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一:建宁古治觅踪
(2021-08-13 15:37:46)
标签:
宋代建宁县石首文史张力一建宁县治所石首县与建宁县石首喻家碑 |
分类: 1、石首文史 |
《建宁古治觅踪》
作者:张力一,2021年8月12日
在石首疆域东境,山环水绕,古往今来,都为县域之胜,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除了千年古镇调关之外,还有一个叫槎港的地方,同样有着辉煌的过往,除了宋代建宁县治所之外,还是其他多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机构驻地。
在调关镇,踏访槎港山,如今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村落,当年建宁县治设在何处?
由于年代久远,往昔遗存不多,难寻旧县踪影,建宁故县治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是偶然会在地表拾一些残碎的青砖和瓷片,虽然还没有正式的考古发掘,但是仍然有一些的文物出土,比如,含有“大宋”字样的古青砖,在今槎港小学的南侧,立有一块文物保护标志碑,上书“建宁县城遗址”六个大字,背书有粗略的保护范围,但未明县治何处。
翻开明清时期的古籍方志,建宁故县在明清文史资料中,有何记载呢,据《(康熙)大清一统志》中“建宁故城”条目记载:“在石首县东七十里,宋置县。建宁庙,即县故址”,清《石首县志》又载:“建宁庙,系旧治故址,庙因以名”,这里说建宁庙即建宁县治所在地,那旧建宁庙在哪里呢,据了解,在今南湖村委会所在的岗岭上,在其南部约百余米,与原青山粮库相望。在民国初年实测地图上,非常清晰的标注“建宁庙”的所在位置。宋时建宁县被撤并,人们怀念故治,便将县衙旧院改建成建宁庙。
建宁县的前身是唐代设立的徵科巡院,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以人户输纳不便,于白臼置征科巡院”。白臼巡院,是唐宋时期的税赋征收机构,因地处白臼湖而得名,早在唐代设巡院之前,这里就是一个鲜鱼交易为主的“草市(集市)”,明时此处有冷水湖河泊所征鱼课(所征麻、铁、鱼线胶、翎毛、油鳔等料用以造船)。在清代《石首县志》的方舆图中桑林湖(今作三菱湖)之北有“白九湖”,“白九”或为“白臼”之误。在60年代,湖泊面积约200亩,今湖泊难觅踪影,仅存地名。据当地村民讲,建宁庙的大钟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被红卫兵沉入湖中。白臼湖,其得名难以考证,但“白”“臼”二字,是古时地名中的高频词,古人往往利用当地特征称呼某地,此处则是形如碓臼、湖底为白色沙质土壤的湖泊,此地滨江,很可能是长江泥沙淤积而成的湖泊。此地今名“南湖”,南湖得名是因为有湖泊在旧建宁县治之南,地名的传承,可以印证人们对旧建宁县治所在方位的记忆。又或许,白臼湖在不远的东南侧,在今槎港村七、八组之间(漏风湾咀西),即三菱湖的北支湖汊,有一个不太知名的名字,且与“白臼湖”的语音相近,不知是否是古“白臼湖”的传承。
60年代,南湖(白臼湖)仍然有残存水道与南侧砖桥港连通,旧时的白臼湖很可能直通砖桥港,在民国的大比例实测地图上,水域几乎直抵建宁庙下,可以想象,当时的白臼巡院及其后来的建宁县衙,是一个水路通衢之地,北有长江,南有湖港。此地又有“槎港”之称,考其得名也都和水运有关,一说是往来商船集靠于此港汊而得名,一说是“张骞乘槎,港因得名”。考证周边的华容及岳州等地旧志史料,迟至明代,仍然有大量的乡民以“槎居(又称舟居,即以舟为居)”的方式生产生活,槎港丘陵地带四周皆水,宋代的槎港,或许是名副其实的“槎居”水港。
