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温前辈好文:古源博物说哥窑(系列)

(2012-07-29 10:42:51)



哥窑-血色成因

(2008-12-15 14:59:04)
 
              (图1鳝鱼血百极碎)


    哥窑是五大名窑之一,在历届拍卖会上有非常高身价,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

    真正意义上的哥窑金丝铁线分路清晰,纹路发育反差大,开片线路曲折,不是直线,二次开片尤以鳝鱼血为贵,尤为血色像鲜血一样红者为优。由于胎内成份的原因和后天环境的作用,血色颜色不等,越鲜红越好,尤为难得,存世量非常少。哥窑金线的形成机理,随着收藏者的研究现已非常清晰,我曾经询问过博物馆业内人士,回答是后人工加色,让我听后震惊,但也不足为奇。
    因为他们没有试验式的研究,不知者不怪。在我的研究中,将哥窑百极碎鳝鱼血瓷片进行断开研究,发现断面随着时间和湿度的变化由黄浅变至血的颜色1-3分钟,随着由浅至深过度变色血色成因,这是真实的
过程,血色成因的化学机理。

http://s1/bmiddle/5d38d571t5e10806796d0








                                                                                            (图2 鳝血鹿纹百极碎)




官字款的哥窑

 (2010-03-07 12:04:22)
 
 古源博物 点击进入)

 

    官窑和哥窑本人觉得不是分立的,而且官窑也可生产金丝铁线,哥窑也可以不生产金丝铁线。这是因为我国宋代在生产瓷器时没有严格的定义。本人认为在我国瓷器史的记录,或者说是记载,一说官窑没有金丝铁线,如果说有金丝铁线的,那一定是哥窑。但是据现在藏者的研究,事实并非如此。带官字款的仍然也有金丝铁线。这是正常的。在其他关于哥窑,官窑的文献里,没有这方面的阐述。本人认为以下的这个花瓶是带官字款的哥窑。

 

            http://s8/middle/5d38d571t812e69f40df7&690


   纹路曲折,金丝铁线分明,聚沫赞珠,是典型的哥窑特征,而且金线在表面上看有深浅之分,这也是正常的,是开片的时间长短所决定的,这也是老器的特征。如果说颜色完全一致,则有作假的嫌疑。这是个人观点。

 

http://s16/middle/5d38d571t812e6b4bd3af&690

细部,黑色的铁线边缘溢出金色的氧化铁,这是老器的特征,是正常的。

http://s3/middle/5d38d571t812e6c2c0682&690

 

 


2010年04月06日


(2010-04-06 14:03:44)

http://s3/middle/5d38d571t838af86450f2&690

   哥窑在历史资料记载传世相当稀少,存世量在世界范围内据说不足百件,而且无大器,由于稀少而珍贵,据史料记载随便一件到代的哥窑都要有几千万的身价,这是国外拍卖公司的记录。所以藏家专家对哥窑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但是就目前来说还没有认定哥窑的真正的专家。所以对于哥窑的研究现在还在继续,此件哥窑应为到代的精品,只是我一人之言,共赏析。

 
http://s14/middle/5d38d571t838afc621abd&690

http://s14/middle/5d38d571t838afe8731cd&690

http://s10/middle/5d38d571t838b01fb9a59&690  




哥窑精品

(2010-04-15 11:16:54)

            http://s13/middle/5d38d571t843dfa2c894c&690



    其实人们对哥窑的认知也相当有限,因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瓷器制造史,对于瓷器的表像的研究还有与真实的现象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断代和窑口有及大不准确性,包括博物馆的藏品也依然如此。因为人们的研究是按照有限的资料和近代人的描述来进行目测,还有一些书描述哥窑的观点,所以以这些资料去研究。有时就会与真实差距十万八千里,真正有心的藏家所有的一切资料做为参考,做为实物研究更为有效。这样去研究会有效的保护收藏好东西,看书、听说,让别人来断定真伪,不如自己的认知是最有效的。一人之言,供赏析。


http://s10/middle/5d38d571t843dfdfd2079&690

底部开片

 
http://s13/middle/5d38d571t843e01cd9b1c&690上口工艺


http://s14/middle/5d38d571t843e0514d6cd&690
这张图片本人喜欢,这是人工制做的天文图像。



 

