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波影楼藏汉代甘金币、汉唐甘金钱币考释(北泉轩素材摘记)

标签:
杂谈 |
问题的提起。朋友最近赠新书,看到了甘金钱币的说法,——西汉以来出现了铜锌共生矿冶炼的黄铜,用于铸币,即所谓甘金币。色金黄,但有别于纯金,又非现代黄铜。“(三)王莽时期,铸币所采用之源料为铜锌共生矿石(非人工合成),冶炼后制成铸币为金黄色,当事人们称为‘甘金钱’。铸币不仅色泽美观,而且增加了铜质的密度和韧性,这种效果是无意中收获的,其含锌量很低,与明清时期真正的黄铜(含高锌)是不同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柳冬青编著:《中国历代珍稀钱币鉴赏与投资》38页。
(下面简称真金)。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神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曰地皇之宫。
有消息说,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经过反复试验后认为“早期黄铜的出现是可能的,只要有铜锌矿存在的地方,原始冶炼(可能通过重熔)可以得到黄铜器物”。先人们用一种简单易行的特殊方法即能冶炼出黄铜。从不经意的黄铜冶炼到提取较高纯度的红铜,再到有需求的青铜生产,古人对青铜性质的认识,从偶然到必然,从懵懂到熟识应用,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又据《中国全史◇魏晋南北朝◇铜及其合金冶炼技术》一文,“铜及其合金冶炼技术”
此期南方北方的冶铜业都有过一些发展,其中又以南方为盛。南方较大的产铜地有三:即丹阳郡、武昌和南广郡。
《三国志》卷六十四《诸葛恪传》说:恪“以丹阳地势险阻,..山出铜铁,自铸甲兵”。《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二《鄂州·武昌》条说:“白雉山在县西北二百三十五里..南出铜矿。自晋、宋、梁、陈以来,置炉烹炼”。不久前,湖北鄂城还发现过孙吴东晋时期的采炼铜遗址。《南齐书》卷三十七《刘悛传》云:齐武帝永明八年,“悛启世祖曰:南广郡界蒙山下有城名蒙城。可二顷地,有烧炉四所,高一丈,广一丈五尺,从蒙城渡水南百许步,平地掘土深二尺得铜,..甚可经略,..上从之,遣使入蜀铸钱,得千余万。功费多乃止”。这里不但谈到了南广郡产铜事,而且谈到烧炉规模。
北方产铜地主要分布在今河南、山东两地。《魏书》卷一一○《食货志》载,尚书崔亮曾奏请开采了恒农郡(今河南陕县)的铜青谷、苇池谷、鸾帐山铜矿,河内郡(今河南沁阳)王屋山铜矿,每斗得铜
4—8两不等,并恢复了南青州(今山东益都)苑烛山、齐州(今山东历城)商山两处铜矿。《魏书》卷四九《崔鉴传》载,孝文帝时,崔鉴“出为奋威将军、东徐州刺史,..又于州内冶铜以为农具,兵民获利”,此期的铜约有四大去处,即佛事用、建筑用、铸造钱币及日用器。总的来看,此期铜生产量是不大的,《宋书》卷三载,为示节俭,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
421年)还曾下令“禁丧事用铜钉”。此期铜合金技术取得了三项比较重要的成就,即炼出了镍白铜和砷铜,生产了一定数量的黄铜。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云:“堂螂县因山而得名,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堂螂县在今云南会泽县境,与巧家县接界,接近东川铜矿和四川会理铜镍矿。从清代以后的大量资料看,此“白铜”系镍白铜是无疑的,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关于镍白铜的最早记载。有人分析过会理力马河铜矿的成分,知其含镍
1.12%、铜 3.36%、铁 22.6% ①。还有人分析过一件传世的白铜墨盒,知其成分为:铜 62.5%、锌 22.1%、镍 6.41%、铁 0.64%、锡 0.28%、铅 0% ②。早期镍白铜应是由铜镍共生矿炼制的,之后才发展到了有意配制的阶段。这中间的演变过程,可以进一步研究。
在此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白铜”一词的含义,在不同地方未必是一样的,它可能指镍白铜,也可能指砷白铜,还可能指其他铜合金。传世汉光和元年神兽镜铭说:“光和元年五月作尚方明竟,幽谏白同”。此“白铜”显然是指高锡青铜言。一些收藏家常称赫连勃勃铸作的“大夏真兴”和隋五铢为白铜钱,但人们检测过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部分藏品,却都是锡青铜质。《玉篇》云:“鋈,白金也”。此白金一般认为是镀了锡的金属。