古建宁庙遗址东面约350米处,一块“南湖墓群”的保护碑赫然在立。南湖墓群所在的岗地,又称望夫山,为“Y”字形的分叉岗岭,东西两支岗岭围合着比较平整的台地,建宁庙遗址在西支的坡头,现紧靠大堤南侧。这片区域有较多六朝至唐宋时期的古墓,曾采集到多件完整的文物,有六朝时期的瓷碗、陶罐、铜钱、银簪等物件,上有各式精美的纹饰图案,还有鱼钱纹、菱形纹及绳纹等图形的古青砖,今收藏在石首博物馆内。
槎港山自然高地由一片连绵起伏的丘岗和高台组成,东起漏风湾咀,西至南湖村部,南至双合庙抵砖桥港,北滨长江,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立有“自然高地”标牌的南湖村部至槎港新建村部一带,此处有三个较高的山头,最高者海拔54米,当地人称架子山,因曾经建有用于航运的锥形大铁架而得名,此山与望夫山相对而立。核心区域也是唐宋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区域,地表散落着较多的残砖、断瓦及青、白瓷片等。
槎港山区域山水相连,相得益彰,为宜居福地,临近的史家垸还发现新石器遗址,看来此地开化由来已久。清末民初,这里密集的分部着寺庙和家族祠堂,石首县志和民国初年的地图,可以两相印证,除了建宁庙,还有马王庙、双合庙、张家祠、谢家祠、李家祠等多个庙祠立于此地,真是人丁兴旺的村落。
槎港山得水之利,同时也受水之困,陆地交通非常不便,向东至塔市驿,去监利要过江,南则要过砖桥港,北去江陵潜江亦要过江,过去,要去石首县城,要走那条路呢?《荆州府志》记载,建宁旧县,调弦口往东山路也,今天调关镇有条东山路,向槎港方向延伸,昔日的“东山路”会不会是同一个方向呢?据史载,宋代调弦口至槎港就修建有沿江大堤,但那时的大堤并不稳固,时常在汛期溃决,北宋《岳阳风土记》云,“建宁南堤决,华容即被水患”,明代隆庆二年刊刻的石首堤工图显示,调弦口至槎港山见有槎港堤和官堤,综合来看,宋代至清代的江堤是屡修屡毁,考《石首县志》,调弦口到五马口的江堤直到道光二十八年才稳定下来,可以看出,从调弦口沿着今天的调来公路方向去槎港是很困难的,该志又记载,在汛期,石首县城至塔市驿的路线不过调弦口,而是从列货山至焦山河、白莲岗往东绕行至塔市驿。为了避开或少走水网密布的湖区堤垸之路,古人往往会选择地势稍高的岗岭或山地,即向东行至拓榄桥、吴家垱再向北折至砖桥港达槎港,这条路虽然有些绕远,但大部分都是岗岭高地,路基土质更为硬朗更方便通行,这条路应该是当时槎港通往外界的主要道路。
砖桥港位于槎港山南侧1公里,因旧时湖港上建有砖桥而得名,此港形似向西倾斜45度的大“M”,东西两端连接着三菱湖和宋湖。据当地村民讲,70年代,水港中发现大量的条石及砖块,这些会不会是宋代砖桥坍塌后的遗存,在宽达100米的湖港上修建石桥,不是一个小工程,但作为建宁县衙南下西进的主通道,举全县之力在此建桥,也是县情之所需,并且当时已有修建大跨径石拱桥的技术,比如河北的赵州桥。
石首境内的长江在历史上多次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宋代的建宁县治,到底是在江南还是江北?当时的官员学者沈括在《云梦考》中给出了答案,建宁与石首县治同在江南,当代学者张修桂提出,宋代时期长江是沿槎港山南过境,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从现在的地形地貌来看,槎港山南侧砖桥港岸线犬牙交错,丝毫没有被水流侵蚀的痕迹,都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岸线形态,相反,槎港山北缘,看60年代的地形,有明显的水流侵蚀痕迹,东西一线有多个向北凸出来的小岗岭,但都被被水流“打磨”的平滑顺直,边沿处还有一条长长的水道直达北湖。在宋代,长江很可能是沿槎港山北麓向东流去,那条残存的水道,极有可能是长江故道遗迹,今槎港山西南连着一道老堤——何家堤,位于长江大堤内侧2公里,会不会是宋人笔下的“建宁南堤”。
