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NO.60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标签:
杂谈 |
分类: 王瑜^_^ |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oseph E. Stiglitz; Andrew Weis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1, No. 3. (Jun., 1981), pp. 393-410.
文章相关背景介绍
一、关于作者
对于这位作者,我们最熟悉的是,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迈可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三位经济学家,因其在不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三位所作的贡献是相互联系而有所差别。
(1)阿克尔洛夫1970年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对具有逆向选择这一信息问题的市场第一次进行了正式分析。“柠檬论文”中的一个关键的见解是经济主体有强烈的激励去抵消信息问题对市场效率的不利影响。阿克尔洛夫认为许多市场机构可以被看成是为了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而出现的。
(2)斯彭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为了避免与逆向选择相关的一些问题发生,如何能够将其信息“信号”可信地传递给在信息上具有劣势的个体。信号要求经济主体采取观察得到且具有代价的措施以使其他经济主体相信他们的能力,或更为一般地,相信他们产品的价值或质量。斯彭斯的贡献在于形成了这一思想并将之形式化,同时还说明和分析了它所产生的影响。
(3)斯蒂格利茨在信息不对称市场理论研究上的最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保险市场、信贷市场、金融市场效率、非自愿失业和发展经济学等所作的深入研究的几篇经典学术论文之中。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已经演绎成信息经济学乃至领域更宽泛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规范方法。他是所引用的信息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学者。
二、关于文章
本文于1981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对于这篇文章,首先应当了解的是信息经济学在经济学历史中的位置,然后再认识本文在信息经济学中、以及斯蒂格利茨研究中的位置,最后才是文章本身的具体内容。对此,能够最清晰表述的,莫过于作者本人,或许大家可以参看《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的自序和导言部分,作者已经讲得十分清楚。如果想对信息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那么当然还是推荐看一看《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而斯蒂格利茨本人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果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却还让研究生院依然用标准竞争均衡去教授学生,是不太适宜的。
三、关于斯蒂格利茨及信息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的研究主要建立在标准竞争均衡分析模式的一个关键性缺陷上,即它的完备信息假设,并提出新经济分析范式,基于不完美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市场基础上的分析。信息是不完美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不对称性(一些人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信息),以及某些行为(包括选择)能够传递信息且影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本质时,所有的经济学标准观点(包括竞争性均衡存在定理、供求法则、一价定律、有效市场假说、竞争性定价理论,以及最重要的支撑市场经济有效性的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等),其正确性均需要被重新审视。因此,经典理论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不过,作为一名学生,还是需要从标准竞争均衡的学习作为开始,然后再去理解不完美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市场的分析,就如经济学的演变那样去进行再经历。
文章内容与结构
文章要证明的是,在均衡状态下,信贷市场仍然会出现信贷配给现象。
内容和结构
导言部分,文章的思路和论点概述。
第一至第三部分,通过利率的甄别作用和激励作用、担保的问题来论证信贷配给的存在,不能通过提高利率或者增加担保来消除信贷配给问题。
第四部分,将之前的讨论延伸到差别化的贷款者,来证明信贷配给。
第五部分,将配给问题延伸应用至更加广泛的委托—代理问题,并得出更加一般性的结论,确实存在配给现象。
第六部分,对文章信贷配给模型进行总结,得出一般性结论。
导言
作为放款者的银行关心的是贷款利率和该项贷款的风险,然后,由银行操纵的利率通过两种途径之一会影响到该银行所有放贷项目的风险程度:第一,影响潜在借款者的风险程度(逆向选择效应);第二,影响借款者的行动(激励效应)。这两种效应都派生于借款市场中的不完备信息,而这种不完备信息实在银行评估借款申请后出现的。当价格(利率)影响到交易的性质时,它将不能使市场出清。
利率之所以具有逆向选择的作用是因为不同借款者的还款概率不同。而银行的期望报酬取决于借款者还款概率,所以银行会很想清楚哪些借款者的还款概率高。但是这是十分困难的,银行需要使用一系列的甄别措施来达到这个目的。借款人愿意负担的利率水平就是诸多甄别措施之一: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具有较高的风险程度。他们愿意支付高利率是因为他们能够还款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当利率上升时,借款者的平均风险程度上身,而这就可能降低银行的收益。
同样,对于借款者来说,当利率或者其他合同条款改变时,借款者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作者将证明,利率越高,借款者越倾向于投资低成功率但成功时报酬较高的项目。
