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门波影楼藏汉代甘金币、汉唐甘金钱币考释(北泉轩素材摘记)

(2013-02-05 11:18:40)
标签:

杂谈

吴门波影楼藏汉代甘金币


wybswf的博客  (2013-02-02 22:11:51)
 

汉唐甘金钱币考释【1】


北泉轩的博客 (2009-11-06 09:31:27)
 

问题的提起。朋友最近赠新书,看到了甘金钱币的说法,——西汉以来出现了铜锌共生矿冶炼的黄铜,用于铸币,即所谓甘金币。色金黄,但有别于纯金,又非现代黄铜。“(三)王莽时期,铸币所采用之源料为铜锌共生矿石(非人工合成),冶炼后制成铸币为金黄色,当事人们称为‘甘金钱’。铸币不仅色泽美观,而且增加了铜质的密度和韧性,这种效果是无意中收获的,其含锌量很低,与明清时期真正的黄铜(含高锌)是不同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9月第一版,柳冬青编著:《中国历代珍稀钱币鉴赏与投资》38页。

    另据史书记载,汉唐时期曾大量使用黄金。

    如,刘邦给陈平四万斤黄金,以收买项羽部下; 卫青作战有功得二十万斤黄
金赏赐; 王莽聘皇后聘礼三万斤黄金; 王莽府库中一万斤黄金为一匮,共六十匮等等。 

    ?, 答案,主要是塑佛像贴金用掉了。

    根本的问题在于,记载中汉朝的动辄万斤乃至数十
万斤黄金不是现在的真正黄金
(下面简称真金)。

    如果一个诸侯王就可能有一百吨真金,那么在他的墓葬中,必然会有较多的大型真金器物。

    实际上在中原地区发掘的汉朝帝王将相陵墓中,大型真金器物(例如重量达几十或几百斤)还未曾发现过。

    从考古中没有任何信息可能支持汉代某个帝王将相曾据有几吨甚至几百吨真金的记载。
 

    《史记·平准书》中司马迁有评论对此说得更清楚。他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钱、布、刀都是铸造出的钱币名称,这更清楚的表明三品金都是针对货币而论的。当时铜是最重要的金属,所以,称铜为“金”是很正常的。金分三品,是因为不同的铜矿石,可能是多种不同的有色金属共生矿,冶炼出的铜差别可能很大。 


    汉唐所指的黄金,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黄金,而只能是黄铜。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神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曰地皇之宫。 有消息说,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经过反复试验后认为“早期黄铜的出现是可能的,只要有铜锌矿存在的地方,原始冶炼(可能通过重熔)可以得到黄铜器物”。先人们用一种简单易行的特殊方法即能冶炼出黄铜。从不经意的黄铜冶炼到提取较高纯度的红铜,再到有需求的青铜生产,古人对青铜性质的认识,从偶然到必然,从懵懂到熟识应用,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德亮:

   “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含锌的铜钱是汉代在‘即山铸钱'中使用铜锌共生矿时产生的。西汉、新莽的钱中有个别的属于铜锌甘金钱,其中有的钱币之锌含量达到7%,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黄铜铸钱产生于西汉新莽时期。因为这些铜锌合金是极个别现象,其含锌量又普遍较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含锌量15%-40%要小得多...到了唐代,由于铸钱材料的规范化,使所铸行的钱币中锌的含量均为衡量。

   
  黄铜质‘两柱五铢'的呈色与现代黄铜的呈色已经非常接近,几乎无法区分;同时也与黄金的呈色非常地相似。很显然,该“两柱五铢”应属于西汉、新莽时期的甘金钱。”



汉唐甘金钱币考释【2】


北泉轩的博客 (2009-11-07 00:41:17)
 

又据《中国全史◇魏晋南北朝◇铜及其合金冶炼技术》一文,“铜及其合金冶炼技术”

  此期南方北方的冶铜业都有过一些发展,其中又以南方为盛。南方较大的产铜地有三:即丹阳郡、武昌和南广郡。

  《三国志》卷六十四《诸葛恪传》说:恪以丹阳地势险阻,..山出铜铁,自铸甲兵。《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二《鄂州·武昌》条说:白雉山在县西北二百三十五里..南出铜矿。自晋、宋、梁、陈以来,置炉烹炼。不久前,湖北鄂城还发现过孙吴东晋时期的采炼铜遗址。《南齐书》卷三十七《刘悛传》云:齐武帝永明八年,悛启世祖曰:南广郡界蒙山下有城名蒙城。可二顷地,有烧炉四所,高一丈,广一丈五尺,从蒙城渡水南百许步,平地掘土深二尺得铜,..甚可经略,..上从之,遣使入蜀铸钱,得千余万。功费多乃止。这里不但谈到了南广郡产铜事,而且谈到烧炉规模。