真品哥窑与现仿哥窑


(2010-06-09 17:27:08)

    这是几年以前的事了,上海的徐大师是世界级的制瓷大师,曾经在世界瓷器博览会拿过几次大奖,同时中国几个大博物馆都有他的收藏,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师. 在几年前到我家来交流,关于瓷器的仿制交流意见,并且送了我一个他最近制作的哥窑精品,并且听一听我的评述,交流的很愉快.我们谈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方面的问题,我们达成了统一的观点.因为我国在仿制古老的瓷器和真品有相当的差距,只有比较才能有感觉.我把徐大师送的这件哥窑进行了断面的研究,不管说它的胎质,釉面,开片,金丝铁线都有与真品较大的差距.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真品哥窑是一千年以前生产的,和我们现在近期生产的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不是说大师做得不好,是再好的大师也不能和真品做的一样.这只能说对内行人而言,而对外行人那就不用说了.特发几张真假照片,供赏析!

 

图一  大师作品,整器

http://s3/middle/5d38d571t88958dc505b2&690

 

图二  大师作品,上口太薄 
http://s4/middle/5d38d571t88958ec97c63&690



图四  大师作品,底足胎质细部,颜色有差异,太细,不是紫金土

http://s7/middle/5d38d571t889593c0df76&690
 

图五  大师获奖作品
http://s2/middle/5d38d571t889597639a01&690


图六 徐大师工作照

http://s15/middle/5d38d571t88959599de7e&690


图七  宋代米黄双耳香炉,整器

http://s4/middle/5d38d571t889588c333d3&690

图八  宋代米黄双耳香炉,下部开片

http://s13/middle/5d38d571t88959132316c&690


图九  宋代米黄双耳香炉,局部

http://s3/middle/5d38d571t88958b259012&690

    其实,经常听到说现在仿制的连专家也看不出来,凡是有这种说法的人,起码在他看不出来的时候,他一定不是专家.人无完人,只能说自己的眼力不行,别说人家仿制的好.

评论
  • 大琦宝岛2010-06-09 19:06:22 [举报]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0227ZH02SIGT.gif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0227ZH02SIGT.gif重温前辈好文:古源博物说哥窑(系列)经常听到说现在仿制的连专家也看不出来,凡是有这种说法的人,起码在他看不出来的时候,他一定不是专家
  • 王莉2010-06-09 19:36:49 [举报]

    开片非冰裂纹,且金丝铁线感到太过,色彩做作。釉光过强。无宋瓷的温润氤氲气息。

    博主回复:2010-06-09 20:15:07

    哥窑开片不一定是冰裂纹,因为开片的形状有很多种,是因为哥窑釉石材料的不同,开片也就不同,因为釉石的内部结构和研磨的精细度有关,因为古老的哥窑的研磨原始的或天然矿料,较粗它开片就会曲折无规则性,哥窑开片有鹿格纹、柳条纹、梯格纹、鱼子纹、蟹爪纹、有时在一个瓷器上有多种纹饰,同时出现,这是常有的事,宋代在生产哥窑时只有铁线,没有金丝,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珍品哥窑的金线是一千年在不同的环境下,物理、化学和胎内成份所决定,釉光的强弱也是根据存放环境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评述哥窑时,不仅有文科的理论,还要有理科的知识,这样的评述才能恰到其为,现在的专家学理科的不多,所以,有些专家的文章不能照搬,自己研究会有好的收获。欢迎宝岛和王莉老师评述,望多交流!一人之言。

  • 王莉2010-06-09 20:37:54 [举报]

    学习  获益  谢谢    不过我说的是那仿品,你说的金丝极是。那仿品的金丝太恶心。
  • 长城艺术2010-06-09 22:01:26 [举报]


    哥窑玉质感很强,比较柔和。铁线入胎骨,金丝越釉面。我相册有一个南宋哥窑三足鼎。文章很好拜读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0092ZHYXSIGT.gif
  • 愚牛2010-06-12 11:44:26 [举报]


