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评课材料 评课教师:三年级数学
(2012-05-10 13:45:19)
标签:
杂谈 |
《找规律》评课材料
《找规律》这一课,连续几年教研活动都会遇上,但每次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执教老师不同,风格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今天,梁老师的课,又对我有了新的启示。
一、引入自然,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教师一开始就由新房装修的图片吸引住了学生,从而引入蕴藏各种规律的地面墙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美。
二、教师的语言富有启发性,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语言具有启发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于教学效果进而对于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 ,都具有切实的作用。本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发现规律时许多地方都体现到了这一点。如:当学生横着从上往下看,发现规律并表达出来后,教师追问:你会按规律填出下一组吗?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表达的能力,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掌握了横着从上往下看的规律后,教师启发学生:从下往上看,有什么规律?还可以把第一个拿出来放在最后吗?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要简单模仿。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降低学习难度。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整节课,教师设计了多处小组交流的环节,有时还做出要求:别人说过的规律,自己就不要再说了。这样既有学生个体的思考又有集体交流的收获,学生被“逼”之下,更加用心了。一个学生一种思路,几十个学生互相交流,每个学生脑中就汇总几十种想法,这样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丰富了师生的知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在练习时,可能有些学生会对第一种规律记忆深刻,往往没有仔细观察就动手画,教师在这时引导:把第一个放在最后,能变成第二组吗?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自觉检查。
建议:
低年级 学生 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名词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帮学生区分开。另外,多给学生提供独立练习的机会。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