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华:监利胡氏第六房姓氏之争
(2022-03-30 12:16:44)
标签:
监利胡氏第六房监利胡氏姓氏之争石首文史胡永华万庾胡氏石首喻家碑 |
分类: 1、石首文史 |
《本族监利胡氏第六房姓氏之争总论》
作者:胡永华。
我祖羽公为监利复迁始祖,生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殁于宋德佑二年(当为景炎元年,即1276年)。羽公生子八。其中六子悦公生于宋绍定四年(1231年),殁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自宋、历元,至明,本族并无姓氏之争。至康熙辛巳年(1701年),有彦纲公(羽祖四代孙)七子宵公支下孙帝时,采访石首绣林杨氏族谱,将悦公六房谱改为杨胡谱。其主要内容是,将悦公嫡子政隆公改为石首杨隆,将政隆公之子益中改为杨益中,将杨隆的父亲杨文清叙为我开基始祖,并由此上溯杨氏祖先。本族姓氏之争从此开始。
杨胡谱是否正确,关键是,政隆公是否石首杨隆?改谱的证据既然源自石首杨氏族谱,就需要在石首杨氏族谱中寻找答案。石首现存最早的杨氏族谱为光绪丁丑年(1877年)《南杨族谱》。此谱载:“文清子隆,字合万。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年)四月十二时午时;配胡氏,生于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年)六月二十未时。子益中,同徙监利,从外祖更姓胡,即今杨胡是也。”所谓“即今杨胡是也”,说明杨胡谱编修后,本族胡氏已改姓杨胡,编修《南杨族谱》,受到了杨胡谱的影响(《南杨族谱》后杨胡谱176年);而如上所述,编修杨胡谱,首先受到了南杨族谱之前老谱的影响;两者之间,已经彼此影响。表面上看,两者已经合谱,而细加探究,如非事实确然,即使想合,也是合不了的。比如生卒年龄,那是要代代相扣,世系相连的。查1987年版《胡氏族谱》:“政隆,悦公之子,字文盛,生于宋(淳佑)[咸淳]九年(1273年)四月十四丑时,殁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九月十七申时”。此政隆公长彼杨隆91岁。再查清光绪丁丑年《南杨族谱》,杨隆的父亲杨文清生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祖父政生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曾祖添佑生于“元至元元年”(1264年)。政隆公分别长杨隆的父亲68岁、祖父35岁,与杨隆的曾祖相仿佛,仅差9岁。如果把政隆公放入《南杨族谱》,整个杨氏家族世系就全部破坏了,并且无法修复;同样,如果把杨隆放入《胡氏族谱》,整个胡氏家族世系就全部破坏了,同样无法修复。显然,此政隆公并非彼杨隆。
杨胡谱的理由是,悦公夫人杨氏为明诰赠少保,杨政之女。她招自己亲哥哥文清的儿子杨隆为婿,入赘胡氏。杨胡谱虽整体失传,但观1987年《胡氏族谱总谱》就会发现,此谱仍残留杨胡谱的痕迹。此谱载:“悦公妣杨氏:明诰赠少保、讳政公之女,文清、文宪公之胞妹。”杨政因孙子杨溥的官阶而“诰赠”。杨溥曾官至内阁首辅,少保,为明代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之一。他晚年回家祭祖,撰写祖父杨政的神道碑文,即《真斋公神道碑铭》(光绪丁丑年《南杨族谱》)。此文载杨政:“子男二人,长文清,娶常氏;次文宪家君”“女二人,长适吕伯让,次适赵立成进士”。“孙男三人:长即溥,次浩、次澄。”这足以证明杨政的女儿没有嫁给悦公,悦公夫人自然不是文清、文宪的胞妹。杨政的孙子三人,也没有杨隆。即使入赘胡氏,仍是杨政的孙子,理应记载却没有记载,这说明杨政可能压根儿就没有这个孙子。清光绪丁丑年《南杨族谱》属于老谱丢失后的补修,可能犯迷糊:而神道碑文属于当时的历史文献,更何况是孙子跟祖父撰写的神道碑文,其祖孙世系,绝不可能记错。这充分说明,石首南杨杨政世系和监利胡氏悦公世系没有任何姻亲关系,杨隆入赘胡氏的理由和事实不成立。
