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柴窯文化研討會暨瓷頌中華——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展開展/柴窑考证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展望(发言稿)

全國柴窯文化研討會暨瓷頌中華——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展開展
来源:中国网山东
http://s3/mw690/002zxvVDty72h6kHlXc12&690
曲阜孔子文化學院院長顏廷淦在研討會上講話
http://s10/mw690/002zxvVDty72h6kLkoN99&690
與會專家研究藏品
http://s8/mw690/002zxvVDty72h6kOkZ147&690
參展精美柴窯
中國網山東濱州6月4日訊 (張志祥 通訊員 廉桂霞)
6月2日,全國柴窯文化研討會暨瓷頌中華——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展在山東曲阜孔子文化學院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近百位柴瓷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收藏家出席了研討會,圍繞柴瓷的由來、生産年代及分期、釉色、胎質、工藝、宗教觀念與審美意識、特徵與鑒定方法等問題展開深入研討。為避免利益之爭,柴窯窯址暫不列入此次大會議題。
會後,與會專家學者共同合影留念,並參加了由曲阜孔子文化學院主辦、在學院大成博物館舉行的全國疑似柴瓷展。曲阜孔子文化學院博物館成立以來,共有藏品三萬多件,包括瓷器、玉器、青銅器、佛象、壁畫等,此次展出本館珍藏的柴瓷500件,各地收藏家送展柴瓷100余件。
據了解,柴瓷被譽為“瓷皇”,宣柒為”青如天,薄如紙,聲如磬”,千百年來引起無數瓷器愛好者的尋覓與探索,但一直未找到答案。
6月2日至4日,第二屆世界傳統詩人大會在曲阜孔子文化學院如期召開,來自南韓、日本、蒙古、尼泊爾、新加坡、馬來西亞、阿聯酋、以色列、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德國、美國、喀麥隆以及中國等15個國家的傳統詩人、書畫藝術家和才藝表演藝術家約300余人參會。
柴窑考证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展望(发言稿)
来源:中华博物院网 2016-06-06
李晓光
此次学院举办“疑似柴窑瓷器展览”以及论坛活动,学术主持人王哲研究员让我作主题发言,这里侧重谈两点:一是对柴窑鉴赏考证的历史作一般性回顾,二是对于其未来发展作一番展望。所论述的观点难免会有一些欠妥之处,请朋友们予以海涵或是指正。
一、两个流派的形成
文博领域尤其是在收藏界,近些年来柴窑研究已然成为了一个热点。这或许是因为它属于陶瓷史上尚未被揭密的空白。考证柴窑,时常被解读为破译古陶瓷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我则把它比喻为高古瓷领域中隐隐发光的一粒暗珠。只所以称其为暗珠,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文献记载的太少,另一方面是用作标准器的馆藏品缺失。自近代以来,国内外文博界对于柴窑始终保持着关注。
除去公开出版发行的专门论著以外,在收藏类论坛中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的情形不绝予耳,在线举证柴窑的声潮此起彼伏,百度搜索撰写过柴瓷文章的同好差不多有百十号人,简单梳理一下,持有廿余种不同的鉴赏观点;身居海外的华裔柴友石华先生,在其新浪博客上发过不少柴窑考证的文章。以柴瓷在线展示的还有:北京八达岭阳光文物馆、北京重瓷藏馆、珠海龙喜博物馆、洛阳宋瓷博物馆、韦氏古风艺术馆、维扬宝阁、紫珍堂、爱民馆、南通逸品斋、横店余皖生收藏陈列室、永州九嶷山大舜博物馆、新疆杨德斌先生文物馆、曲阜孔子文化学院博物馆、台北易善穠博士艺术养生研究室、台中中统古董文物馆、台湾嘉义朴子成化堂等等,不胜枚举。近些年,除了有云南省收藏家协会组织鉴定后周柴器的消息曾见诸于媒体的新闻报道外,2013年7月底,华瓷文化发展研究院上海分院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一件带“官”字款天青釉八方柴窑花觚亮相申城。令人欣慰的是,上面所提到的堂、斋、阁、室、号、馆主人所认定的柴窑瓷作,包括今天到会的各方柴友所送展的几十件柴窑瓷器,依照个人的鉴赏观点,它们均带具有“柴三式”时代风格。
撇开那些单个举证的除外,柴窑鉴赏收藏目前初步形成了两个流派。这就是以西安柴窑研究所为核心的阵线,拟将耀州窑中的天青色精品瓷器推定作为五代柴窑作品,当然他们还有陶瓷界知名专家为其撑腰或是提供理论支持;另一边,则是以在北京成立的柴瓷研究鉴定委员会为核心的阵线,包括在座的各位藏界瓷友同好,尽管咱们就象散兵游勇一样分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尽管这一流派对于柴窑作品是否应当分期、或是怎样分期还有着不同的学术理解。但总的说来,均一致支持柴窑出自中原的理念,秉承由古人鉴赏柴瓷的“四如”准则,并以此达成共识开展柴窑的考证研究。
