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德:石首阳歧山(一)
(2021-03-03 17:16:24)
标签:
石首阳岐山石首绣林山杨金德石首文史石首喻家碑 |
分类: 1、石首文史 |
石首阳歧山(一)
阳歧,是石首历史上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地名之一。按照其字面意思,就是山南的岔道。文献中有阳歧古道,应当就是其原始意思。由阳歧派生出来的地名,见诸文献的还有一些,所在的山称阳歧山;附近的聚落称阳歧村;阳歧山上的寺庙称阳歧寺,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就记载石首县绣林亭建在阳歧寺。
唐宋直至明朝中期,都认为阳歧山在石首县城附近,这从五代人修的《旧唐书·地理志》、北宋早期人修的《太平寰宇记》、南宋人修《舆地纪胜》、明朝正德年间修的《湖广图经志书》,都可以证明。
明万历年间,编纂了一部《荆州府志》,其中有一篇雷思沛作的《荆州方舆书》,不说阳歧具体何在,只是把它安排在公安县城与石首县城之间。
雷思沛,夷陵县人,文学家,是曾可前的同窗好友,也是万历二十九年同年进士,与公安三袁交谊颇深。夷陵就是今宜昌市区,当时隶属荆州府。此后,清康熙年间和乾隆元年,石首县两次修志,不再有阳歧这个地名。直到乾隆六十年,石首县再次修志,这已经是雷思沛之后近两百年的事了,进士徐祐彥担任纂修,一口咬定“阳歧山在县西七十里黄山东北隅”,也就是现在公安与湖南安乡交界的黄山头。其主要理由,《水经注》写阳歧山与石首山相距甚远,其间有数个水口,如果阳歧山在石首城附近,石首山往哪里摆?其论述很长,为了节省篇幅,我就不原文引述了,有兴趣的可以找乾隆六十年《石首县志》卷之二“山川”和“江防总论”两部分读。
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其一,《水经注》说得很清楚,阳歧山枕大江,山就在江边上,而黄山头离大江差不多有30公里远。
其二,如果把阳歧山安到黄山头,《水经注》从阳歧山到石首山这节读通了,但其前面和后面部分又难读通了。
其三,阳歧山与黄山头相距四十公里,移植到石首县城,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误会造成,都说不通的。
其四,安乡县与公安县并不认可,这两个县的古今县志关于黄山头的记载非常丰富,但从不认为与阳歧山有关系的。仅管如此,同治年石首修志,几乎照抄了乾隆六十年的说法。
民国年间,王贯三修《石首乡土地志》,又认为阳歧山就是石首城边的绣林山。新中国成立后所修的地名志、县志、市志,再没有提及阳歧山,阳歧山已经成为历史地名。
与阳歧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还有几点值得一说。
一是名士刘驎之隐居阳歧村。阳歧最早见诸文献是东晋时期邓粲《晋纪》,说公元377年前后,桓冲为荆州刺史,刘驎之以打鱼割芦为生,轻贱王侯,义重乡里。南北朝时期的名著《世说新语》也记载了刘驎之另外两则故事。本来,魏晋士人尚清谈,重名节,陶渊明就是其代表。在那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刘驎之隐居于阳歧村,也算不得稀奇事。
二是鲍照《阳歧守风》诗。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鲍照于公元462年自金陵赴荆州任上,路过阳歧作了一首《阳歧守风》,诗不长,照录如下:
差池玉绳高,掩蔼瑶井没。
广岸屯宿阴,悬崖栖归月。
役人喜先驰,军令申早发。
洲逈风正悲,江寒雾未歇。
飞云日东西,别鹤方楚越。
尘衣孰挥澣,蓬思乱光发。
三是华容县尉旧治曾设于此。《水经注》:“江水又右迳杨歧山北,山枕大江,山东有城,故华容县尉旧治也。”杨歧当为阳歧。阳歧山东面有华容县尉旧治,也就是华容县的过去派出机构,按如今话讲,就是副政治中心,这应当是石首县筑之始,也是石首城市的滥觞。
四是阳歧山是古华容县境内唯一的山。《太平寰宇记》在“阳歧山”条下引范汪(字玄平)《荆州记》云:“故老相承云:‘胡伯始以本县境内无山,置此山上计偕簿’。”胡伯,当指东汉末年的胡修,曾任荆州刺史,公元219年,曾投降关羽,后被徐晃所杀。石首县与监利县设立,是晋朝早期的事情。胡修担任荆州刺史时,阳歧所在之地属古华容县地。关于古华容县治,争议颇大,以前说在现监利的周老嘴,现在学界多倾向于在潜江的龙湾。
五是阳歧山曾是晋朝时南郡与南平郡的交界处。《太平寰宇记》在“阳歧山”条下引《荆州记》曰:“山无所出,不足可书,本属南平界。”三国时期,魏和吴各设有南郡,晋承魏统。公元280年,晋大将杜预平定江南,将原来东吴管辖的南郡改为南平郡,包括现在的公安、安乡、华容等地。南郡则包括现在的当阳、枝江、监利、松滋、石首等地。
行文至此,《水经注》有关阳歧山与石首山的矛盾还是没有解释,以后再说。
杨金德 于2021年3月3日凌晨
(作者:杨金德,石首人,居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