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百度博客
试述知觉研究中的“自下而上加工”与“自上而下加工”各自的理论优势与不足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例如,当看到一个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诸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一些字母,字母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种类型的加工因而称为自下而上加工。与此相反,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和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自上而下加工常体现于上下文效应中,如音素恢复实验所表明的那样,字词的上下文迫使对缺失一个字母的字词作出相应的解释。Lindsay和Norman(1977)将自下而上的加工称作数据驱动的加工,而将自上而下的加工称作概念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是两种方向不同的加工,两者结合而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如果没有刺激的作用,那么单靠自上而下的加工只能产生幻觉。但是,只有自下而上加工也是不够的。因为在没有自上而下加工的情况下,自下而上加工所要负担的工作必将太重,甚至可以说是无法承担的;同时人接收外界信息的速度也是较慢的。此外,单是自下而上加工也难于应付一些刺激所具有的双关性质或不确定性。这些困难只有在自上而下加工的参与下,才能得到克服。
现在一般都承认,知觉过程包含互相联系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例如Eysenck(1984)指出,在良好知觉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而随着条件的恶化,自上而下加工的参与也将逐渐增多。也有人提出,在自上而下加工中,人的期望或假设可能一开始是一般的、粗略的,而随着更多的刺激信息的获得,期望会逐渐变得更加具体。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