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读大设计大语文”——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备课指导(笔记)
(2020-05-22 15:56:04)
标签:
教育统编教材童话教学 |
分类: 教育教学(原创) |
盛老师这次对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备课指导,以“大阅读
一、单元解析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奇妙的童话,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以及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在这个环节,盛老师主要结合童话的相关知识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进行了解读。
童话对于孩子童年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盛老师用唯美的语调道出了童话的美好。
1.我们为什么要读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儿童文学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文学使语文教育变得快乐,它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深度的快乐,是精神世界的不断拓展和超越自我。儿童文学阅读的意义是呵护童心、捍卫童年、亲近文学、提升精神,它希望每个人虽然长大,却又把童年珍贵的一切留下,让童话成为精神和安抚岁月的诗。
2.
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变形为主要表现手段,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非写实文学样式。
3.
4.
5.
民间童话叙事的固定模式体现在开头和结尾:“很久很久以前……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6.
7.
8.
按写法来分:常人体、拟人体、超人体
按内容主题分类:“王子与公主型”、“三个儿子型”、“故事新编型”、“屌丝逆袭型”、“尺寸比赛型”、“奇幻世界型”。
9.童话教学的意义:激发好奇心;发展语言;促进审美;培养品格。
二、文本解读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篇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这三篇童话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第一个故事是国内的,后面两个故事是国外的。但它们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宝葫芦的秘密》在教材当中只呈现了故事的开头,《巨人的花园》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海的女儿》她呈现的是故事的结尾。接着盛老师从“作品、作家、葫芦文化、宝物”等方面对这三篇作品进行了文本解读。
这三个故事的主题都揭示了真善美的追求,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很经典,也很深入人心,语言描写各有特色,接下来盛老师对本单元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建议。
三、策略建议
盛老师先从整体上向我们讲解了统编教材有关童话的安排,然后盛老师又结合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向我们讲述了童话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1.童话学习起点
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教材给了“童话”这个概念。之前,孩子的阅读也一直浸润在童话里。三年级开始,正式有以“童话”名义组元的单元,也就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
2.
3.
4.
(1)注重浸润,切己体验
儿童文学作品除了整体性,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感受性。童话故事大都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也富有感染力,传递着真善美的美好情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性情进行道德熏陶的良好素材。所以我们老师要充分的利用故事育人、故事“化”人的功能,引导学生进入童话,和故事“化”在一起。
小学阶段的儿童属于文学性思维阶段,所以我们要通过浸润其中进行体验,从中受到熏陶,这就是“入”文。唯有深深的进入,才有深刻的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让故事本身去教育人感化人。比如说《海的女儿》,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所以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做零距离的交流对话,要进入文本的命运,要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同呼吸共命运,这样孩子们对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才能感同身受,引发共鸣。
(2)尊重文体,优化活动
(3)激发想象,感受神奇
(4)引发思考,审美评鉴
童话故事还经常通过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洗涤智慧,充满哲思。因而中高年级的童话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入”,还要带领学生“出”。“入”文是感受和体验,“出”文是审视和鉴赏,要培养学生的评鉴能力。通过故事去链接现实生活提高见识,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让学生敢于对故事当中的形象和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比如说《海的女儿》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是人鱼公主,你会怎么选择?”进而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也是遵循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哲思性这个特点,这也是“出”文。
