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清福陵康寿太妃园寝、清昭陵贵妃园寝

(2012-03-09 11:38:41)
标签:

杂谈

寻找清福陵康寿太妃园寝

(2011-06-02 10:31:17)
 

                遼瀋尋古之旅

 

    在沈阳福陵的周边,分布着很多有上百年历史的村庄,它们大多是由清代守陵的人聚居而形成的村落,在福陵西面的后陵前堡就是其中之一,在村子的东南部有一片土岗,现在是村民的玉米地,但在以前这里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贵妃康寿太妃博尔济吉特氏的园寝。

    据《钦定盛京通志》记载,“寿康太妃园寝在福陵右”,周围“缭墙共四十七尺”,园寝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前有“宫门三间,门二”,园内正中“享殿三楹,门四”,享殿东西两侧各有“茶膳房、果房各三楹”;享殿后是坟院,内有寿康太妃等人丘冢3座;缭墙之外设“堆房”两座。坟院正中的大丘冢,当为“寿康太妃”墓室;其旁附葬“安布福晋”、“绰奇德和母”。史料记载,清代为了看护园寝在此曾设有“首领二员,由兵挑补;四品官一员,汉军袭缺;外郎二员,领催八员;兵十八名”。

  寿康太妃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宾图郡王孔果尔之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孔果尔纠集哈达、辉发、科尔沁等九部三万兵马,前往建州围攻努尔哈赤,结果被努尔哈赤打败。孔果尔决定与努尔哈赤联姻修好,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将女儿送到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具礼迎纳”。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年号天命,孔果尔之女博尔济吉特氏成为侧福晋,地位仅次于大妃福晋乌喇纳拉氏。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8月10日,努尔哈赤逝世,大福晋乌喇纳拉氏等-殉葬。从此,博尔济吉特氏成为健在的太祖妃中,名分颇高的一位,每逢节庆之日,皇太极都要向太祖妃博尔济吉特氏行礼,表示孝行。

  顺治元年(1644年)9月,清朝迁都燕京,博尔济吉特氏随驾迁入紫禁城,定居仁寿宫。顺治十七年(1660年)10月,世祖福临传旨礼部,欲为太祖妃博尔济吉特氏“封名号”、“行典礼”,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行。顺治十八年(1661年)10月,圣祖玄烨即位之际,尊封太祖妃为“寿康太妃”。寿康太妃一生无子嗣,但却经历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四帝,在清代后妃中绝无仅有。

  该园寝的另外两位贵妃记载不详,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载,寿康太妃园寝于康熙初年建成,虽经历年大修,但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已有局部糟旧,需要修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园寝得到翻修;嘉庆十二年(1807年),又进行一次大修;道光十八年(1838年),大修该园寝时,耗银2261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的奉天会战期间,两国强盗在福陵周边展开了厮杀,康寿太妃园寝的地上建筑就是毁于这个时候。

    据村民、也是守陵人的后裔赵先生讲述,在文革期间,这里的墓穴遭到了村民的挖掘和哄抢,首饰、器物等被抢一空,还有一箱精美的服饰,很可能是康寿太妃随葬的衣物,因见到阳光和空气,便碎成了粉末。后来当地的派出所又到村民家中把这些首饰、器物收缴上来,再后来这些收缴上来的东西就不知去向了。

    现在在村子里还有一口清代的古井,原来木制的井沿现在被改成了水泥的了,彻底失去了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古井旁边还有几个黑色的正方体石器,可能是拴马石,也可能是栓帐石,这样的石器在福陵里也有见到。在一户村民家的门口还能见到两个原来园寝享殿的柱础石,另外在村子的西南的地头还有一块刻有“陵界”字样的石碑......

   我喜欢家乡的历史,当每次看到原来这么好、这么多古迹,现在的境地大多如此不堪,便时常会为这座古迹的惨状发出感叹,更为这个不尊重先人,不爱护文物的社会感到悲哀!

