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传承 浓香千年——茅台酒酿造工具详解
(2012-08-21 16:41: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酒文化 |
贵州茅台酒“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其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的生产工艺,是贵州茅台镇传统酿酒技艺的历史传承、发展的重要绝技。经历上千年艰苦卓绝的摸索与创新,茅台酒能够誉称国酒,在中国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中独享至尊地位,这是茅台镇人民的杰出创造,更是国酒人严格秉承传统酿造技艺的原则。
茅台酒独特的品质,在于她与其它香型白酒迥然不同的独特工艺。茅台酒的生产工艺中,道道都有她的与众不同之处:茅台酒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严格按照节气生产;茅台酒同一批原料要九次蒸煮(烤酒)、八次加曲(摊凉、堆积、入池)、发酵后七次取酒,历时整整一年;茅台酒由酱香型、窖底香型、醇甜香型三种主体香型组成;茅台酒由不同浓度、不同香型、不同酒龄、不同轮次的基础酒精心勾兑而成,不准外加任何物质,包括香味物质和水,这在烈性酒中是独一无二的。数十年的实践证明,即使完全按照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离开了茅台镇,也生产不出茅台酒品质的酒来。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茅台酒始终坚持传统酿造工具,包括用于粉碎高粱的石磨,蒸粮的酒甑,发酵的窖池,摊晾蒸粮的晾堂,蒸馏出酒的蒸馏设备,储酒的陶坛等等。这些酒具的沿袭使用,对于茅台酒酒体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石磨,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两块直径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通常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接料用的石制或木制的磨盘上,摞着磨的不动盘和转动盘。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錾有排列整齐的磨齿以磨碎粮食。上扇有磨眼,供漏下粮食用。两扇磨之间有轴,以防止上扇在转动时掉下来。
石磨的起源很早。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其《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之九》:“砻,礌谷器,所以去谷壳也……”今天的茅台镇上,还可以看到这种石磨。磨盘用整石制成,粉碎的高粱粗度适中,十分有利于发酵。
甑是酿造茅台酒时采用的蒸桶。由中部的“屉”,下部的“锅”和上部的顶盖三部分配套组成,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陶甑。《周礼 ·考工记·陶人》中记载有:“陶人为甗,实二鬴,厚半寸,唇寸。 ”陶甑实物在甘肃、河南、浙江等多个地方都有发现,形制多样,器底有若干个通气的圆眼。
古代的酒,酒与糟是混在一起的。到了宋代,类似今天白酒的谷物蒸馏器出现后,才使远古的“低度酒”向高度酒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如今,酒厂大多使用不锈钢壳甑桶,但酱香型白酒厂还存有如石头甑、木甑等。甑桶的作用,是将发酵酒醅分离浓缩成含酒精的高度酒,并将发酵醅中存在的生物代谢副产物,也就是数量众多的微量香气成,有效地浓缩提取到成品酒中,同时,将发酵醅中的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在蒸馏过程中进一步起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即通常的蒸馏热变。此外,也起到对醅料进行杀菌、消毒,便于下排入窖配料的作用。
晾堂是酿酒生产过程中,用于拌料、配料、堆积和发酵的场地。传统的酿酒工艺一般是,取优质高粱蒸煮糊化后,将原料取出摊晾,拌好酒曲配料,再把原料放入窖池发酵。晾堂,便是进行摊晾的必备设施。
晾堂的表层很考究:要有强度,以承受原料的重量;要有硬度,以抗御拌料时木铲的磨擦;发酵原料中又含有丰富的酸性物质,所以还要有一定的耐酸性能。国内酒文化遗址发掘中,发现有各种形制的晾堂,以青灰方砖、三合土等材料修筑。茅台酒工艺使用的晾堂则更为独特,需以当地产的石条为台,平整、耐用而且便于操作。
在蒸馏酒酿造的持续生产过程中,施加了曲药的酒母进行前期发酵变酒,以及更长时间的后期发酵的场所,就是所谓的窖池。蒸馏酒在酿造之初,并不用窖池而是用瓮(坛),将瓮(坛)埋在地底进行发酵。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一幅汉代画像石有一幅庖厨图,图中的一部分即为酿酒情形的描绘,把当时酿酒的全过程都表现出来了,画像石下方,就是发酵用的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露酒也。
酒窖池包括酒窖坑穴、窖壁、窖底等。与浓香型酒不同,酱香型白酒的窖池是用石块砌成墙壁而不是用泥土。用石板铺砌的池壁相当稳固,窖池装满糟醅后,密闭性好,十分有利于霉菌的生长。
茅台镇有句谚语: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全凭窖池老。窖龄越长,酿出的酒品质越好。贵州茅台酒股份公司制酒一车间内的“茅酒古窖 ”,清咸丰( 1851~1861)年间因杨龙喜农民起义一度中断生产,清同治元年( 1862)又恢复使用的百年老窖池。这,正是茅台镇当时酒业发展规模的一个缩影。
原料发酵成熟后,需通过蒸馏器蒸馏出酒,提升酒精浓度。蒸馏是白酒制作的重要步骤,茅台酒更是经过“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才能获得。白酒的起源,取决于蒸馏设备何时使用。学术界关于白酒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有东汉、唐、宋等到多种见解,这些见解都依托于蒸馏器的发现。
从考古资料看,小型的蒸馏器在汉代就已出现,但其是否用于蒸馏白酒,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教研资料确切可考的是明代,当然这个年代随着教研发掘的深入,可能会进一步提前。
在与茅台镇毗邻的小滥村,至今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天锅 ”及工艺。在圆形基座上,重叠安放两口大口径铁锅,再配以连接管道、盛接容器等设备。在下面的铁锅内,装入脂化老熟的酒糟,从基座下部加热进行蒸馏,同时在顶部铁锅内注入冷水并不断更换,使汽化的酒精遇冷凝结成液体,从而达到提升酒精浓度的目的。
如今,茅台酒的酒甑虽然在体量上所变化,但原理却一脉相承。蒸馏出的酱香型白酒的原酒,以瓮盛装进行陈酿。以瓮装酒,起源于新石器时代。1979年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发掘到大量酒器,其中包括贮酒所用的陶瓮,其形制与今天的茅台镇普遍使用的陶坛已基本一致。
以陶坛盛酒贮存,不仅价格便宜,而且透气性好,有利于酒内微量物质的融合醇化,在中国的酿酒史上一直沿用至今。
茅台酒的优良品质,源于传统酿造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元、明之际,茅台一带出现了“回沙 ”工艺,正规酿酒作坊陆续兴建。清代中后期,荣和、成义等烧房相继出现。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大奖,成为世界名酒,从此驰名中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酒更是荣登国酒宝座,受到世人推崇 ——这是坚持传统技艺的继承,坚持传统酿造工具使用的结果,中国数千年的酿酒精粹在此融会贯通,最终,开出了国酒茅台这朵绚丽的奇葩。
(作者系贵州省仁怀市文联主席,仁怀市酿酒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茅台文化学者,长期致力于贵州酒文化和“人文茅台”的发掘和研究,著有《贵州商业古镇茅台》、《茅台酒文化笔记》,拍摄有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人文茅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