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汝窑的鱼籽纹
一、在解析汝窑的“鱼籽纹”之前,先考一考大家。
问:有很多人觉得汝窑的“鱼籽纹”,是指汝窑的“开片纹路特征”。你觉得这个观点对吗?
答:非常抱歉,这种观点是错误了。如果把汝窑的“鱼籽纹”理解为是汝窑的“开片纹路特征”,那是要被汝窑行家们所笑话。
二、关于“鱼籽纹”的描述。
“鱼子纹”在很多关于鉴别汝窑的资料上都有出现。但什么是鱼籽纹?我们都见过吗?
我十分相信有很多的,很多的人都见过,也许只是不知道而以。因为在所有的柏采汝窑器皿中都有“鱼籽纹”这一特征,特别是在柏采汝窑豆青釉和天青釉的器皿上表现最为明显。当然,想要把“鱼籽纹”看得很仔细,那是必须要借助高倍镜或放大镜才行。“鱼籽纹”看得见是不难,但是想描述清楚可不容易。

古代人对“鱼籽纹”的描述。在清·佚名《美术丛书本》四集一辑第312页:“汝窑,北宋出汝州,有深淡月色二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紫泥骨子,釉水肥厚莹润,骨肉泛红色,间有桔皮棕孔。当今,景德镇仿做用里乐釉天青料少许,以不泥为骨,多鱼子纹者,略得遗意矣,不子素泥也。”
怎么样,古代人的话看不大明白吧!别急,我用现代人的话描述出来。假设我们以漂浮在水中的灰白或灰黄的团状或片状的鱼子为参照物相比喻,那么这些“漂浮物”又跟水的水色不一样。把水色比作釉面色,“漂浮物”比作“鱼籽纹”。这就形成了汝窑釉面上有点状或片状有异于汝窑釉面的釉色块,这种“釉色块”就是传说中的“鱼籽纹”。这种“鱼籽纹”现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汝窑莲瓣碗上就有所体现。

三、“鱼籽纹”的形成。
“鱼籽纹”作为汝窑的神密面纱,总是慢慢地揭开。“鱼籽纹”又是怎么形成的?从上图中的“鱼籽纹”图片,我们提出鱼籽纹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釉面的小气泡空洞聚拢处看起来很象成团的鱼子,二是由于高温溶解的成片的红玛瑙晶体。这两种原因,这就引起了一个新的话题——汝窑的气泡。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汝窑的气泡进行一下了解。

四、“汝窑气泡”与“鱼籽纹”。
对于汝窑气泡的说法也有很多,有人曾在文章中提出汝窑无气泡的观点,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在上文介绍“蟹爪纹”中已经提到过有分布的大气泡。更准确的说,这零散的大气泡正是古文中所叙述的——晨星稀现象。

但,是否汝窑只有大气泡呢?这显然是错误的。从上图中的这件三足尊碎片和一些研究资料看来,烧制温度过高也会引起小气泡的凝聚和释出。
这里也特别的要引用一下此研究报告。内容如下:汝窑瓷片的段面,肉眼可见有许多气泡聚拢在釉层的中、下方,而釉层上方的气泡并不多。用放大镜于釉面观察,釉层中部以上的这些气泡,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如文献上记载)。
但是,釉层中、下方的这些肉眼可见的大大小小气泡,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釉的断面,在靠近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参差不齐、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类同宋龙泉、宋临汝窑、宋耀州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为釉的又一特征。
同时还表明,汝窑的烧成工艺很奇特,以致釉内及坯泥中的气体,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逸出,较多地被封闭于釉层中、下方。
从上文可以看出,气泡也是鉴定汝瓷的又一种方法,由于当时独特的制造工艺,使得被封于釉中、下层的气泡也起到了折射光线的作用。也就更能解释汝瓷釉面为何显现出柔润的玉质感了。这是有着必然的联系。而现今仿制的众多窑口,都因为已经把柴窑改成气烧窑或是电窑,所以,釉下的气泡排列整齐。折射的光线也就越发的刺眼而显得浮华。

五、为什么古人们非要把“鱼子纹”作为重要的鉴定依据?
了解完了汝窑的气泡,让我们回到先前的话题——鱼子纹。
先前讲到一些资料主张“变色釉斑”为“鱼子纹”,我们也找到了如上的相关证据。但我在很多被证实的和资料中的汝窑中,这种色斑很不常见,也就不能看作鉴定汝瓷的一般特征了,那么为什么古人们非要把“鱼子纹”作为重要的鉴定依据呢?
在此,我做了一次大胆的猜测,所谓猜测,我也确实一直在思考着古人们的鉴定眼光和鉴定角度。也就是在猜测着古人们到底在汝窑器身上看到了什么呢?
这还需要我们追述到几百年前的一个夜晚,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一位老人谨慎的把所有门窗关好锁死,并确定家里人都以深睡。他走到衣柜旁,拿出了一个很旧的破布袋子,这里装着今天从琉璃厂掏回来的一件至宝。是他用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二两银子,从一个农民手里换来的一件瓷器。他小心的一层又一层的剥开包着它的破布,等到还剩下最后一层的时候,他把桌上的烛台往近处拉近了一些,并挑了挑灯心。他颤抖着剥开了最后一层,一件只有巴掌大小的青兰色小碗出现在了眼前。他有些激动,但他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这件宝物。他发现,在烛光的映照下,它要比白天看到的时候更加滋润,更加有玉质的感觉。而且在烛光下斜角度观察釉面时,那浮在釉上的细小气泡好象一团团鱼籽在水中浮荡……
这虽然是我的一种闭眼遐想,但也不伪事实。首先古人对于这瓷上之瓷——汝窑的喜爱和珍惜是流传至今的。古人和今人可能在把玩这些珍玩的时候都是在密不示人的夜晚独自欣赏。这也不伐我,喜欢夜晚在台灯底下细细品位汝窑。这也是我想到古人在何种条件下欣赏汝瓷和记录下汝瓷的赞美之词的原因。事实也是如此,在略有些幽暗的台灯下(类似烛光亮度与光谱)观察汝窑,别有一番韵味。玉质感变强,釉中气泡在光下晶莹涕透尤为明显。
这也就是我主张“鱼籽纹”的观赏方法之一,在灯光下(烛光)下能清楚的看到因为高温而形成的气泡聚积的现象。观赏方法之二则是因为高温引起的红玛瑙釉熔化稀释在釉内的效果。点点斑斑酷似鱼子,在此不多言。此两种猜测还有待考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