                                      (去年夏季和今年春季两次拍摄)

 

http://s7/middle/51c19ab0he6eea1f0c806&690
1.乾隆时期的福陵和康寿太妃园寝位置图


http://s1/bmiddle/51c19ab0ha4b11b43eb40&690
2.卫星地图中康寿太妃园寝的位置


http://s11/middle/51c19ab0ha4b104ae021a&690
3.后陵前堡的村碑


http://s15/middle/51c19ab0ha4b10588ad0e&690
4.这片玉米地就是原来康寿太妃园寝的位置


http://s8/middle/51c19ab0h76de80a73427&690
5.在附近拍到的老青砖


http://s12/middle/51c19ab0ha4b108d163db&690
6.原来康寿太妃园寝里的柱础石


http://s8/middle/51c19ab0ha4b10aaaae67&690
7.古井路和“古井”


http://s4/middle/51c19ab0ha4b10ba27443&690
8.“古井”和关于它的传说


http://s6/middle/51c19ab0ha4b10d4e7575&690
9.在村里看到好几块这样的石器,在福陵里也有发现,说不准是什么,还得向老师们请教。


http://s5/middle/51c19ab0ha4b10ee9e964&690
10.福陵的“陵界”碑,因清朝大部分时间里福陵四周都有红、白、青三色界桩,所以觉得可能是清末民初设立的。


http://s2/middle/51c19ab0h76de81935031&690
11.后陵前堡村民,满族人赵先生


分享

清昭陵贵妃园寝

(2011-05-25 08:40:22)
 

                遼瀋尋古之旅

 

    清昭陵“贵妃园寝”位于沈阳市北陵公园内烈士陵园西南。据史料记载,这里共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位妃子,史称“靖懿大贵妃园寝”,民间称此为“后陵”。 据学者考证,在“贵妃园寝”里埋葬的妃嫔中,有四位有名号的大妃,即宸妃海兰珠、贵妃娜木钟、淑妃巴特玛、庄妃木布木泰(为虚冢),此外还有无名号的庶妃若干人。   

    贵妃园寝坐北朝南,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原来四面有缭墙一百五十二米,园寝南面有红门三间,前后为廊式建筑,院内有享殿一座,三间歇山式房屋。殿前有低矮的台基,无月台。享殿后是坟院,院内共有土丘十一座,这些土丘就是妃嫔们的埋骨之所,与民间的土坟并无大异。

    清朝时园寝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曾设首领二人,甲兵十九人,另设四品官一人,外郎二员,领催八名。这些人专司守护、管理妃园寝,并参加和主持园寝祭祀。昭陵妃园寝的祭祀同皇陵祭祀时间相同,每年清明、中元、立秋、岁暮举行大祭,每月初一、十五举行小祭,皇帝东巡祭祀祖陵时都会派遣官员祭祀妃园寝。

  清代末年,各种内忧外患已经使清帝没有精力东巡祭祖了,这里也就渐渐荒废了下来,到了民国初年这里已经一片荒芜,那些除坟丘之外的建筑大多已经倒塌,而且时常有盗墓贼来此惊扰这些皇妃。

    现在这里已是草木丛生,园寝的南部还能见到享殿台基的土堆和一些残砖碎瓦,在园寝北面妃子的坟丘大多还清晰可见,只是夏季多被树叶遮挡,很难看清全景。北面公园管理者路口立有指示牌,还在东南面立起了个说明牌,园寝在四周立起了矮矮的鹿角栅栏。

    现在的贵妃园寝虽然不见了昔日陵寝的尊贵,但能终日与君王相伴,又有绿树百鸟为邻,也算个不错的归宿。

 

http://s1/middle/51c19ab0ha40f9ecf77f0&690
1.清乾隆时期昭陵内的地图


http://s5/middle/51c19ab0ha40fa1a9e0e4&690
2.卫星地图中贵妃园寝的位置


http://s3/middle/51c19ab0ha40f9f424c32&690
3.昔日贵妃园寝红门的旧影


http://s2/middle/51c19ab0ha40f9fad7871&690
4.贵妃园寝享殿的旧影


http://s6/middle/51c19ab0h76ce5dd51665&690
5.道路旁的指示牌


http://s7/middle/51c19ab0ha40fa2f9cb66&690
6.从南面看整个园寝的景象,栅栏内就是红门和享殿原来的位置


http://s10/middle/51c19ab0h76ce5d531d99&690
7.从北面看贵妃园寝,因为坟丘很多,而且树木遮挡视线,再加上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还不能具体确定每个坟丘的墓主人是谁。

 

http://s5/middle/51c19ab0ha40fe4b46164&690
8.从东北角看贵妃园寝


http://s14/middle/51c19ab0ha412c7408d4d&690
9.近景


http://s7/middle/51c19ab0ha40fa65950a6&690
10.贵妃园寝遗留下来的残砖碎瓦

http://s10/middle/51c19ab0ha40fa8449ca9&690
11.贵妃园寝的矮栅栏


http://s2/middle/51c19ab0h76ce650dfb51&690

12.冬季时贵妃园寝的景象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