  北方产铜地主要分布在今河南、山东两地。《魏书》卷一一《食货志》载,尚书崔亮曾奏请开采了恒农郡(今河南陕县)的铜青谷、苇池谷、鸾帐山铜矿,河内郡(今河南沁阳)王屋山铜矿,每斗得铜 4—8两不等,并恢复了南青州(今山东益都)苑烛山、齐州(今山东历城)商山两处铜矿。《魏书》卷四九《崔鉴传》载,孝文帝时,崔鉴出为奋威将军、东徐州刺史,..又于州内冶铜以为农具,兵民获利,此期的铜约有四大去处,即佛事用、建筑用、铸造钱币及日用器。总的来看,此期铜生产量是不大的,《宋书》卷三载,为示节俭,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 421年)还曾下令禁丧事用铜钉。此期铜合金技术取得了三项比较重要的成就,即炼出了镍白铜和砷铜,生产了一定数量的黄铜。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云:堂螂县因山而得名,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堂螂县在今云南会泽县境,与巧家县接界,接近东川铜矿和四川会理铜镍矿。从清代以后的大量资料看,此白铜系镍白铜是无疑的,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关于镍白铜的最早记载。有人分析过会理力马河铜矿的成分,知其含镍 1.12%、铜 3.36%、铁 22.6。还有人分析过一件传世的白铜墨盒,知其成分为:铜 62.5%、锌 22.1%、镍 6.41%、铁 0.64%、锡 0.28%、铅 0。早期镍白铜应是由铜镍共生矿炼制的,之后才发展到了有意配制的阶段。这中间的演变过程,可以进一步研究。

  在此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白铜一词的含义,在不同地方未必是一样的,它可能指镍白铜,也可能指砷白铜,还可能指其他铜合金。传世汉光和元年神兽镜铭说:光和元年五月作尚方明竟,幽谏白同。此白铜显然是指高锡青铜言。一些收藏家常称赫连勃勃铸作的大夏真兴和隋五铢为白铜钱,但人们检测过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部分藏品,却都是锡青铜质。《玉篇》云:鋈,白金也。此白金一般认为是镀了锡的金属。

  我国古代冶炼和利用铜砷合金的时间至迟可上推到商周时期,日本学者 分析过一件传为郑州出土的商代晚期铜戈,合金成分为:铜 83.05%、铅 10.11%、砷 4.72%、铁 1.07。又有学者分析过一些昭乌达盟林西春秋矿冶遗址出土的金属颗粒,其平均锡、砷量分别为 20%和 4.5。但一般认为,它们都应当是用共生矿炼制的。目前学术界对我国何时有意识地配制了铜砷合金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晋,也有学者把它推到西汉。

  我们比较倾向于晋代说。晋葛洪(公元 283—363年)《抱朴子·黄白篇》曾详细地谈到了一种制造假黄金的方法,第一步是先取武都雄黄,捣之如粉,以牛胆汁和之,后把戎盐、石胆末、雄黄末、炭末置于赤土釜中,并加热。戎盐系熔剂,雄黄和石胆被还原而生成铜砷合金。第二步是使此铜砷合金与丹砂水(硫化汞在醋和硝石的混合液中溶解而成)作用,捣碎,加入生丹砂和汞,加热冶炼,立凝成黄金矣。此第二步或与精炼有关。这是我国古代关于生产黄色铜砷合金的最早记载

  稍后的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云:雄黄得铜可作金,说的应是同一意思。

  至迟成书于后赵(公元 319—351年)的《神仙养生秘术》还谈到了点化白色铜砷合金的方法,说其四点白,硇砂四两、胆矾四两、雄黄四两、雌黄四两、硝石四两、枯矾四两、山泽四两、青盐四两,各自制度。此点白即点化白色铜砷合金。雄黄、雌黄分别为 AS 2S2AS 2S3,该书还谈到了一系列点化操作。可见直到东晋为止,我国对炼制黄色铜砷合金(含砷<10%)和白色铜砷合金(含砷≥10%)的技术都有了初步了解。

  我国古代对铜锌合金(即黄铜)的冶炼和使用约可上推到龙山文化时期 ,但当时的锌很可能是以共生矿形式带入的,对我国人工配制铜锌合金的起始年代,学术界还存在许多不同看法。《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魏钟会(公元 225—264年)《刍荛论》说:夫莠生似禾,输石像金。又,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输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据研究,鍮石在我国古代约有两种含义:一指黄铜矿(GuFeS 2),二即是作为铜锌合金的黄铜,此前一段文献提到的鍮石像金,后一段提到的鍮石可以为针,皆属铜锌合金无疑。这都是我国古代关于黄铜的较早记载,虽文献上不曾提到它的冶炼工艺,但从梁时民间以之为针来看,说当时我国已生产了一定数量的黄铜应是不错的。