    鉴别真、仿哥窑有对比,加上科学分析,非常正确!学习、收益多多,感谢!市面上的鉴瓷“专家”,只有见过的“类比”,可以说上几句,没见过的只能“瞎猜”或“全盘否定”,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说不出“所以然”。但这些专家有“职权”,结果把市场搞乱了…,可悲。
  • 梦哲画廊2011-02-12 10:31:58 [举报]

    我朋友 有一哥窑器   有机会交流一下

    博主回复:2011-02-22 19:20:44

    可以啊,你可以打开我的博文目录,有关哥窑的几个观点有较比深刻的说明。

  • 大琦宝岛2011-11-13 23:45:32 [举报]

    最大的差距是那表面的光和质感是防不像的。这一款外形在仿品里是最帖近的,但还是没有宋代的气势。光感宋代的是秫油光,仿品是玻璃光,质地也有很大差距。从照片可区别开来。




  • 水晶柚哥窑百极碎象耳小瓶

    (2010-06-21 13:28:56)

    http://s3/middle/5d38d571t89821b429152&690&690

    http://s9/middle/5d38d571t898219c95618&690&690

    水晶柚哥窑百极碎象耳小瓶,柚面洁净光滑,通透典型的百极碎特征,有鳝鱼血纹,米色在古玩中哥窑及其少见的品种,供赏析.




    哥窑熏炉
(2011-07-13 09:41:36)
http://s12/middle/5d38d571ta7e9ac90356b&690

图1

    这件哥窑熏炉做工相当精致,具有典型的哥窑特征,釉质肥润厚重,开片密布,具有哥窑特有的特点。因为宋代哥窑是人们向往的藏家追求的藏品,但是这与哥窑的认定和鉴定是一潭雾水,在博物馆国家认可的哥窑做为标准器,做为鉴定的比较,因为哥窑的存世量据说特别少,所以就专家而言在哥窑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科学的研究还非常欠缺,在有的成文的理论,关于哥窑的鉴定也是非常不完整的,藏家之所以追捧是因为它的稀少,在历届拍卖会真正的宋代哥窑价值相当昂贵,所以引起了藏家的广泛研究。就这件哥窑熏炉,就有3种说法,第一非常到代的宋代哥窑,第二可能是明代仿宋代哥窑,第三是现代仿品,各路藏家都各有其说,所以玩瓷器的魅力就在于此,因为是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所在才是玩古瓷的意义。


http://s4/middle/5d38d571ta7e996c13cb3&690

图2

    这张照片是在放大10倍的近照,可以看到它的做工的精致和细节,还有开片过渡的差异。因为鉴定古瓷开片是有过渡的,所以开片的形状以及颜色都会有不同的差异。从釉质上说,由于古代的瓷器都是用木柴烧制,所以炉温的上升相对比起现在的电炉、重油、燃气等可以人工控制温度的提升来说是不好控制的,从而产生的坠釉和釉面的光洁都与炉温的上升速度有关。


http://s13/middle/5d38d571ta7e9b1a3338c&6903
     这张图片可以看到开片的细节,因为我们所看到的瓷器的开片都是随着时间动态的在变化,如果认真的去研究,铁线基本上全器相对一致,金线就不是了。同一条金线因为它是在缓慢的发育中,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这是正常的,同时还会有白线的不断出现,这也是正常的,这是决定于物体所在的环境的温度差异所决定。这件瓷器在10年以前起码多了20%的新的开片,以下这张图片更能说明这个观点。


http://s12/middle/5d38d571ta7e99801f9cb&6904


http://s16/middle/5d38d571ta7e99a82830f&6905



话说哥窑

(2011-08-03 17:13:28)

http://s10/middle/5d38d571ta99661d9d939&690

图1

    哥窑和官窑在瓷器中是最名贵的,但是哥窑比官窑更名贵,是因为它的开片的肌理和颜色相对奇特,在中国古陶瓷的鉴定目前是一个大问题,就哥窑而言,也是众说纷纭,专家书籍和藏家也都有论述,仍然对官窑和哥窑的评述及鉴定不是很准确,特上几张图片,以供赏析。本人认为哥窑最名贵的要属炒米黄、鳝鱼血,虽然哥窑的颜色有数种,但都不如炒米黄和鳝鱼血之稀少,以上这张图片是非常标准的最名贵的炒米黄鳝鱼血。


