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iddle/8c8e5ed3tb029bcb422bd&690
护心镜多指古代镶嵌在战衣胸背部位用以防箭的铜镜。一般位于胸口郑重的位置,多为圆形,正面凸出较其他部分甲片厚;在受到攻击时可以起到缓冲、转移正面攻击的作用。据资料考证,古代流传下来至今的凸面护心镜极少,且都为铜质。因为凸面护心镜不像铜镜那样普及,铜镜在生活、陪葬物品中都很普遍,用途及喻义也很广,但凸面护心镜却不同,作为战衣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谁死后穿战衣下葬?有的话也在战场上,时间紧迫,简单掩埋了,这种埋葬没有独立的墓室,因此不能很好的保护那些战衣、战甲,所以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自然腐蚀作用,战衣、战甲都锈成粉末和泥土混和一起了。更别提上面的护心镜了。而铜镜却不同,它往往能和别的陪葬品有独立空间、能较好流传下来。至于小型平面铜镜有时也被称为“护心镜”这和用于战甲上的凸面铜镜意义有区别了。凸面镜主要用于衣服外部,极少部分可以用于贴身衣内,只能起防护作用,是单纯意义的护心镜。而小型平面铜镜不但用于贴身衣内,能起保护作用,也用于当普通镜子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平面小型铜镜在极其普遍的。但凸面铜镜却是极为罕见的。
凸面铜护心镜少,凸面玉护心镜更少。今界首黄氏收集的这枚凸面高古玉护心镜来看,该镜大钮,内廓八瓣莲花座,中间绳纹,外廓是沟云纹。以此背部风格,参照类似风格铜镜,实有汉之遗风,应为东汉(末)、三国(两晋)时期遗物。该镜背呈黑色,局部有铁锈,白天不认真看,会误认为是一面铁镜。只有夜间用强光手电照射下,边缘局部有透绿光现象,绿色掺杂,或有变色,隐约可见玉质。细看之下,玉质黑漆入骨,黑色已浸玉骨里面,从而白天从表面看不出是什么质地的,如果单从局部铁锈来看,易容易被误认为是铁镜。但是这面镜子轻,而且硬度大,轻轻在玻璃上划下,就能留下明显的痕迹,所以是玉镜而非铁镜。该镜正面颜色有浅白色、黑色两种。两者颜色变化过渡自然,白面部分还有黑纹一一道,似由裂痕形成的,但现已愈合,看不出一丝裂缝。盘玩之下,白色略有变浅,应为水沁。和原质黑沁(水银沁)相比,鲜明对比,古玉黑白沁,实属难得。从沁的铁锈来看,此玉镜恐怕存在反复入葬问题。以现在人观点,古玉上有铁锈,必为假器,其实不然。
作为文物研究,该镜有以下三大特点:(1)、就背图饰来看该玉镜有铜镜风格,可以对同期铜镜纹饰文化有照考作用;(2)背部莲花纹饰应和佛教有关,同时该玉镜又不象平时生活用品,应象专门制作的葬玉,说明当时佛教文化观念已被部分人士接受。(3)作为目前这种极为罕见的凸面护心玉镜来讲,由实用器转化为冥器,又对古玉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所研究的常见葬玉中,较常见的是口晗(玉蝉),手握(玉猪)、玉壁等。基本上是当时有钱人家都用得起,较普遍流行。但作为玉镜,特别是凸面背铜镜纹饰的玉护心镜则是极少的,从上面几点可以看出,作为文物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