    至于我国古代早期人们有意冶炼黄铜的年代应当是在五代——北宋时期,是人们在能够炼制金属锌以前,由炼丹士发明的。他们曾长期以炉甘石(菱锌矿)与红铜合炼而制得含锌量较高的黄铜,我国古代曾称这种合金叫人造“鍮石”。有关这种合金炼制方法的文献记载恰在北宋初年。宋代丹经《诸家神品丹法》载:“日华子点庚法,百炼赤铜一斤,太原炉甘石一斤,细研,水飞过石一两,搅匀,铁合内固济阴干。用木炭八斤,风炉内自辰时下火,煅二日夜,足冷取出。再入气炉内煅,急扇三时辰,取出打开,去泥,水洗其物,颗颗如鸡冠色,每一钱点淡金一两成上等金。”这是说用炉甘石和红铜、木炭混合,密封烧炼,所得黄铜可和黄金配置成“上等金”。依此法用炉甘石制备黄铜在宋代已经相当普遍。宋洪迈《容斋随笔》卷——记载大中祥符年间“于京师置局制造,化铜为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一也说大中祥符二年民间多熔钱点药为鍮石。



汉唐甘金钱币考释【3】


北泉轩的博客 (2009-11-08 03:06:46)
 

《宋史·食货志》记载天禧三年及崇宁三年屡禁民间私铸和拥有鍮石器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黄铜在北宋年间就已经产生。但是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黄铜铸造仍然十分困难,且耗费较大。宋·崔昉撰《外丹本草》:“用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即成鍮石一斤半。”这就说明当时冶炼黄铜成本很高。正是因为当时黄铜冶炼难度大,加之其色泽金黄光灿美丽,而大都用于制作高级工艺品,并非用于铸币。在对北宋铜钱成分化验中表明,锌在铜钱中含量普遍低于1,越匡华等分析了193枚宋代铜钱,锌含量达到0.1以上的13枚,其中达到0.2以上的仅2枚,达到0.551枚(元符通宝),这便是最高含量的了。而日本人水上正胜分析的119枚北宋铜钱和戴志强所分析的62枚北宋铜钱中,含锌量超过0.1的仅9枚,其中最高的只有0.66(皇宋通宝)。可见北宋时期虽然可以冶炼黄铜,但由于冶炼水平低下,所得黄铜并不用于钱币铸造。 ——这种说法或有绝对之嫌,如果说,所得黄铜并不完全用于钱币铸造,似乎更贴切一些。因为,五代至北宋的大量铸币中,确有某些似金非金,似铜非铜,而今天称为“甘金”的铸币。那么,汉唐的不经意的,偶然的,即山(铜锌共生矿)铸钱的部分,加上北宋以后炼丹师(多为道士)所炼出的黄铜用于当时部分铸币(或钱样)总是可能的。

而学者“孙淑芸、韩汝玢则通过对有关铜器的成份分析及冶炼实验,提出了我国古代开始出现铜器的年代,应该早于齐家文化时期,而且是红铜、锡青铜、铅青铜器物同时存在;而初步研究和模拟实验表明,用铜锌共生矿还原可以得到黄铜,从冶金技术的角度,为早期出现黄铜提供了根据。”(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作者: 朱乃诚)笔者以为,既然早期出现了黄铜,那么,用于铸币就是完全有可能的,特别是一些用途特殊的,铸量又少的钱币。

       笔者仅存数枚古钱,颇具古钱神韵,只是颜色赤黄,每每观赏不得要领。或金?或铜?或甘金?今发数图,祁盼泉友共辨之。

 

    http://s8/bmiddle/60931c80h77ccb83e8a97&690

  http://s6/bmiddle/60931c80h77ccbf6f3165&690

          http://s10/bmiddle/60931c80h77ccc7d64039&690

  http://s11/bmiddle/60931c80h77cccbac30fa&690  http://s7/bmiddle/60931c80h77ccce1d6e76&690

   http://s7/bmiddle/60931c80h77ccd38782a6&690

   http://s16/bmiddle/60931c80h72614903533f&690

 


评论

  • 童心驰骋2009-11-08 22:56:54 [举报]

    有几枚需研究!

  • 北泉轩2009-11-09 11:20:06 [举报]

    谢驰骋兄关注此议。关键问题是把科技手段引入收藏鉴定领域。
  • 京川游侠2011-03-03 09:44:57 [举报]


    黄铜出现于宋代,根据相关研究应该是可能的,文章中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然,黄铜作为一个总的概念,其有粗炼和精炼之分。既然当初冶炼成本很高,那么其出现精炼黄铜的概率应该是很小的。可能达到粗炼即已经相当不错。(其中在精炼黄铜中还细分为五炼、九炼,十二炼等。如真正的宫炉铸宣德香炉,据考其铜质已达十二炼之精)。从博主上述钱照,尤其是乾圣和天德,铜色已似金黄,感觉这不大可能是粗炼黄铜。究竟此两枚钱材质中是否还有其它金属。可能需要研究考证。也不妨用比重仪测测比重。

    博主回复:2011-03-03 22:20:18

    宋代铜色偏黄的青铜与明后含锌较多的黄铜,似有质的不同。共同探讨,互相切磋!

  • 青花瓷2011-03-07 16:52:30 [举报]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