杨胡谱还有一幅著名的家神联,即“名传关西夫子,教衍安定先生”。这幅作品大概是杨胡谱创谱时的作品。因简易而又响亮,易于传记,至今仍在流传。所谓“关西夫子”,即杨震;所谓“安定先生”,即胡瑗。杨胡谱既然是错误的,自然和杨震扯不上关系;即使胡瑗,也并非本族直系祖先。这则对联,出联已经是根本性的错误,而对联又是牵强附会的强对之作而已。
杨胡谱的编修,自然遭到本族族众的反对。咸丰七年(1857年),六房族众不满杨胡谱,重新创修六房胡氏族谱,并辨正了所谓杨胡之说。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监利六房再次重修监利六房胡氏族谱。其间,虽有姓氏之争的暗流涌动,却并无声势。但到民国十年(1921年),六房主修者重启杨胡谱,将政隆公改为杨隆,将杨隆之子杨益中叙为本族开基之祖,将玉沙(今监利县)叙为本族开基之地,将《胡氏族谱》改为《玉沙胡氏族谱》,将安定堂改为三恪堂,并上溯杨氏祖先,杨胡谱又死灰复燃,并炽燃成势。
玉沙谱继续效法康熙谱的杨胡说,并有新的发明。
一是为杨隆之子益中改姓寻找理由。康熙谱首创入赘说,认为杨隆入赘胡氏,后代遂从外祖更姓胡。玉沙谱在入赘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杨隆子益中,字执夫,“仕元为行都指挥,总管荆楚峡州路”,益中与徐寿辉等农民起义军战斗,“公身亲锋镝,大小百余战,斩首千余级”。后来陈友谅弑寿辉,自称汉皇帝,与朱元璋战,战败而死。“太祖旋命徐达、常遇春等廓清楚地,公以身受元恩”,参与战斗,后殉节死。明朝建立后,为避明朝的讳,益中的儿子尊祖母命而从祖母姓胡。此说的关键是,杨隆之子益中能否参加元末明初的战斗?如上所引,杨隆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年),而朱元璋建国于1368年,杨隆之子益中自然无法参与元末明初的战斗。如按1987年版《胡氏族谱总谱》载:益中公“生于延佑四年(1317年)三月二十八日申时,殁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五月二十八日午时”,益中公虽然能够参加元末明初的战斗,但此益中公已非彼益中,正如此政隆公并非彼杨隆一样。还有二则人物史料同样可以这样证明。据清光绪丁丑年《南杨族谱》载,杨溥是杨隆的堂弟,小杨隆8岁。而杨溥生于“洪武六年(1372年)”,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在翰林院任职30多年,后晋升明朝首辅、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卒于正统十一年(1436年)”。杨溥的生卒时间和生平事迹,在《明史》《明实录》《杨公墓志铭》和《南杨族谱》中均有相同的记载,无疑是正确的。而本族监利胡氏族谱载政隆公生子益中,益中生子仁诚;仁诚生子胡清。而杨溥和胡清实为同朝翰林官员。胡清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为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四夷馆从事少数民族或邻国语言文字的翻译工作,这在《明实录》《湖广通志》《荆州府志》《监利县志》和本族家谱中都有相同的记载,无疑也是正确的。如果杨隆和政隆公是同一个人,那杨隆就是清公的曾祖,杨溥就是清公的曾叔祖,杨溥和清公同在翰林院为官,且杨溥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和内阁大臣,二人就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关系。笔者长期从事杨溥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并没有发现两人有任何诗文交往和特殊关系。而事实上,曾孙不可能与仅小于曾祖8岁的曾叔祖同朝为官。即便是孙子,也很难与小于祖父8岁的叔祖同朝为官。这些都充分证明,此政隆公并非彼杨隆,此益中公并非彼益中。即使按《胡氏族谱》所载生卒时间和年龄,益中公能够参加元末明初的战斗,但陈友谅建立汉于1360年,死于1363年,卒于1361年的益中公怎么可能在陈友谅死后,继续参与对朱元璋部属所谓“廓清楚地”的战斗?既然无法同明朝的部队作生死决战,又何谈对元朝的忠,更何谈避明朝的讳?
