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

(2015-03-17 21:39:47)
标签:

教育

分类: 2014小课题

《酸和碱》复习教学设计

          

课题:  酸和碱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加深对酸碱概念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在头脑中进行有效组织,加深记忆,随时提取。

3、将酸与碱的通性加以对比,能更好的记忆与识别其特点,并加深对此内容的掌握。促进本章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促进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酸与碱的复习,分析对比其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并掌握学习的一些规律,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酸和碱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加努力的学好化学。

教学重点

酸与碱的通性的对比与掌握。

教学难点从CO2与NaOH是否反应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方法:  对比与讲练相结合      实验与探究相结合

教材分析: 

  酸和碱的知识对历届学生来讲,都感到比较难。无论是从它们的物理性质还是从化学性质上来讲都比较易混淆,更主要的是化学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知遵循哪些规律。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及反应规律的进一步掌握。从而对盐的学习打好基础。

酸和碱的知识,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酸和碱是学生熟悉又陌生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通过对比,教师讲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表现及成功的欲望。同时由个别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引导全体学生,探究、创新、思考以新带旧、以旧促新知识的学疑,再次激发兴趣。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酸碱通性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获取和掌握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所以在教学最后应用知识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以达到使学生学有所用的目的。

教学过程:

【引言】:本章我们将学习三类重要的化合物——酸碱盐,目前我们已学习了酸和碱,这节课我们将对酸碱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

复习提问】 什么叫酸?  学生答:

          能举出常见的几种酸吗?

【设问】 那么什么是碱?  再举出常见的几种碱。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三酸和两碱。

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完成第一栏的填写。即常见酸碱的化学式和其中的电离方程式。

思考】酸溶液中共同含有的是什么?碱溶液中共同含有的又是什么?为什么酸又有不同的酸呢?硫酸、盐酸和硝酸的主要不同是什么?

【学生答】 酸根离子的不同。而它们中的酸根离子不同,又使它们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如H2SO4、盐酸分别可与BaCl2、AgNO3产生白色沉淀,且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探究】 酸根离子的不同,使得它们成为不同的酸,不同的酸就有不同的特性。

开放探究】出示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用对比方法练习。

练习】 你能举出几种鉴别浓硫酸和浓盐酸的方法?  请分组讨论,看那个小组的同学做得最好。

学生回答】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突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师讲评】出示学生讨论结果

 

物     1、打开瓶塞,瓶口有白雾的是浓HCl,另一种为浓H2SO4

理     2、取少量试液加入水中稀释,能放出大量热的为浓H2SO4 

方     3、称量同体积的浓H2SO4,浓HCl,质量较重的为浓H2SO4 

面:   4、将等质量的浓H2SO4、浓HCl同时置于空气中,变重的为浓H2SO4

 

化     5、各取少量,分别涂在白纸(木条、棉布)上,使其变黑的

学        是浓H2SO4,另一种为浓HCl

方     6、各取少量,稀释后分别滴入两支盛有BaCl2溶液的试管中

面        产生白色沉淀的原溶液是浓H2SO4,另一种为浓HCl

 

提问与拓展】这几种酸共同的组成元素是什么?在水溶液中的都能

电离出什么离子?显什么性?其水溶液的PH值又为何?由于阳离子全

部都是氢离子,从而表现出在其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我们又把它称之

为——酸的通性。也就是说相似性,酸具有通性是H+体现出来的。

互相交流】请同学们回顾酸的通性。

 1、酸可以和酸碱指示剂反应。

       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个别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接着追问】:碱能不能和酸碱指示剂发生反应呢? 

【提问】 碱中共同的离子是什么?   OH-

          其水溶液又显什么性?   碱性。

         PH值又如何?         7

结论】表现在其化学性质上共同的性质是:相似性

强调】指的是可溶性的碱。

过渡】那么:第二点性质又如何呢?         学生齐答。

回顾】在此我们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表,那么有怎样的规律呢?(齐背)

学生归纳】排在( )前边的金属能够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其后边的金属则不和酸发生反应。这里的酸指的是盐酸和稀硫酸。常用的有——Mg、Al、Fe、Zn

提问】请同学们写出:将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适量的稀硫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学生板演,其它同学在《学案》上完成。

讲评与拓展】 这是酸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生成了盐和水。如果将适量改为足量呢?还会发生什么反应? 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此反应来做什么 ?(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强调】酸——盐酸和稀硫酸的量要适度。

讲解】我们把这样的氧化物又叫碱性氧化物,酸和碱性氧化物能生成盐和水。那么碱又对应的能与谁反应呢?