在石首档案馆,保存着两块砖面上有明确纪年的宋代青砖,如今已有916岁。1998年长江大水后加修江堤,在今槎港村新村部南侧岗地的一个唐宋古墓集中区,挖土机挖出大量青砖,砖体保存完好,砖体宽面上有方正的凹型方框,方框内是工整的模印阳文,“大宋乙酉岁崇宁四年陈家记”,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这些砖记录了完好的烧制年份及窑户信息,是难得的历史见证。
随着河道北移,至清末民初,槎港山东、西、北三侧已经被2-10公里的洲垸包围,南侧白臼湖又被淤浅,槎港山不再滨江达湖,受制于陆路交通阻隔、水路不畅的困局,已经不再是滨江码头集镇,被东西两侧的章华港和来家铺所取代,在清代县志的“坊、市、厂、镇”栏目中榜上无名,而章华港、来家铺双双入榜,在民国精细地图上,亦有印证,槎港山有十多个姓氏居民散居在各个坡头岗尾,但并没聚集形成一个集镇。50-60年代,河道又向南侵蚀堤垸,1965年退挽堤垸时,两条新修的直线大堤,宛如张开的双臂,从槎港山岗地的东西两端展开,中间段,则利用岗地依势整修串联两端大堤,这条蜿蜒但平整的堤路,将槎港山的各个岗岭很好的联系在一起,长江右干堤桩号515的地方,还与原有道路形成了一个丁字路口。后来,便利的交通吸引附近居民沿着堤路建房安居,一个新的小集镇又慢慢形成。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又一举消灭了荆南国,为了加强统治,一口气在原荆南国的范围新增设了3个县,即建宁、潜江、玉沙,此外还有一个昙花一现的万庾县(旋即被并入建宁县)。在跨度142年的时间里,两立两废建宁县,拉锯式的政令变化又隐含着什么样的政治背景?原来,建宁县两次被裁撤,与王安石的革新变法不无关系,裁撤州县可以减少官员和役人数量,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减少财政开支。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并推行熙宁变法,熙宁六年(1073年),建宁县被裁撤,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废除新法,建宁县又被复活,其后宋徽宗又恢复新法,崇宁五年(1106年)再废建宁县并入石首县,至此,建宁县治历史结束。
建宁县到底有多大,四至八方又在哪里?根据文献上记载,可知一个粗略的范围。根据《舆地纪胜》等相关记载,建宁县包括今石首、监利、华容三个县市的部分区域,又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建宁似乎要比石首大很多,石首仅三乡,建宁有七乡。又载,建宁县有石龙山、石门山,“石龙山,在县东南六十五里,下有石龙淙,石壁上有龙隐形踪”,明代兵部尚书刘大夏有诗“石龙潭上听樵歌”,即吟此处,此山今在华容县仙鹅寺村东山水库北岸;石门山“与岳州华容县分半境为之也”,即今华容县七女峰华一水库宝慈观处。又当时新设的万庾县被并入建宁县,由这些可知,建宁县东南至今华容县东山镇仙鹅寺村、南至三封寺镇华一水库、西南至万庾镇。
槎港在撤县以后设有“建宁镇”(后因调弦口设驿、建镇而被取代)和征税机关“建宁务”,清朝廷在此设有驿铺——槎港铺。总的来说,槎港先后经历了渔港、草市(乡村集市)、征科巡院、县、镇、驿铺等变迁过程。槎港的兴衰,除了与朝廷政策的变化更迭外,还与其地理环境的变迁有关,宋代以后,长江逐渐北移,湖港淤浅,槎港得水便利的优势散失,从而在历史中衰落。建国以后,槎港迎来的新的发展契机,成为了乡镇的片区中心,青山公社、供销社分店、青山学校等机构均分设于此。现如今,山岗湖汊交错的槎港,正在绘就一副美丽乡村的新图景。
(编辑:石首喻家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