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与汝窑的关系研究 (用实物讲道理/做对比拿证据)

标签:
杂谈 |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地之一,也就自然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物古迹。本着发掘.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鉴证我们民族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承载了沧桑经历与祖先的智慧和梦想!使我们有责任珍惜.呵护.探究.传承这样珍稀性很强的器物,把她千秋万代永
远传承下去。
http://s10/middle/a43b8591xc16a352ec119&690
http://s7/middle/a43b8591xc16a35543af6&690
http://s14/middle/a43b8591xc2c5c1e0692d&690
一、柴窑的历史描述——“千年神话、千古谜团”
宋代欧阳修《归田赋》一文是对柴窑论述最早的文章(见后)。《明屠隆考槃》也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即在其都内。”[1]清早期宫室都窑官制瓷权威大师唐英的《瓷器肆考》一文中也说:“柴窑起于汴,相传当日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世传柴片宝莹射目,光可却矢,宝莹则有之,却矢未必然,盖难得而重言之也。”[2]
二
图2
http://s15/middle/a43b8591xc1693713501e&690
图3
柴瓷说版本一:
柴瓷说版本二:
柴瓷说版本三:
(图四)
州瓷即是柴窑。然此说有三点不足以服人。其一,历史上铜川属北地郡辖,是隋代上进至汉代的事,并非五代地名。从唐代始已不再叫郡,而改叫州。其二,唐、五代、宋时期铜川归鄜州管辖,金代才改为耀州,故五代时早已不使用“上地郡”的地名。其三,历史文献中关于柴窑属地有三种提法,提及最多的是“柴窑出汝州”[7]或“柴窑出郑州北地”[8],“最后这个“柴窑出北地”的提法只见于个别文献。故此 “北地耀州窑”一说不能成立。
柴瓷说版本四:
(图5)是说一件具有现代玻璃镜面釉色和效果的瓷,就是柴瓷。笔者有此件神奇之瓷。其釉色确与玻璃镜子一般无异,其主要理由是与柴窑“明如镜”其特征要素相符。虽然此器古老釉质现代今天也仿不出如此光亮来.(见图5)见实物更光亮但问题是,从五代至宋,人们用的镜子全是铜镜,铜镜与玻璃镜的效果光色应是决然不同的,加之其它条件又不相符,应再继续商酌为好。
http://s6/middle/a43b8591xc169b49aa515&690
http://s9/middle/a43b8591xc169b493f3a8&690
图5
柴瓷说版本五:是说日本著名收藏家对中如云提出,其所藏的“蓝釉花觚”瓶就是柴窑(见图五)。
http://s4/middle/a43b8591xf8e1c29729f3&690
柴瓷版本六:
柴瓷说版本七:
http://s1/middle/a43b8591x79bdca64e1d0&690
(图六)
http://s3/middle/a43b8591xc1693781a282&690
图七
柴瓷说版本八:
http://s13/middle/a43b8591xc16a35f3caac&690
http://s15/bmiddle/a43b8591x79bdd219e69e&690
http://s1/middle/a43b8591xc16a3580f180&690
(图九)二
http://s10/middle/a43b8591xc16a352ec119&690图九
http://s7/middle/a43b8591xc16a35543af6&690
http://s13/middle/a43b8591x79bdd21aa84c&690
http://s13/middle/a43b8591xc16a35d5e62c&690
http://s5/middle/a43b8591xc1700dad4d34&690
http://s16/middle/a43b8591xc16afa171ccf&690
(图十)
张公巷窑瓷是这样描述的:“大多数器物釉色是一绝,是独特少见的天青色,有极少部分是粉青色和其它釉色。”就光亮度讲,绝大部分器物瓷片均具有铜镜般的光照度(见图十一)
http://s16/middle/a43b8591xc16b22939e4f&690
http://s6/bmiddle/a43b8591xc16e37247ad5&690
(图十一)
就“声如磬”来说也是根据柴窑说汝窑,我们大多数人都误认为是声音清脆,实则误解,过去磬是以石制成,其声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低沉发哑之声,并非清脆,而张公巷所出器物,其声是低沉发糠发哑。张公巷瓷有部分支烧,部分垫足烧造之器底足具有粗黄之感。
http://s12/bmiddle/a43b8591xc16e76b2f67b&690
http://s16/bmiddle/a43b8591xc16e89b056cf&690
(图十三)柴窑
http://s4/bmiddle/a43b8591xc16e89c5cb93&690
(图十四)汝窑
http://s15/bmiddle/a43b8591xc16e8a0b42ee&690
http://s6/bmiddle/a43b8591xc16e37badff5&690
图十四
http://s1/bmiddle/a43b8591x79be38cd5cd0&690
http://s8/bmiddle/a43b8591xc16e89ede427&690
元以前之瓷皿虽亦偶有薄胎者,要亦不能如明瓷脱胎之薄也。此言薄如纸者盖谓所上之泑其薄如纸也
http://s11/middle/a43b8591xc254b055479a&690
http://s6/middle/a43b8591xc254b0829c55&690
http://s1/middle/a43b8591xc254b0c7de00&690
http://s1/middle/a43b8591xc1700d5abe00&690
汪庆正先生曾提出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与会的17位专家对此持有三种观点:一种同意北宋官窑说。第二种认为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第三种则完全反对,理由是有文献明确记载北宋官窑窑址在汴京:“宣和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且出土器物与馆藏均对不上号。据了解,没有参会的一大批宋瓷专家对此也持保留意见。
五、柴窑的消逝之谜与“陈桥兵变”
六、汝窑与柴窑的渊源——“柴灭汝兴”
http://s8/middle/a43b8591xc170300bc397&690
http://s8/middle/a43b8591xc1702fbef237&690
附
[1]被(清)朱琰著《陶说·说古》引用,见于《说陶》第9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出自唐英著《瓷器肆考》,选自程村居士所作的柴窑考证《瓷皇》,见于《说陶》第782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3]程村居士著《瓷皇》,见于《说陶》第781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4]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第50页、51页,中国书店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5]出自《爱日堂钞》,选自程村居士著《瓷皇》,见于《说陶》第782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6]《夷门广牍》,选自(清)朱琰著《陶说·说古》,见于《说陶》第9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7]佚名著《南窑笔记》,见于《说陶》第369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8]佚名著《瓷论·四朝瓷论》,见于《说陶》第87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9](清)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见于《说陶》第786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0]出自蒙一正《事物绀珠》,选自(清)朱琰著《陶说·说古》,见于《说陶》第9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1]出自《匋疋》一文,选自程村居士著《瓷皇》,见于《说陶》第783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2]佚名著《南窑笔记》,见于《说陶》第369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3](清)唐秉钧著《文房肆考图说》,见于《说陶》第787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4]徐宪江主编《中国历代未解之谜》,第10页,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15]程村居士著《瓷皇》,见于《说陶》第781页,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