http://s11/middle/5d38d571ta996641cda8a&690

图2

    这个哥窑是香炉的底座,凹处开片犹如圆形的珠纹,又似花瓣形,这在哥窑里是极为罕见的,是因为它的釉质细润、肥厚,开片自然形成金丝铁线分路清晰,釉面似乎带有酥油光,有很强的食欲感。


http://s8/middle/5d38d571ta99666b9e027&690

图3

    按现代最前沿的研究,凡是认定宋代的哥窑必须具备金丝铁线,如果没有金丝铁线,那就不能定为哥窑


http://s4/middle/5d38d571ta996693bf0a3&690图4

    这张图片是香炉的正面,凹槽处珠纹犹如花瓣纹。


http://s14/middle/5d38d571ta9964e13635d&690

图5

    这张图片是国家认定的宋代米黄哥窑,但是很标准,不是最好的。这在10年以前也200万的身价,据说现在已有过亿。这话说起来有点大。


http://s15/middle/5d38d571ta9965139daee&690

图6

    这张图片据说是哥窑,但是如果按照鉴定规则,只有铁线没有金线,那应该是元代的哥窑。


http://s10/middle/5d38d571ta99654071399&690

图7

    这个碗也是认定的宋代哥窑,但是它不是最优秀的。铁线明显,金线不明显,说是纯正的哥窑还不够格。


http://s6/middle/5d38d571ta99656b4b415&690

图8

    这件元代的哥窑应该是准确的,它只有铁线,没有金线。是因为它的釉质和胎的成分和宋代有别。


http://s1/middle/5d38d571ta99659b0b820&690

图9

    这件宋哥窑盘应该是对的,应属炒米黄百极碎,非常名贵,但不具备鳝鱼血。


http://s16/middle/5d38d571ta9965c7aca5f&690

图10

    这件理论上是最容易与官窑与哥窑不分的样品,它既有官窑的特征,也有哥窑的特征,本人认为还是倾向于官窑,但是它的金丝铁线都存在,但是不明显。


http://s6/middle/5d38d571ta9965f293c65&690

图11

    这张图片是典型的元代哥窑,铁线清晰明快,金线没有,是因为在元代的釉和胎与宋代的哥窑有区别,不会生出金线,是因为胎内的氧化铁和赤铁矿含量微弱,加之釉石的材料细腻,胎片缝隙紧密,即便胎内有氧化铁也很难溢出金线,然而元代的哥窑釉子都比较厚,是元代的特征。即便是元代的哥窑也有几百万的身价,据说故宫损坏的哥窑盘,本人认为也不到代,应为元代之物。一人之言,信者用,不信者弃。供参考。



再说哥窑-1

(2011-08-10 13:49:11)

http://s6/middle/5d38d571taa20481cfd85&690

图1

    这是一件十分完美的米色哥窑,但是就目前说人们还没有对哥窑的文化有一个清晰的定论。是因为哥窑包括古代瓷器的研究还不是非常明朗的,所以有许多非常珍贵的古瓷不能达到它的审美度,是因为这些瓷器没有真正的解析的让人感觉那么珍贵,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高古瓷的研究与欣赏是与经济收入和文化内涵所决定的价值和收藏取向。


http://s15/middle/5d38d571taa20421e248e&690

图2

    这个哥窑的开片颜色、器型、工艺和老化度都是非常到位的,值得欣赏的好玩意儿。


http://s8/middle/5d38d571taa204513f557&690

图3

    这是香炉或者是容器,在目前来说,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由于最新文化的挖掘,据说这种器型不是香炉,而是盛流体或液体的容器,这种说法是根据高古画中所展示的器型的用途借鉴而来,由此可见,不断的引用对瓷器的器型、使用及名称会有颠覆性的改变。这是人们在不断的发现和不断的改变陈旧的观念是最好的例证。容器内开片均匀密布,金丝铁线明显与现仿哥窑有天壤之别。



