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价值》有感(下)
(2020-04-04 13:09:03)
标签:
读书笔记 |
分类: 教育教学(原创) |
我大学的时候接受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是当我走上讲台的时候,我发现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加上我周边的老教师居多,他们大多奉行传统的教学方式,这让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迷茫、很纠结,不知道是该坚持我学的教学理念,还是屈服于教学实际。我和钱梦龙老师不同的地方是,钱老师是通过教学实际总结出理论的,而我是用实践去践行理论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度怀疑有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个教学理念,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是我自己做的还不够。钱梦龙老师的这本书解开了我多年的教学困惑,让我受益匪浅。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但是究竟怎样的“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很多老师没有思考甚至思考过也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在我读完钱老师的这本书后,我觉得语文导读法应该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语文导读法是钱老师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教学理念,它是一个“有预谋地摆脱学生的策略”,当然“有预谋地摆脱”不是对学生消极地撒手不管,而是经过积极、有序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语文导读法是钱梦龙老师依据他的草根式教学研究以课堂实践为土壤提炼出的思想,这个思想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的实践层面,一个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论层面。最后,实践与理论这两个层面形成了以“三主”为理论导向,“三式”为教学模式的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思想。
1.理论层面——“三主”理念
钱梦龙老师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提炼出“三主”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在读钱老师的著述前,我只知道前“两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于“训练为主线”我从未听说过。我曾认为的训练就是题海战术,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训练。而钱梦龙老师对训练的解释则是“训”是导,“练”是实践,训练不是“死去活来”地做题,是以文本为凭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的语文知识、方法、能力的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训练。“训练”实际上是师生的一个互动过程,钱老师对“训练”的解读让我对“训练”这两个字有了重新的认识,有豁然开朗之感。
钱梦龙老师自谦说“三主”理念已是明日黄花,但是在我看来,在语文课程历经多次改革的今天,“三主”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愈加闪耀出智慧的光芒,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例如备课时,我们该怎么做?钱老师说,他设计每一堂课,都是以学生学情为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为了鼓励学生自学,我当时备课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讲’文章,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读,或默诵,或圈点,或批注,直到真正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钱老师的“以学生学情为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新课标提倡的遵循儿童发展的认知规律,而钱老师的备课方式也正是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应该学习的,我们的备课不应该是备教参,而是真真正正的根据课程标准去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个人认为“教参”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参考而不是教学的金科玉律。
再如,课堂上我们又该如何教?教师不是导演,不是主体,而是“导之有方”的主导者。所谓“主导”,就是要“顺着学生个性发展、思维流动之‘势’,指导、引导、辅助、启发,而不是越俎代庖”。教师的“善导”是保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教师导之有方,学生才能学得有章有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记得钱老师在这里特别说过,教师的导并不是把学生导进老师的“圈套”里,而是让学生真正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不论面对学生怎样的想法,我们老师都有相应的教学机智去应对,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自然生成的课堂。我最喜欢钱梦龙老师的一点就是他的真实,他从不上表演课。其实对于表演课我也是一直深恶痛绝,追其原因是因为我上小学六年级时候的一次深刻经历。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来说,在任何时候领导听课都是天大的事,为此被听课的老师都会早早准备,更有甚者还会指定哪个学生回答哪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也会提前告知。而我的经历就是这样一堂表演课,表演的内容是一篇经典课文《再见了,亲人》。由于时间太久远,我不记得这节课到底上了几次,不过反复上的结果就是我把这篇课文会背了,是真正的熟读成诵,而且我把老师提问的每个问题答案都记住了(不是刻意去记的,实在是老师讲的遍数太多了想不记住都难)。后来听说领导对这节课非常满意,评价很高。我不知道当时的领导知不知道这是一节“烫粥”课,我也不知道这节课对其他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还有没有人向我一样记得这节课,不过这节课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对表演课十分反感,以至于我当上老师之后也引以为戒,坚决不上这样的课。因为我始终认为这样的课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我们能够向钱梦龙老师那样认真备课,充分预设,我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比表演课精彩太多。
“唯‘深思’才能提出疑问;唯善于‘质疑’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层”。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时,钱老师还非常看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在很多的教学课例中,钱梦龙老师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在教读课中,大家共同解决,这个学习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教师不过在其中引导、启发。课堂上,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学生学会阅读和发展思维的过程。更让我钦佩的是,钱梦龙老师极力保护学生思考、质疑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提的问题幼稚无比,他也不会有一丝嘲笑或打压的意思,而是采取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悟自得的能力。这一切都是钱老师从自身的成长历程中悟出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看到这里,我不禁惭愧至极,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到今天,有多少老师能像钱老师一样,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根本展开教学呢?古人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常责怪孩子缺乏想象力,缺少创新意识,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抹杀了学生质疑、提问的欲望呢?
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内容让我收获良多,比如关于文本的解读、课堂的教学机智、怎样正确合作学习、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现在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我们各位老师是否也应该提升一下自身的语文素养呢?答案是肯定的,钱梦龙老师之所以能够打破常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本人的语文素养过硬,所以说语文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才是上好语文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之关键”。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钱梦龙老师对自己挚爱的事业,以恋人般的痴情,宗教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虽然几经波折但是他从未放弃过他热爱的讲台,这样历经磨难而不变初衷的精神让我深感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