回答】碱能和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一名学生板演,写出其碱与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讨论】对于CaOH)2 CO2的反应我们能够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而  NaOH与CO2的反应是否发生了呢?能否举例说明碱和CO2发生了反应,简要说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学生举例】:  充满CO2的塑料瓶倒入浓NaOH后变瘪……等。

【探究与讨论】

二氧化碳气体通往氢氧化钠溶液中,看不到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反应了?为证实这一疑问,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你认为达不到目的是___

你还能用其它方法验证吗?如:(叙述或图示均可)

 http://s10/mw690/002zBBIUzy6QN9kMVv349&690

 【探究与分析】请解释实验现象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的化学原理。

 http://s6/mw690/002zBBIUzy6QN9sDXDf15&690

 

 

 

 

 

 

 

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保存氢氧化钠时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

得到启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景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也可从检验生成物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对比实验是学习化学,开展探究的有效方法;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保存氢氧化钠的方法应密封保存。

【总结】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有:CO2  SO2  SO3  SiO2.

提问】 酸还能和谁反应呢?  

回答】 和碱发生反应。

反问】碱又能和谁发生反应?   和酸。 

提问】 生成的产物又是什么?你的眼晴能看到现象吗?能否设计实验证明此反应确实是发生了。此反应的的类型?在实际生活中有何意义?

实验设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能通过清晰可见的现象,验证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并能控制它们在恰好完全反应时停止实验。

【共同探究】多个学生描述其操作         现象        结论. 

学生归纳】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H2SO3 +Ca(OH)2===CaSO3+H2O

2、处理工厂的废水         H2SO4 +Ca(OH)2===CaSO4+H2O

3、用于医药(治疗胃酸过多)

                3HCl Al(OH)3 === AlCl3 3H2O

HCl NaHCO3===NaCl CO↑+ H2O

提问】写出签定硫酸,检验盐酸的化学反应原理。

        一学生板演,其它学生在《学案》上完成。

那么,酸是和谁反应呢?

学生回答】 酸和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

HCl+AgNO3==AgCl↓+HNO3(检验C1-的方法)

H2SO4+BaCl2====BaSO4↓ +2HCl(检验SO42的方法)

【过渡】对照酸的通性,我们起来回顾一下碱的通性。

回顾】碱和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  

强调】参加反应的碱和盐都必须是可溶的,且生成物中要有一沉淀。反应才可以发生。

讲解】碱从分类上来讲,可以分为——可溶性的碱和不溶性的碱。碱的通性主要是对那类碱适用的?  

【学生答】------可溶性的碱而言。 

可溶性的碱又主要是指: KOH   NaOH   Ba(OH)2  NH3·H2O

对比归纳】来, 我们一起伸出双手,展开五指进行对照

看 :            大拇指——酸碱指示剂。

食指———活泼的金属(仅对酸而言)

中指———氧化物(酸性或碱性)

无名指———碱或酸

小指———盐 (对碱而言,盐必须可溶)

酸由五个通性,就是我们的左手的五个手指;碱有四个通性,就是我们的右手去掉食指外的四指。

【小结】酸中由于所含的酸根离子不同,碱中由于所含的金属离子不同,从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由个性决定其特性。而又由于酸中都有H+ 离子和碱中都有 OH- 离子,又决定了它们的共性,由共性又决定了它们的通性。个性决定特性,由共性决定通性。

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纯净水                    B、食盐

C、生石灰                    D、食醋

2、可用于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少量Na2CO3溶液的试剂是       

  A、氢氧化钙溶液          B、盐酸

C、氯化钡溶液            D、氯化钠溶液

3、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后,溶液后显得颜色是(   )

  A、无色   B、红色    C、蓝色   D、紫色

4、选用下列试剂:①镁粉;②氢氧化铜粉末;③氯化钡溶液;④PH试纸;⑤浓碳酸钠溶液;⑥无色酚酞试液;⑦氧化铁粉末;⑧二氧化碳;⑨氢氧化钠溶液; ⑩盐酸,根据有关现象,可用多种方法鉴别石灰水和稀硫酸.

(1)按表中要求,将试剂的序号填人空格为

 

用于鉴别的实验现象

与稀硫酸反应的试剂

与石灰水反应的试剂

化学性质

有沉淀生成

 

 

有气体生成

 

 

液体、试纸变色

 

 

固体反应物消失

 

 

 (2)上述试剂中,不能用于鉴别的有      (填写试剂序号)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及练习题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酸和碱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用途。

4.讨论:如何通过三种实验的方法证明污水显酸性?

 

 

附:复习学案:  酸和碱的比较

一、 常见的酸和碱:(写化学式及其电离方程式)

 

         

化学式

电离方程式

化学式

电离方程式

 

 

 

 

 

 

 

 

 

 

 

 

二、酸和碱的通性:

 

 

酸的性质

 

           碱的性质

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

无色酚酞:

紫色石蕊:

无色酚酞:

金属

(____反应)

酸 金属         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物

(____反应)

+____氧化物    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氧化物       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反应)

 

碱       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 酸         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反应)

酸 盐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 盐          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