再说哥窑-2

(2011-08-10 13:59:32)

http://s13/middle/5d38d571taa2066b7b01c&690

图1

    这是一件非常典型的五代哥窑,听起来似乎是瞎说,但是哥窑据目前说只起源于元代,证据不足,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所有的一切并不是覆盖了所有的关于哥窑的生产、发展和实物的所有信息,任何定论性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发现新的物证来改变我们现在的观点,所有一切的所知的认识都是相对动态的,这件哥窑之所以定为五代之物,是有其理论的。


http://s11/middle/5d38d571taa2067b0dd3a&690

图2

    这是工艺和颜色服饰非常怪异的双龙抱月壶,是因为这个颜色看上去犹如金黄色的奶油,让人感觉像蛋糕一样,非常感觉和视觉的舒服,但是这是由于材料所决定的,是因为它的釉石材料天然所为,由其特性它的颜色是随着不同的光线会改变人们的视觉颜色,这是天然矿料的特有特征,原理很简单:釉石的矿料中的不同,它的结构的不同,受不同光的刺激会在釉子的内部产生受光后的折射,所以才会有改变颜色的基理。加之釉内气泡带有水眼泡,也加助于色的折射,提供了促进基础。会让人既有颜色又有油润的感觉,其实这是人们难以置信的原理。


http://s8/middle/5d38d571taa206ad31937&690

图3

   这张图片是与在自然光下拍摄的没有金黄色的奶油黄的感觉,是因为它在普通光源下拍摄,它的折射没有发挥其作用,但是它的纹理清晰,和矿料、釉的质量可以清晰的看到矿物的细小颗粒和纹片的发育过程,因为纹片的颜色深浅不一,这是一个颜色形成过度表现的非常到位。这个图片更为巧妙的是开了一个天然的、非常形象的一枝莲花在这个图片的中间,看一看是不是一枝莲花?非常有意思。


http://s6/middle/5d38d571taa2069ad5e65&690

图4

    这是这个双龙抱月壶的圈足,从圈足看它是五代之物,因为五代有黄土足之说,但是黄土足或者黄色的胎在高古瓷中非常少,是因为以后的年代很少用这种颜色的土做胎,说它是高古瓷,胎色占了很大的比重,应该是罕见之物。一人之言。




再说哥窑-3

(2011-08-10 14:13:07)

http://s14/middle/5d38d571taa20977796fd&690
图1

    这个海棠花盆具有哥窑特征,也有官窑特征,是我们现代专家所说的哥窑不分的实物,因为它具备了铁线也具备了官窑的开片形式,但是又有金线的生成,看这件瓷器时而被认为是官窑,也有人认为是哥窑,其实在真正的研究者面前,即便二者都有,也应该按照官窑去定论,因为底足带有官字款。


http://s9/middle/5d38d571taa209bc23db8&690

图2

    这是花盆的上口,开的片金丝铁线明显具有非常完好的哥窑特征,但是它也是官窑,它的官窑片明显。


http://s16/middle/5d38d571taa2099d0d9df&690
图3

    标准的官窑片。



再说哥窑-4

(2011-08-10 14:39:39)

http://s5/middle/5d38d571taa20f48f1194&690
图1

    这张图片是项级的哥窑真品,小鸡爪纹和红色的蚯蚓纹组配成虫纹,这个方洗上口犹如像一条彩色的虫子盘在洗口,这是非常罕见的。


http://s1/middle/5d38d571taa20f6f08d60&690
图2-洗的立面


http://s13/middle/5d38d571taa20f8d8faec&690
图3-虫纹上口



哥窑、支钉、开片

(2011-08-16 15:40:26)
 
 

    故宫的所谓的哥窑、开片和圈足及支钉的对比,以下特发几张图片,以供藏友对哥窑、支钉、开片和支钉的区别,对于断代有所帮助。

http://s4/middle/5d38d571taa9a80a4af33&690
图片1:故宫官方网站的公布哥窑,如果按照哥窑的标准只有铁线没有金线还不是算真正意义上的哥窑。


http://s3/middle/5d38d571taa9a820fe132&690
图片2:这个盘子公布的是哥窑但是也不能是宋代哥窑,按照支钉较大和满釉应属五代之物,一人之言。