总之,童话故事的教学要凸显文体的特点,所以我们的教学要重“体验”、重“讲述”、重“想象”、重“思考”,这就是童话教学根据文体的特点要凸显的重要原则。
四、创意设计
盛老师的教学设计一直遵循“和美语文”的教学理念。盛老师首先介绍了她的“和美”追寻之路,然后又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介绍了自己“和美语文”的教学课型和教学理念。
1.“和美语文”教学的五个阶段
诗意:和美语文的初期萌动
求和:和美语文的哲学发现
尚美:和美语文的美学探源
导练:和美语文的生态诉求
雅学:和美语文的理性皈依
2.聚焦“雅学”,构建新的学习模型
盛老师介绍了六种学习模型,它们分别是:差异式学习模型、问题式学习模型、冲突式学习模型、起点式学习模型、统整式学习模型、延展式学习模型。其中,统整式学习模型包括整体感知课、细节品读课、趣味表达课,这三种课型重点体现在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讲座中;延展式学习模型包括篇本联读课、组文和读课、文影对读课,这三种课型重点体现在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
(1)篇本联读课——《宝葫芦的秘密》
接着,盛老师通过《宝葫芦的秘密》这节微课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上好“篇本联读”课。
首先,纵横两个维度的联读。纵向的连读是将课文的教学和单元习作、语文园地中的书签制作进行了整合联读;横向的联读是将单篇课文和整本书进行了整合联读。
其次,明暗两条线的联读。《宝葫芦的秘密》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安排了联读封面、联读节选、联读插图三个活动;第二课时安排了联读目录、联读片段、联读书签这三个活动。这两课时的安排实际上就是明暗两条线的联读,每个版块的安排既落实了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课文的学习要求(明线),又巧妙的渗透了读封面、读插图、读目录、读情节这些读整本书的策略与方法(暗线)。这样明暗两条线的设计使单篇课文的阅读和整本书的阅读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补充、互相推进的特点。
最后,趣味活动化的联读。在《宝葫芦的秘密》第二课时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安排了宝物大揭秘、依样“话”葫芦、鉴宝达人秀三个趣味化的语文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读、说、创、辩,实现了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以篇带本,以本顾篇,点面结合,窥一豹而见全身,拓展阅读世界,实现篇本融合,这就是“篇本联读”课的意义所在。
(2)组文和读课——《巨人的花园》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组文和读课”,盛老师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和”。“和”是事物的两极发生“化学反应”后所生成的动态的“第三者”,是一种融通,是一个事物双方“相互借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最后的生成物必定是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型的“新物”。“组文和读”就是指一组文章根据相同的特性组合在一起,通过不同角度的多向“比读”去感受童话的特点,深悟文本内涵。
接着,盛老师通过《巨人的花园》这节微课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上好“组文和读”课。
《巨人的花园》这节“组文和读”微课主要是通过不同的组文比读,在比读中实现了融合,生成了多元的感悟,从而领悟了童话的特点,实现了深度的阅读。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也很有特色,其中第一课时是同一故事不同版本组文和读,第二课时是同一作家不同故事组文和读。教师通过“玩转词语屋、探秘句子林、点亮欢乐园”这个三个环节,让这节课变得生动有趣。其中“玩转词语屋”通过比词语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探秘句子林”通过比语段发现了拟人的写法,“点亮欢乐园”通过创读情节仿写了拟人的手法,因而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读比出了童话的特点。其实,这里的组文阅读和蒋军晶老师提出的群文阅读是一样的,群文阅读介于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之间,无论是组文阅读还是群文阅读,都可以“训练阅读速度,培养阅读策略;积累阅读方法,开阔认知视野;丰富语文积累,建立表达模型;促进深度思考,习得阅读能力。”
(3)文影对读课——《海的女儿》
“文影对读”就是把文本与电影作品放在一起“互读”,借助文本阅读与影视阅读各自的优势,引导学生在文本与影视间不断切换,相互借力,激发阅读兴趣,深化阅读体验,实现双读共赢。
接着,盛老师通过《海的女儿》这节微课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上好“文影对读”课。
《海的女儿》这节“文影对读”微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粗读简介,了解故事内容;
活动二,通读课文,走进故事结局;
活动三,文影对读,体会人物形象。
其中,活动三的“文影对读”将文本和电影作品放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实现了深度阅读。“文影对读”对文字的细节描写进行了重点的研读和补白,感受到了文字的细腻及无限的想象的空间,体会到了文字的精妙之处:通过电影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直观逼真的感受美人鱼的形象。所以在文影对读中,以关注文字和电影的不同角度,达到文影互补阅读的效果,升华美人鱼的形象,也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盛老师的三种课型让我们从“小阅读”走向了“大阅读”,从“小设计”走向了“大设计”,从“小语文”走向了“大语文”,也让我对童话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不负韶华,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