二是进一步分裂族众。康熙谱(杨胡谱)本来是分裂谱,导致六房谱从监利八房总谱中分裂出来。玉沙谱又在康熙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裂。玉沙谱认为,益中的儿子仁政本姓杨,为避明讳,改姓胡;而益中的女婿仁诚本姓周,为避明讳,同样改姓胡。这样就把益中公的后代又分成杨姓和周姓,进一步导致六房谱的分裂。如上所述,杨胡说已经是根本性的错误,而周姓说同样凭空臆说(见玉沙谱载《嫡始祖仁诚公履历考》)。该文作者只是听从传说,仁诚公来自黄陂县团林埠龚家桥许家岭;然后拜访此地周姓后裔,只听说数百年前,周姓有一个儿子入赘荆江,继而查此地周姓族谱,并无此人,作者便想入非非,断然认为,这个黄陂县的所谓周姓儿子就是监利县的仁诚公;进而按仁诚公的生卒时间,在周姓族谱中寻找出周茂才、周文炳父子,认为周茂才便是仁诚公的父亲,周文炳就是仁诚公的弟弟。作者把一项十分严肃而又认真的考据工作,当做科幻小说一样演绎,如此轻浮浪荡,认他人为祖,酿成千古笑柄。
综上所述,本族家谱之所以出现姓氏之争,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老谱的丢失和残缺。据本族谱牒记载,在明朝初年,本族洺公和清公就开始新修家谱,但明朝家谱早已丢失。至清朝康熙年间,本族再次修谱时,谱牒或已丢失,或虽未丢失,但没有及时续修,以至于残缺数代或十多代,在新谱与老谱承接的节点上,出现了资料残缺和记忆混乱。主要是悦公以下三代世系不清和记忆混乱,从而演绎出更改姓氏,认他人为祖的闹剧。二是修谱观念和手段的局限和落后。女儿本来是本家的血脉,应该入谱;但在古代,人们认为女儿是要嫁出去的,是没有自己姓氏的,不能入谱;而对女儿的婚姻,更加没有记载。这就为改姓认祖提供了遐想的空间和舞台,更为改姓认祖提供了争论不休的无穷闹剧和话题。杨胡谱和玉沙谱都认同入赘说,但在哪一代、哪个人、属于什么原因入赘,有多种说法。有妙兴说。此说认为监利八兄弟,唯有六房悦公生女妙兴,最钟爱,遂招婿入赘。有杨隆说。此说认为杨隆是悦公的女婿,后代子孙因避讳,尊祖母命而改姓胡。有仁政、仁诚说。此说认为,悦公招杨隆为婿,生子益中;益中生子仁政,又招赘仁诚(周姓)为婿。这些说法,此说彼起,又破绽百出,让人莫衷一是,给后人留下无穷遗患。此外,对人物信息的记载只限于姓名和生卒年,过于简单,又没有图像佐证,也为后来家谱的争论提供了胡思乱想的空间。三是主修者的轻浮和盲动。不管是本姓胡还是入赘姓胡,其子孙后代都是胡家的血脉。即使入赘姓胡,自有入赘姓胡的道理,都出自于祖先的本意。作为后人,唯有尊敬和尊重,哪有数百年以后,擅自改姓改谱的道理?杨胡谱和玉沙谱的主修者仅凭无根浮言,就肆意改姓改谱,认他人为祖,既愧对祖先,又遗患子孙后代,还分裂族众,而于自己,既无颜且无耻。此等轻浮和盲动,当为子孙后代戒。
现将民国十年重刊《玉沙胡氏族谱》谱头中有关杨胡之说的主要文章附录于后,供族众和后代明辨和查考。
胡氏历代源流总录
总修大成谱序
续修家谱序
嫡始祖仁诚公履历考
万庾胡氏十世 胡永华
2014年8月作
2019年5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