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植物也“发烧”

(2017-05-10 21:45:24)

植物也“发烧”

王贞虎

人或动物生病,往往会伴随有发烧症状。人一旦发烧,整个精神状态都不好,怕冷、头重脚轻、食欲不振。那么植物呢?它们也会发烧吗?

“身体抱恙”

科学家发现,植物也有“发烧”的症状。有趣的是,许多植物发烧的“发烧”竟然也与疾病有关。通常,农作物的体温只比气温高2~4℃,假如超过许多,那么这株植物就需要看“医生”了。

植物的“高热”跟人类的重感冒一样,只有在受到病毒感染时,叶子等部位的温度才会急剧上升。

植物“发烧”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水杨酸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存在于植物体内,有毒,但势单力薄,小水起不了大浪。可是,一旦植物受到病毒感染,少量的水杨酸便会迅速产生不可小觑的力量,它们振臂一呼,“群贼相应”,成千上万个水杨酸弟兄于最短的时间内在植物体内集合,形成一支水杨酸大军。这支大军发起进攻,植物不得已,只好“关闭城门”,将叶子的气孔完全闭合。

由于叶子上的气孔对植物所起的作用跟人体汗腺一样,植物没了这些排汗孔,水分蒸发量大大减少,就会“发烧”。而且,水杨酸大军首先进攻的“城堡”是植物的根部,影响跟对营养的吸收,营养不良也加快了植物“发烧”。

在水杨酸大军进攻植物的“战斗”末期,植物已是全身酸软、有气无力了。它们的叶片只能进行少量的光合作用,根系则失去了吸水的功能,“渴灾”便开始降临,“高烧”进一步加重。如果时间一长,植物就会奄奄一息,最后死亡。

即使植物没有受到病毒感染,但如果“渴”得很厉害的话,也会“发烧”。白天,植物的叶温主要是靠蒸腾作用调节,当土壤里的水分充足时,蒸腾作用比较强,叶温降低;而当土壤里的水分不足的时候,叶子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在阳光下失水过多就不得不关闭气孔,导致蒸腾作用减弱,叶温升高。

“温柔”陷阱

有些植物“发烧”并不是因为身体有病,而是想通过“发烧”达到某种目的。

天南星、白菖蒲、魔芋、半夏、马蹄莲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们是天南星科植物,大多夏季开花,花色艳丽,成肉穗花序,外包淡黄色、黄绿色、紫色、白色或绿色的佛焰苞。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当它们开花时,花部会“发高烧”,温度比气温高出20℃以上。而这种“高烧”状态往往会维持12小时左右,“盛热期”仅仅1~2小时。

短暂的花期,短暂的“高烧”,难道仅仅是为了表现出它们的与众不同吗?当然不是。在它们“发烧”期间,高温的花朵会散发出一种带有怪味和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如胺和吲多,迅速吸引苍蝇等昆虫前来授粉。原来,天南星科植物们靠“高烧”引诱昆虫,促进了物种的繁衍。

在南美洲中部冻结的沼泽地里,有一种聪明的植物——臭菘。它们的花朵迎寒绽放,常常“发高烧”,假造一座“温室”,诱使一些怕冷的昆虫前来小住,从而达到授粉的目的。

臭菘是一种佛焰花序植物,花期约14天。即便在大雪纷飞的严冬,其花苞内也始终保持着22℃的高温,比气温高出20℃左右。

臭菘花为什么能散发出那么高的“热量”,让自己成为“冬天里的一把火”呢?植物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发现,臭菘花有许多产热细胞。这些细胞里含有一种酶,能氧化光合产物——葡萄糖和淀粉,释放出大量热能。这种酶的氧化速度惊人,简直可以媲美鸟类翼肌和心机对能量的利用。

摘自《读者·校园版》2017年第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