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
十一世纪后半期至十二世纪早期
“Feng-hua”mallet-shaped vase with
greenish-blue glaze
Northern Sung Ju Ware
Late 11th—early
12th C.
高22.4公分
口径4.4公分 足径8.6公分
图1:北宋汝窑奉华纸槌瓶

图2:柏采窑仿北宋纸槌瓶(GYR-107B
雅尊)
-----------------------------------------------------------------
北宋汝窑纸槌瓶的器形来源。
宋代汝窑纸槌瓶原型的来源可追溯到九至十世纪的伊朗及埃及的玻璃工艺,为流行于九到十二世纪间的玻璃作品。因瓶的器型长头,斜方肩如一把槌,西方学者再二十世纪因其型,称其为“槌瓶”,此或借用中国早在明代已用的“纸槌瓶”一直而来也说不定。西方学者(Stefano
Carboni)猜测此为伊朗泥沙布两特的玻璃制品,器用途可能为装油或酒。有些学者则认为磐口,细长头,大腹的瓶子,适宜装蔷薇水。
虽然目前尚无法得知纸槌瓶于宋代的用途,但北宋宫廷使用西亚贡入的玫瑰水,文献上记载极多。文献上虽然并无记载来献的蔷薇水以何类玻璃瓶来装盛,但纸槌瓶有可能为装蔷薇水的其中一类瓶子。
纸槌瓶的器型到达东亚的其中一条路线为经由东南亚海路而来,1997年印尼海域发现的Intan号即出土了许多纸槌瓶残器。与此批玻璃器同出的尚有北宋初年的青白瓷、白瓷及越窑系的青瓷等。我个人认为,此船的年代应在十纪世末至十一世纪的北宋初年,由其装载的器物来看,海运而来可能为玻璃纸槌瓶入中土的一条路线。
而于中国境内,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最晚在1018年入葬的辽陈国公主与附马合葬墓出土的玻璃纸槌瓶,置于尸首所在的墓后室,可能为生活日用品。1983年天津蓟县独乐寺白塔上层塔室亦出土的玻璃纸槌瓶。

由此得见玻璃纸槌瓶最晚在十一世纪初已进入宋朝北方的辽境内。而目前陶瓷纸槌瓶以十二世纪的汝窑器为最早见,且从此开始被中国陶工取型烧成陶瓷器。关于陶瓷仿玻璃器的记载,见于《新校本北史·列传》卷九十。而隋唐时期的青瓷力求青绿,如越窑系所烧的必色瓷等,通常认为是追求青玉的质感,而此纸槌瓶器型为仿玻璃器的一个例证,在釉色上,中东生产的玻璃纸槌瓶变常为青绿色,此或为仿玻璃器之故吧!同时或之后的朝代,纸槌瓶持续的被烧造,并亦以不同的材质。
如院藏中尚有青绿色的南宋官窑纸槌瓶。

扁圆身的定窑白瓷槌瓶、天蓝的龙泉窑龙耳或凤耳瓶等,而明朝亦有雕漆花卉纸槌瓶(插图4)的制作。成为一种仿西亚玻璃纸槌瓶而来的中国器物类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