孙之蕃昌,阖邑称望族焉。予食先人旧德,应遵先贤遗训,谨将老谱源流次第编辑,不忘所自。亦几如水之必溯其源,而后其流自远;木之必寻其本,[而][后][其][枝][自]茂也。后之有志斯谱者之自详考命姓之由。而予此中之苦心,亦庶可共谅焉耳。光绪元年乙亥岁孟冬月上浣吉旦,彦纪公派下嗣孙世淮小槎氏敬录。

总修大成谱序  余少读书,妄期进取,以光先德。值清季,科举废,学堂兴,家贫难于随时,悔十余年间,心老道左。后民国创立,父母老,食指繁,送死养生之不暇,荏苒岁月,摧残者又十余年。辛酉秋,阖族有续修家乘之议,余年已四十五矣。承族推举,总理家事,领修谱牒。以大任重则,畀之才疏学浅之老朽,则余岂敢?因固辞不获。受事后,深恐不克负荷,有愧族中父老诸君子之明。用是汲汲,开箱发箧。搜寻往帙明谱,已无存矣。惟清康熙癸未、光绪乙亥为完书。阅之,虽微有异同,不至大相径庭。复取汴祖派下咸丰、光绪两次谱阅之,与康熙癸未、光绪乙亥甚相矛盾。细思一本之亲,何冰炭乃尔。询及故老,皆云相传汴祠文彩公有事于老祠,与族人齿舌,偶异故修谱。时取法县西门祠所老谱耳。而本木水源之不忘,犹之昔也。是以兹届续修,大新、润章诸户首竟成;植、庭两先生,力补前遗,同归大成。仁人孝子之用心于是乎在。余与合族诸公心实羡之。汴祠咸丰、光绪之谱,后人作二典,以前之书观焉,可也;龙首蛇身,断鳌炼石,何足信哉?然知其虚,必导其实;虚可知矣,实将谁信?按仁政公以父靖节于元,尊母命,改杨为胡。仁诚公婿于杨,遵岳父命,改周为胡,异而同之。皆不敢忘胡公者,天经地义,人事之宜也。祖始于益中公者,筋联脉会,骨肉之至亲也。后人至今犹可想见。其当时睹裴太史叙明谱,有派支指挥太史两公明宗而不淆序之句,益可知矣。究之杨而胡,康熙间帝时公访绣林,后人以为无疑矣;周而胡,乾隆间周裔公访黄陂,后人尚且有惑焉,何以故因光绪、乙亥谱言之不详,汴祠所修谱讳言改姓,以至参差起惑后人?余以绵力薄才,当此重任,昼夜精心考其缺漏,为此一节,身体失和。幸祖灵不昧,堂叔世源公解馆还家,来视疾询得,故喟然曰“汝无忧,善自爱。吾向闻父言,裔公因弟宗清公中式,亲至黄陂访,确有履历在吾家,旧箱尘封百余年矣。前届修谱,缘吾父远帐,汝祖定国公未翻及此,是以致误。汝病痊,吾与汝共检之”。(道)[余]闻不觉神爽,病若失。数日后,同翻敝笥,蠹蚀者三之一。惟此牒在中,尚可稽查。当与源公阅之,源流凿凿,世系昭然,如日食既更,人人共仰。兹值谱牒告竣,谨录胡氏源流考,载于首简,以昭信后嗣,是为引。民国十三年甲子夏五月谷旦刊。清祖派下十八代嗣孙棠业道南甘甫氏恭撰。

续修家谱序  昔前贤有云,修本草不详其实,则害人之身;修周易不详其实,则害人之心。而余谓,修族谱不详其实,则上贻怨恫于祖宗,下启疑议于后人,害及人鬼。噫,我族谱牒创修于明皇正统辛酉,续修于本朝康熙壬午。钦生也晚,明谱从未目见。续修谱载,我祖诚公系出汝南,馆于指挥杨公讳益中之室。因靖元节,避明忌,故命政、诚两公同改姓胡。迄今五百有余岁矣。果尔尚观世之馆甥者一代从姓,二代分继,三代复姓,理之常也。况殉难避讳之际,从姓之人,何不可自姓其姓?继世清公玉堂,身价士庶,尚不忘本,宁舍其祖而不知自返乎?且谱云,我祖乃周公因礼,之子仕元,为陕西咸阳县尹,并非寻常者。流亦不详,其所自出者何也?我高祖庠生、裔公闻道此言,即疾首疼心,亟欲求正,奈无从解免。乾隆戊午秋,亲至黄陂密察,始得实征。前续修之时,我支炽臣因陋就简,故事实多有谬戾。刊刻徒遗,破绽帝虎鲁鱼,更仆难数。致使我安定一脉,流通之家,气滞于元末明初之间。前等若敖之鬼,后拜汾阳之墓,炽臣之不祖,述生死两加其罪焉。钦不肖,承族推举,谬权家事,葛藟尝庇其本根(可以),人而不如其物乎?虽然古有以始,封为始祖者,亦有以始迁为始祖者。我族之以政、诚两公为容诚肇基之祖,尊指挥公为所自出,百世莫改矣。如必欲远,明所自,知六千余岁之宗,某系某祖、某出某公,则亿万人溯始穷源,皆一人也。亿万姓由博返约,皆一姓也。他如杜正伦冒城南之族,萧仲瑀废相国之纪,钦则有所不敢。后有孝子贤孙,起而续之,使五百余年之祖,一旦而胫联脉会,则余之所专望也。是为引。光绪元年乙亥仲冬月谷旦,清祖嗣孙壬戌恩科举人、拣选兵部差官、候补守备、户首定国立斋氏敬撰。民国十三年甲子夏五月重刊。

