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002zFbA3gy6FlVfeOv56f&690
【前言】自2013年09月11日至10月20日,用了40天,身背简单行李,带着摄影器材,以坐公交长途车为交通工具行走游览四川全境四十多处景点。四川素有“天府之国”、“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之誉。四川拥有五处世界遗产,有三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一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来过四川的人都会为四川雄、奇、险、秀、幽、野、古、绝的自然风光所倾倒。
2012年06/10 周日 早上六点就走岀邛崃市找一家餐馆简吃了一口就坐上到都江堰的车。到都江堰9:30左右,我先找到了一家宾馆后放下行李就到久负胜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两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对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火攻玉垒化为离堆。鱼嘴堤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水,将逢雨必涝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http://s7/mw690/002zFbA3gy6FlUQGvWu56&690
http://s8/mw690/002zFbA3gy6FlUQWo8787&690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http://s12/mw690/002zFbA3gy6FlUQSMvVcb&690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http://s14/mw690/002zFbA3gy6FlUQY0j3bd&690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http://s4/mw690/002zFbA3gy6FlUR3QHx53&690
http://s16/mw690/002zFbA3gy6FlURldO7bf&690
http://s16/mw690/002zFbA3gy6FlURtflRaf&690
http://s1/mw690/002zFbA3gy6FlURyqWs90&690
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现在的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http://s7/mw690/002zFbA3gy6FlURxI2i46&690
http://s10/mw690/002zFbA3gy6FlUS081Ha9&690
http://s12/mw690/002zFbA3gy6FlURQKyD8b&690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
http://s11/mw690/002zFbA3gy6FlURVUWC5a&690
http://s13/mw690/002zFbA3gy6FlURVfyIec&690
http://s2/mw690/002zFbA3gy6FlUS6bzba1&690
http://s7/mw690/002zFbA3gy6FlUS8nu686&690
http://s3/mw690/002zFbA3gy6FlUShukq02&690
http://s16/mw690/002zFbA3gy6FlUSnCi35f&690
http://s13/mw690/002zFbA3gy6FlUSmlZ28c&690
http://s4/mw690/002zFbA3gy6FlUSAtj513&690
http://s9/mw690/002zFbA3gy6FlUSwlGUd8&690
http://s9/mw690/002zFbA3gy6FlUSDjxS68&690
李冰父子纪念塑像,相传李冰有二女,并没有儿子,导游讲:二个女婿顶一个儿子。http://s3/mw690/002zFbA3gy6FlUSFEJk72&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