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它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而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怎样做到这点呢,本人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学服务的对象。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事先选取多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一旦确定了感兴趣的内容,所有小组成员都乐于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探究,主动通过网络检索、查阅各种书刊杂志等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课前应与学生进行沟通,严格筛选内容,同时将自己的心得及资源与学生分享。这种开放参与的氛围必将激发更多的同学走上讲台,而讲台下的同学会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样的互动和参与,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观众,而成为主角。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2、尊重学生人格,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教师要创设一种无拘无束、融洽、友善的团体气氛,使学生在这个集体中自由地表达和沟通情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接纳别人,完善自我。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要求:一是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三是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3、关注个性差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学生个性差异现象从身心各方面来看,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这在个体的性别、年龄、容貌、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有的学生思维更敏捷;有的学生思维稍显迟钝;有的学生擅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有的学生则擅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有的学生肯动脑筋,碰到不懂的地方喜欢自己钻研,接受能力明显好于其他同学;有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有的学生智力因素虽好,但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可挖;有的学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非常用功,但成绩不理想。在此前提下,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存在的这些差异,并分析形成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正由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和有效,促进学生有特色有个性地发展。事实上,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现有的能力等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已有的经验,在自主学习中扬长避短,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一般而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因此,只有具备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自主学习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信息化时代,掌握获取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成为决定和衡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资源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传播媒体已不再仅限于印刷书本上的单一文字,还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的限制。在电脑和互联网的支持下,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将交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只须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畅游”世界,并可自由进入校园网进行自学。学生如果有疑问,可进入课堂网上的聊天室与同学或教师讨论。在线讨论不仅让那些性格较外向的同学更加活跃,而且也让那些较腼腆、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网上文章,发送e-mail及参与网上讨论、网上聊天等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和丰富的资源,还帮助他们由被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