这些年来,两个流派均就柴窑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个人印象深刻的就有2008年和2009年在河南郑州举办的第一届和第二届柴窑研讨会,当年的会长是柴树青研究员,副会长包括费成、母智德和欧阳鹏飞等师友,参加会议的同好每届有十多位,所发表论文被集中刊载在新密市古都文化学会所主编的《溱右文化》杂志总第15期中。尽管相关活动开展得最早,但其活动声势远不如后来居上的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首届中国柴窑文化论坛,系由陕西省文物局、铜川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收藏界》杂志社、西安收藏协会承办,于2010年8月在西安隆重召开,还邀请到了省、市领导人出席会议。第二届中国柴窑文化高层论坛,系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铜川市文物旅游局主办,西北大学文化遗产院、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收藏家》杂志社、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协办,陕西秦煤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赞助的,其活动地点选择在与当年一位日本友人对中足云先生发布柴窑新闻会的同样地方--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重庆厅,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在会议上作了总结性发言。在此之后,有关柴窑的活动引人注目的活动事项有两桩:一是2014年4月,92岁高龄的耿宝昌老先生专程抵达汝州,考察了由朱文立所举证的疑似柴窑窑址;二是为了进一步廓清耀州窑五代青瓷与柴窑的关系,从2014年5月4日开始,由中国古陶瓷学会1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历时10天,赴河南、山西、内蒙古、陕西省的7个城市进行考察,有少数专家倾向性认为五代陕西耀州窑就是柴窑产地。
二、拨乱反正的努力
面对乾坤颠倒和形势倒逼的不利局面,2015年10月,有五位瓷友相约来到鲁山段店古窑址,通过实地采访考察后,由屈明健校长和我联名向河南省文物局、通过电邮方式提交了一份《关于对疑似柴窑窑址开展紧急保护性发掘的敦请书》,并且委托冯保收老师在适当时候将窑址处所发现的一件完整柴器转递相关部门。希望依靠国家对于该窑址的考古发现来给柴窑之争划上句号。中国战略决策研究会下属的民间文物保护会研究院,正在酝酿筹办柴窑研究组;北京市手工艺术协会已于上月底,正式批准挂牌成立柴瓷研究鉴定委员会;北京会议刚闭幕,恰逢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子文化学院举办此次疑似柴窑瓷器展览暨论坛活动,聚焦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柴友们,共同掀起一波拨乱反正的热浪,世人所期待的历代柴窑瓷器通过此举浮出水面,我们要让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哪些才称得上真正的柴窑瓷器。在这里,我们需要改弦更张地提出一种理念,就是提倡将历史观、整体观和群众观有机结合在一起来指导鉴赏柴窑的实践活动。
什么是鉴赏柴窑的历史观?国学经典《大学》里有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说的是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要弄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具体到柴窑,作为国内田野考古之父的陈万里先生曾经置疑:柴窑诞生于后周柴世宗时代几无可能。直到一位无名氏从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公园里发现了柴窑瓷器碎片之后,方才使得这段历史有所廓清--柴窑于盛唐时节就已经作为进御了!接下来,它让一系列无法准确断代的早期柴窑寻找到了注脚,同时也让“柴三式”鉴赏理念呼之欲出。在鉴藏实践中,撇开那些当代人所制作的衍生品,人们真实地感受到柴唐式的珍稀、柴周式的难遇和柴宋式的近尤难得。可以发现柴三式作品的数量比例,呈现出符合事物逻辑发展的正态分布。
什么是鉴赏柴窑的整体观?从宏观上着眼,它的器物形式大抵遵循了“唐八百,宋三千”的衍生规律,从造型中能够清晰地发见其逐步演化的规律,即有些形式是唐代独有的,有些为宋代所独有,其中也有迭加在一起的;从所施的釉色来看,初始显得单调,愈到后期愈发丰富多彩;从中观层面解析,它的文字书法以及绘画表现,时代气息十分浓郁;从微观上鉴别,它的饭糁斑、石花斑、松针及冰茬等次生结晶体历历在目,加之所彰显出来的古穆沧桑的釉表,特殊钙化征貌以及那些抹不去的“釉变”现象。
什么是鉴赏柴窑的群众观?若想要直观一些,可以在百度图片搜索中输入“柴瓷”二字,马上就会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新老柴瓷来。一些视野超前的港澳和大陆内地的近30家拍卖公司均曾上拍过柴窑,搜艺搜网站拍卖频道中涉及相关条目多达56项,根据笔者统计:其中有一例系唐柴作品、还有一例属于周柴作品,其余大部分都是宋柴,均属于“柴三式”范畴,里面却无一件属于耀州窑,为何艺术品一、二级市场中,会有那么些人将“柴三式”直呼为“柴窑”,而却没有人将耀州窑、湖田窑或是郑州窑的所谓天青瓷当成柴窑加以认定,并着手仿制呢?难道这不足以发人深省么?