在完备信息且信息无成本的条件下,银行可以准确掌握借款人的所有行为。但是银行并不能直接控制借款者的所有行为。因而,银行能做的事情仅仅是争取使借款合同,既能够吸引到低风险的借款人,又能促使借款人在采取行动时多考虑银行的利益。
http://s9/middle/8ca31d8f4b3548c8c9cf8&690Credit
利率并非借贷合同的唯一条款。借款数量、担保物数量以及银行要求贷款申请人的净资产水平都将影响借款人的借款行为和银行在申请者间的款项分配情况。在第三部分,作者将证明放款者在担保要求超过某一点时会降低其收益,这主要是因为,银行要求的担保越多,所有借款人的平均厌恶风险水平将降低。在多时期模型中,投资者也将倾向于投资风险更大的项目。
所以,在银行面临超额借款需求时,提高利率或者增加担保要求并不一定会获利更多。相反,银行会拒绝那些与已经得到借款的借款人没有明显差别的借款人的借款要求。
作者认为在一些关于借贷双方行为的合理假设下会出现信贷配给。
文章第一次对现实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给出了理论上的证明。以往的研究仅仅是解释为什么每个借款人面临的都是向上倾斜的利率表。这些解释包括:①借款者的借款数量越大,其违约的可能性越大;②借款者的总体状况呈反向变化。
作者将信贷配给定义为以下两种情况之一:①在无差别的贷款申请人中,一些人获得了贷款而另一些人却没有获得贷款,那些美欧获得贷款的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仍然得不到贷款;②无论贷款的供给多么充足,总是有一些人在任何利率水平下都无法获得贷款。
一、证明利率的甄别作用
http://s9/middle/8ca31d8f4b3548e688bd8&690Credit
充分条件
利率影响贷款对银行期望回报的第二条途径是它可能会改变借款者的行为。作者在这部分,将证明的是利率上升会增强到风险项目的吸引力,而这些项目可能会降低银行的回报。
考虑任意两个项目,用j和K表示,建立:
http://s8/middle/8ca31d8f4b35493b8c5f7&690Credit
三、担保与有限责任问题
面对超额的投资资金需求,银行不能通过增加担保要求来减少资金需求,从而减少违约风险来增加自身报酬吗?作者讨论了银行不愿意把降低借款人资产负债率(增加担保要求)作为配置信贷手段的各种原因。首先,当小项目具有高失败率和所有潜在借款者具有相同净资产时,对银行而言,降低借款者的资产负债率并非最优的选择。另外,如果潜在借款者具有不同净资产,并且所有项目需要同样的投资,那么增加担保要求将增加借款风险。这两种关于担保要求的例子都有逆向选择效应。但是作者将证明,即使不存在生产规模报酬递增,且所有个人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担保要求的选择效果仍然可以促成一个内部化的银行最优担保水平,这与第一、二部分得出的内部化银行最优利率水平的道理是相同的。尤其是,那些愿意以最多资本作为抵押的借款人是风险最大的,作者将证明,后一个效应足够强,以使得在某些合理的条件下,增加担保要求会降低银行的报酬。
http://s2/middle/8ca31d8f4b35496375431&690Credit
http://s11/middle/8ca31d8f4b354998d7e5a&690Credit
五、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委托—代理问题的另一个视角
这部分,作者将信贷市场中的讨论应用于诸多委托—代理问题。比如,在农业中,与银行、借款者相对应的是地主(委托人)和佃农(代理人),与借款合同相对应的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租用协议。因为股本融资和债务融资都不能导致最优资源配置,所以不能排他性适用其中一种方式。在农业中,我们也没有看到租用协议和分层协议排他性地应用。
这里作者还讨论了单时期分析的可能的不足,但是也提出了作者在另一篇论文里动态环境中均衡和体内各的性质,并且证明了带有不确定性的合同可以用来描述动态均衡。即使在引入所有额外担保措施后,从委托人角度看,仍然会存在一个最优合同。这样委托人就不会改变合同条款来回应代理人的超额需求,于是便出现了配给问题。
六、结论
文章论述了信贷配给模型,在众多借款者中一部分得到借款,而另一部分却没有得到借款。那些未能借到款的潜在借款者即使愿意出比市场更高的利率水平,或者愿意提供比已获贷款者更多的担保,仍然得不到贷款。利率上升或者担保物增加都能通过挫伤安全性项目的投资者或者诱使借款者去投资风险性更高的项目来增加银行各种放宽业务的风险程度。所以,提高利率和增加担保都无法使得可贷资金供求相等。最后作者得出的一个一般性结论:价格使市场出清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非市场的一般性质——确实存在失业和信贷配给现象。
文章评论
理论贡献。文章第一次对现实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给出了理论上的证明。斯蒂格利茨与安德鲁·魏斯这篇《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创造性地分析了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降低坏帐损失的最优策略是对贷款进行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这些创见因现实世界信贷配给十分普遍而使研究更进一步接近更为现实的信贷市场理论,并对公司融资、市场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篇文章被作为信息经济学奠定基础性的文献,其价值也是不言而喻。
时至今日,信贷配给与其他更加广泛的配给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作者证明了配给的存在,然而对于解决方案如何?文中提出了政府干预使得信贷配置帕累托改进的观点。在第五部分的讨论中,作者提出“尽管风险向农牧总回报小于安全项目总回报,银行可以选择一个使其所有贷款适合风险项目的利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禁止超过r*利率水平的高利贷法案能够增加国内净产出。我们1980年发表的论文与奥道夫、温斯都证明了政府各种形式干预导致了信贷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但是这种观点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实际上,最高利率水平或者最低工资制度,是否会导致信贷配给和工作岗位配给呢?
既然信息不完备是造成信贷配给的根本原因,那么解决配给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构造完备信息吗?还是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