 

http://s11/middle/5d38d571taa9bbdb698fa&690
图片3:五代密色


http://s5/middle/5d38d571taa9bbf1d3084&690
图片4:汝窑星

http://s9/middle/5d38d571taa9bc0a66f08&690
片5:汝窑星辰纹

http://s12/middle/5d38d571taa9ac939372b&690
图片6:这个图片哥窑炒米黄,善于血草文。

http://s6/middle/5d38d571taa9acb123315&690
图片7:图片百极碎

http://s8/middle/5d38d571taa9acb9b8a07&690
图片8:钱纹

http://s10/middle/5d38d571taa9acc065e59&690
图片9:蜘蛛纹

http://s4/middle/5d38d571taa9acc806603&690
图片10:蜘蛛纹

http://s5/middle/5d38d571taa9acceb4104&690
图片11:章鱼纹

http://s13/middle/5d38d571taa9acd65452c&690
图片12:章鱼纹

http://s16/middle/5d38d571taa9ace1c72ff&690
图片13:芭蕉叶纹

http://s2/middle/5d38d571taa9ace9687f1&690
图片14:菊花纹

http://s9/middle/5d38d571taa9a87d7fec8&690
图片15:宋代支钉

http://s11/middle/5d38d571taa9a89deb88a&690
图片16:康熙支钉

http://s9/middle/5d38d571taa9a8bc714f8&690
图片17:乾隆支钉 


http://s11/middle/5d38d571taa9a8da0161a&690
图片18:隆仿哥窑乾


http://s10/middle/5d38d571taa9a8f885b49&690
图片19:乾隆仿哥窑


http://s7/middle/5d38d571taa9a95985fe6&690
图片20:汝窑


http://s10/middle/5d38d571taa9a997821f9&690
图片21:粉青百极碎哥窑


http://s15/middle/5d38d571taa9a9a99fd7e&690
图片22:开片


http://s12/middle/5d38d571taa9a9b142d7b&690
图片23:开片细部


http://s13/middle/5d38d571taa9a9d0b991c&690
图片24:百极碎


http://s7/middle/5d38d571taa9a9ee4a5e6&690
图片25:仿哥窑


http://s10/middle/5d38d571taa9aa0cd04c9&690

图片26:五线谱纹


http://s6/middle/5d38d571taa9ab05cda25&690
图片27:百极碎纹


http://s4/middle/5d38d571taa9ab1233a33&690
图片28:树叶纹


http://s12/middle/5d38d571taa9ab1f8eebb&690
图片29:树叶纹


http://s4/middle/5d38d571taa9ab3ff9fd3&690
图片30:鹿格纹


http://s12/middle/5d38d571taa9ab5e7f3eb&690
图片31:哥窑

http://s10/middle/5d38d571taa9ab7eeb199&690
图片32:哥窑乳钉足 


http://s9/middle/5d38d571taa9ab9f583c8&690
图片33:英文纹


http://s13/middle/5d38d571taa9abacb20dc&690
图片34:哥窑鹿格纹


http://s8/middle/5d38d571taa9abb4531b7&690
图片35:鹿格纹



开片与汽泡

(2011-08-24 14:07:14)



闲说哥窑

(2011-09-05 11:02:36)
 
 

    其实藏家、专家历史记载传说的哥窑都是按照当事人对哥窑的理解来描述哥窑的各种现象,其实有准确的和不准确的因为哥窑而言它的各方面的信息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是因为哥窑的历史已经传说了一千多年但是就目前为止仍然还在传说。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定论和标准这是因为文化传承的信息是不准确的,所以在研究这些带有争议性的历史记录时当代人要从新审议对比研究才能更有效的识别哥窑的真面目。

 

图片1:

http://s6/middle/5d38d571tac28f5dbac75&690

 


图片2:哥窑的颜色有多种当然在历史记录中米色,哥窑是最好的。是因为是按照拥有者的观点的认定,这也不足为奇。其实在我看来以个人的标准来定哪件最好的什么颜色好、什么器型好以及工艺技术在加上材料的差异都会使人改便看法。