近十年来,笔者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通过征询和吸收柴友们讨论中的精华,撰写出版了《南辛赏柴》和《癸巳赏柴》,此番鉴赏已经涉及到了柴窑器物的分期断代、色系构成、器物形式、艺术特色、吉祥寓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接下来还准备在即将出版的《赏柴余绪》一书中对柴三式试行定级,即根据它的历史地位区分等级,并且按照其品相来进行排序。届时,北京手工艺术协会将启动开展对于柴窑的鉴定事宜,包括选择适合的科技检测方法,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等。本次展览暨论坛活动中,各地柴友们所送展的疑似器物,可以证明历代柴窑确实是有实物存在的,绝不是什么“空穴来风”,更不是所谓“史无前例的杜撰”。
眺望未来,咱们将要以精心考证的方式来宣告:无论他或她在文博体制内有多大的影响力,无论柴窑论坛的主办方打着多么显赫的金字招牌,也无论其活动场所是多么富丽堂皇,无论所依赖或仰仗的传播媒体是如何高大上,但其谬误却如同铁板钉钉一样,并且是注定了的:耀州窑就是耀州窑,它与历代柴窑根本就不搭界。
今天柴友们汇聚在这里,已然用自己所鉴藏的柴窑作品,向世人传达出了相关的基础信息:“雨过天青”的色泽它是这样的,“鲜碧色”它是这样的,“流光溢彩”是指这样的情形,“水光披”和“滋润细媚有细纹”是这样的目测效果;“遂号柴”、“珍学柴周式”原来是有所指向的,怎么个样式称得上“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如此等等。
通过盛唐武周的柴瓷展示和论文说明,我们要让人们回忆起当年,原来“南青北白”一统天下之际,出现这样的“萱草绿”且带有镂空纹饰的复式胆装柴窑,已然是伟大的时代杰作了!
通过五代后周柴瓷展示和论文说明,要让人们知道天青色并不只是单纯的色泽选择,其间还蕴含着为后人所一致仰视和尊崇的柴世宗,折射出他当年所怀抱的恢宏政治抱负和治世理想!
通过北宋柴器展示和论文说明,告诉人们由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随着陶瓷艺术的长足发展,北宋柴瓷以其器型之精巧、色彩之斑斓、书法功夫之形神精妙、绘画技法之纯熟卓越而令人叹为观止!
收藏柴窑的过程,无疑也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比如讲,咱们在领略古代先民--柴瓷工匠们驾驭自然的高超技艺的同时,通过古柴窑所弥漫的幽深雄奇的植被景象,可以察知当年的生态环境保持尚佳。说到底柴窑本质上不过是大自然巨掌中的一团泥巴,但是古人却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它以卓越姿态和流光溢彩的面貌展现出来,让后人对它充满了崇敬之情。至今仍生长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没有丝毫理由不去珍惜咱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果有一天将其折腾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时,一切的收藏与鉴赏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笔者以为,开展柴瓷鉴赏考证的竞争,对于古瓷收藏和弘扬传承优良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方面。眼下舞台上,用关中方言演唱的秦歌很是流行,《大实话》尤其豪迈奔放,说到这里,耳边似有清晰的吼声响起:“他大舅他二舅
都是他舅,高桌子 低板凳 都是木头,······”当然,俺想在此再补上一句,“肉夹馍
京酱面都是麦子”。
总之,柴窑收藏与鉴赏的开局是引人入胜的,其未来的发展也将会是别开生面的。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足以让咱们将来坦然地去面对自己的祖先,尽管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我们依然对此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