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堂教学设计

(2011-10-22 21:20:5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案例(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堂教学设计

                               

                                                               芹池中学          冯伟

 

一、课型:实验探究课。

二、设计思想

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某种溶质。

三、活动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两者的转化;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验形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科学品质: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4、科学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活动重点

1、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建立起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培养对比思维的能力。

五、活动难点: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条件的探索。

六、活动模式:引导──探究──发现。

七、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活动目标,插入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青海湖美丽的风景,配音介绍咸水湖的知识,最后提出湖水日益咸化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盐,是不是一直变咸?(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后说:"不会,盐放多了就不能溶解了。"

师:是这样的吗?

生(讨论):不信你试试看。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我们不仅用食盐做实验,我们还用另一种物质──硝酸钾来实验。

[投影1](活动一)

   [活动一]固体在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

[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一进行学生实验。(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

[投影2](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提出)

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二)通过实验探究与讨论,学习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

师:要想让刚才的饱和溶液中剩余的固体溶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

生(讨论):热水中可能溶解得多,水多的时候也能溶解得多。(这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动手给溶液加热或加水了)

[投影3](活动二)

[活动二]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

   [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二进行学生实验。

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应如何完善?

生: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这个概念还有缺陷吗?还有什么地方不够严密?如果一杯水中氯化钠不能溶解了,其他物质还能再溶解吗?

[学生议论]学生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学生也想到用实验来探究,但却困惑于如何能确定新的物质在溶液中是否溶解。

[教师引导]使用一些有色的物质的溶液。

[投影4](活动三)

[活动三]概念中的注意点

   [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3)这种溶质达到饱和时,其他物质可以溶解。

[归纳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三)通过探究与讨论,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一般规律

师: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寻求方法,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探索转化的方法,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适当地给予指导。)

[师生交流]小组的学生代表投影交流,展示和汇报他们的方法。

[投影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一般规律)

1:有没有温度越高,溶解的反而越少的物质?

2:有,氢氧化钙。

师:对。(学生热烈鼓掌)

    师: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与不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转化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学生很快讨论并说出了正确的方法)

(四)通过实验探究与讨论,学习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与浓或稀的关系

师: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但是,是不是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同样,稀溶液是不是就是不饱和溶液?

[实验探究]探索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活动四]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与浓或稀的关系

(五)全课小结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同学们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知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认清了概念中强调的三个重点,学会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一般规律,掌握了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能用刚才学过的知识简单地说明海水晒盐的过程吗?

八、活动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本课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因此这节课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理解概念的活动方案,通过实验的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概念,逐步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九、自评

这节课是一堂充满探究的课。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情境,不断地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中去。教师教会了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索性的实验加以论证。

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探究课的开展,就是要注意处理好探究学习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要合理地探究和应用知识。教师应该多指导少指挥,多参与少包办,不断提高教师理解和组织实施的能力。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要充满理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