http://s10/middle/5d38d571tac28f74edd09&690



图片3:在我研究哥窑多年这是一件让我欣慰的一件哥窑,它是一件传说中米色哥窑更好的白色,犹如禾田白玉又如羊脂玉的釉面油润洁白。

http://s13/middle/5d38d571t779db267d2ec&690



图片4:开片曲折不直线,金丝铁线分立清楚,金线具有再度发展之趋势,铁线是固定的金线是在发育中动态的。

http://s12/middle/5d38d571t779db2a1133b&690



图片5:这件哥窑是点型的本人认为是级别最高的羊脂哥窑是非常罕见的品种,在历史的记录中没有此说法是藏者原创。

http://s2/middle/5d38d571tac28fc8f99f1&690



图片6:是否有年代感是真品老器要在釉面上、开片上、手感上、颜色上、和表面的视觉之合加在一起的综合信息传递给你的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妙不可言是真品、是赝品、都是一种享受这才是真正的玩家。
http://s13/middle/5d38d571t779db2f0795c&690



图片7:这张图片放大的一百倍是我们在正常情况下肉眼无法识别的信息传递给你,告诉你这种表现是真品,不管从铁线、金线破损的气泡和浊蚀的釉中的石化,告诉你是老器。

http://s2/middle/5d38d571tac28fd7cc7e1&690


    这几张照片因为是在无光线下微距拍摄有较大的颜色偏差,其本色和与羊脂玉牛奶一样的白,其实物比照片更漂亮。



又说哥窑

(2011-11-01 11:03:42)
 
 

    又说哥窑,是因为哥窑有更多的神密之处,而且鉴定起来困难最多,因为专家.资料.鉴定.都没有让人信服的说法,谁都知道真正传世哥窑真品价值连成。但是自认为可能也是事实,但是除了国家博物馆是真品但是仍然也有一定的争议,因为做为专业的工作人员没有机会或者专业的,就哥窑的单项进行深入研究,所以目前哥窑在真正的玩家得不到指导性的信息,所以又说哥窑是指就藏家或者玩家,如何鉴定,鉴赏,哥窑又有自己的原创的理论和论据,这样才有真正有心的玩家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的观点,彻底的解析哥窑的形成与现代工艺的差异及现象。

 

http://s2/middle/5d38d571tb0a39d76b851&690

    这是一件非常好的学习解析哥窑的标准器,这件哥窑给我们信息基本上的要素具备了一清二楚,感觉它的胎釉、开片、棱角、器形、让人赏心悦目这是第一感觉。


http://s16/middle/5d38d571tb0a39fce663f&690

    这张图片更为看到哥窑由于釉子很稠密也是有几次或者多次挂釉造成了边际棱角圆润,这是一个特征哥窑不是一次挂釉。



http://s4/middle/5d38d571tb0a3a1ed06b3&690

    这张图片是局部的图片,它传达的信息告诉你传世哥窑的过程,当然所谓说传世也是相对而言,是因为哥窑表面记录着传世的信息如何诊断是否是传世,我们所说的传世应该在百年之内,如果说宋代哥窑说传世一千多年到现在那都是胡说,是因为一千多年我们无法认定传世过程的真实性,所以说传世也是相对而言,其实百年之内也就可以认定为传世也不为过。



http://s8/middle/5d38d571tb0a3a3e21207&690

    这张图片如果认真的去看它有传世的信息传达给你,第一看开片的颜色这张图片有五种线,第一是白线是最近开的、第二浅黄线开的要远一些、第三红线、第四褐色、第五是深褐色,如果仿制哥窑不具备开片的颜色的过度和梯度的形成,是因为胎内的成份和表面积的膨胀和收缩形成的开片的机理和过程证明是传世,现仿的哥窑,一般黑线一色,金线一色,没有过度色而且金线的颜色是从外边涂色进入开片内,而真品哥窑不仅要有过度的五色线还要有铁线配合,这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未发现一例仿制品能达到上述特征,即便是世界级的仿哥窑大师五年以前交流过,说确实仿不了五色线,他说那比登天还难,这是真事。



http://s13/middle/5d38d571tb0a3a6413e7c&690

    这张图片尽可能的放大开片细节以及金线开片的的颜色过度的差异,也恰恰代表了它传世和开片的氧化过程,在这种意义上讲金线是动态的。如果仍然是这张照片在五年以后就会有更大的改变,我们已经做了关于哥窑的开片研究及金线形成的机理以及官窑和其它较偏胎釉的研究与比较,这对鉴定高古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供赏析,本观点均为本人原创,一人之言不代表他人意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