嫡始祖仁诚公履历考  仁诚公以一身来监,著籍改姓,而继世即科名显烁,丕振家声,非源远流长,盛德大业而能若是乎?然止知公来自黄陂,而不知其实乃江西饶州府乐平县人也。谱虽载有公父名职,而不考其实乃大中大夫、谥文定,讳茂才之子也。本族原有老谱,大约修自数世以后,故于公之祖父籍贯未详,亦并于陂所自迁之地未言也。迨汴河剅从祖敦吉重修沈公神像,启出矢意,乃知公来自陂之团林埠龚家桥许家岭。其先世无传,犹之昔也。康熙壬午年纂修新谱,本支当事者既不仍其阙名,又不往陂清查,乃称公父名讳因礼,仕为知县,信口凭臆,诬前罔后。余髫年,时闻道此言,即疾首疼心,亟欲求正。戊午岁秋闱事竣,三弟得捷。余间关跋涉,亲至黄陂县团林埠,始知周氏之盛甲于陂邑,子孙极其繁衍,簪缨极其济跄济,祠宇极其壮丽,家政极其整肃。大宗华昭附祠而居,总理家政。延余而咨访之,如故旧离别忽逢,如骨肉散亡复聚,勤勤恳恳,相见恨晚。云祖父相传,始祖茂才公入陂之后,有一子出赘荆江,因以落籍。今子之来,是其嫡裔。随出谱牒示之。余拜受,卒读,以无公之名讳为疑。华昭曰“余谱修自入八世以来,皆属追述。即五世六世有迁徙者,苟遗其名,未考其地,讵敢妄载?矧诚公入陂未久,旋适异地,而谓八世以后,能知其名而载之耶?夫以隔郡之遥,非身居其地者,安知有所谓团林埠龚家桥许家岭之名而毫发不爽哉?迄今陂邑周无二姓,岂元末明初村落为墟之日,以团林埠有二周哉?”因欲留余,同谒族众。余固辞返辔,取其谱一牒而归。初不敢有一毫附会之意。己未春,间窗无事,偶取二谱细加参研,不华昭之言有实相吻合者焉?黄陂谱称茂才公原居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明太祖为吴王时征至金陵,任校书正字,洪武七年左迁鄂州司训,洪武十一年解组入籍于陂,受田二百亩于团林埠,则当时是,黄陂县团林埠有周姓者自茂才公始也。查诚公生于元至正六年丙戌,清公生于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则由陂入监当在十一年以后,若非随父入陂出赘来监,则数年间一隅之地既有一周茂才以官籍而受田于团林埠,又有一周仁诚弃团林埠而占籍于监利,有是理乎?茂才公生于天历元年戊辰,元炳公生于元至正八年戊子,公之生少于茂才公十九岁,长于文炳公两岁,则其为茂才公之长子,文炳公之长兄也。的确无疑矣。或者曰至正丙午岁茂才公尚居饶州,而谱载仁诚公生于黄陂县团林埠龚家桥许家岭土地,不知矢意止载住居此地未尝言公生于此地也。公之生年月日时载在老谱,及启矢意,复得所居,修谱之时撮合成文而已。由是推之,则亦生于江西饶州府乐平县乌纱硬瓦砌墩可知也。独其所以易周为胡之故,籍去献亡,空言无征,与夫所谓淮安太河之说,文残事古,考核难稽。所赖精灵不昧,声咳若何,使四百余年莫续之宗,一旦如牵发齿指,筋联脉会,揆之素心,差堪一慰。古有以始迁为始祖者,亦有以更氏为始祖者,本支以公为始祖也,定也。至于公所自出,应从别子不称之条。茂才公既有大宗承祧,本支不得越礼奉祀,但始祖所自出之实,不可以不考。而谱中所载因礼之说,又不可以不存。余故不揣谫劣而详载之。清雍正八年庚戌九月吉日,清公派下十二代嗣孙周裔绍林氏谨识。民国十三年甲子夏五月谷旦,清祖嗣孙道南氏甘甫补录、汴祖嗣孙竟成子尚氏补录。

万庾胡氏十世 胡永华

2014年8月作

2019年5月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