我国古代冶炼和利用铜砷合金的时间至迟可上推到商周时期,日本学者
分析过一件传为郑州出土的商代晚期铜戈,合金成分为:铜 83.05%、铅 10.11%、砷 4.72%、铁 1.07% ③。又有学者分析过一些昭乌达盟林西春秋矿冶遗址出土的金属颗粒,其平均锡、砷量分别为
20%和 4.5% ④。但一般认为,它们都应当是用共生矿炼制的。目前学术界对我国何时有意识地配制了铜砷合金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晋,也有学者把它推到西汉。
我们比较倾向于晋代说。晋葛洪(公元 283—363年)《抱朴子·黄白篇》曾详细地谈到了一种制造假“黄金”的方法,第一步是先取武都雄黄,捣之如粉,以牛胆汁和之,后把戎盐、石胆末、雄黄末、炭末置于赤土釜中,并加热。戎盐系熔剂,雄黄和石胆被还原而生成铜砷合金。第二步是使此铜砷合金与丹砂水(硫化汞在醋和硝石的混合液中溶解而成)作用,捣碎,加入生丹砂和汞,加热冶炼,“立凝成黄金矣”。此第二步或与精炼有关。这是我国古代关于生产黄色铜砷合金的最早记载①。
稍后的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云:雄黄“得铜可作金”,说的应是同一意思。
至迟成书于后赵(公元 319—351年)的《神仙养生秘术》还谈到了点化白色铜砷合金的方法,说“其四点白,硇砂四两、胆矾四两、雄黄四两、雌黄四两、硝石四两、枯矾四两、山泽四两、青盐四两,各自制度”。此“点白”即点化白色铜砷合金。雄黄、雌黄分别为 AS 2S2、AS
2S3,该书还谈到了一系列点化操作②。可见直到东晋为止,我国对炼制黄色铜砷合金(含砷<10%)和白色铜砷合金(含砷≥10%)的技术都有了初步了解。
我国古代对铜锌合金(即黄铜)的冶炼和使用约可上推到龙山文化时期
③,但当时的锌很可能是以共生矿形式带入的,对我国人工配制铜锌合金的起始年代,学术界还存在许多不同看法。《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魏钟会(公元
225—264年)《刍荛论》说:“夫莠生似禾,输石像金”。又,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输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据研究,“鍮石”在我国古代约有两种含义:一指黄铜矿(GuFeS 2),二即是作为铜锌合金的黄铜,此前一段文献提到的“鍮石”像金,后一段提到的“鍮石”可以为针,皆属铜锌合金无疑。这都是我国古代关于黄铜的较早记载,虽文献上不曾提到它的冶炼工艺,但从梁时民间以之为针来看,说当时我国已生产了一定数量的黄铜应是不错的。
《宋史·食货志》记载天禧三年及崇宁三年屡禁民间私铸和拥有鍮石器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黄铜在北宋年间就已经产生。但是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黄铜铸造仍然十分困难,且耗费较大。宋·崔昉撰《外丹本草》:“用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即成鍮石一斤半。”这就说明当时冶炼黄铜成本很高。正是因为当时黄铜冶炼难度大,加之其色泽金黄光灿美丽,而大都用于制作高级工艺品,并非用于铸币。在对北宋铜钱成分化验中表明,锌在铜钱中含量普遍低于1,越匡华等分析了193枚宋代铜钱,锌含量达到0.1以上的仅13枚,其中达到0.2以上的仅2枚,达到0.55仅1枚(元符通宝),这便是最高含量的了。而日本人水上正胜分析的119枚北宋铜钱和戴志强所分析的62枚北宋铜钱中,含锌量超过0.1的仅9枚,其中最高的只有0.66(皇宋通宝)。可见北宋时期虽然可以冶炼黄铜,但由于冶炼水平低下,所得黄铜并不用于钱币铸造。
——这种说法或有绝对之嫌,如果说,所得黄铜并不完全用于钱币铸造,似乎更贴切一些。因为,五代至北宋的大量铸币中,确有某些似金非金,似铜非铜,而今天称为“甘金”的铸币。那么,汉唐的不经意的,偶然的,即山(铜锌共生矿)铸钱的部分,加上北宋以后炼丹师(多为道士)所炼出的黄铜用于当时部分铸币(或钱样)总是可能的。
而学者“孙淑芸、韩汝玢则通过对有关铜器的成份分析及冶炼实验,提出了我国古代开始出现铜器的年代,应该早于齐家文化时期,而且是红铜、锡青铜、铅青铜器物同时存在;而初步研究和模拟实验表明,用铜锌共生矿还原可以得到黄铜,从冶金技术的角度,为早期出现黄铜提供了根据。”(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作者:
朱乃诚)笔者以为,既然早期出现了黄铜,那么,用于铸币就是完全有可能的,特别是一些用途特殊的,铸量又少的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