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2012-08-30 21:20:05)
标签:
教学亮点杂谈 |
分类: 教之思考 |
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溧城中心小学
放暑假前借了本《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个暑假闲时就拿在手上随手翻阅,细细品读,发现这本书的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该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两部分组成:案例再现+教学方略。
我从书本中的一个个案例中构起我从教17年来的许许多多的回忆……。
生命需要亮点,课堂更需要亮点,那个亮点是点燃学生智慧光芒的亮点,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对人生和知识渴求的亮点。可惜现在追寻课堂亮点的教师很少了。
听过很多课,老师们为了出彩,总是用了一个个极尽巧妙的方法,引起学生们兴趣,可是学生们见多识广,对老师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已经司空见惯。于是纵然老师使尽法宝,有时课堂依然沉闷。
一、亮点在真情朗读中。
那么课堂的亮点,究竟如何抓?我觉得,这些亮点不一定非要经常的活动和奇思的语句,真情才是课堂的亮点。教师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候,自己的内心有没有走进,在引领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
很多课文,读来并不真正感人,而感人的文章,却常常不能进入教材。这也是我们新教材强调了工具性,缺乏人文性导致的结果。在做校园“一日三唱”节目时,我会把学生准备的文章一字一句地读给学生听。结合语境,真情的朗读才会让课堂产生亮点,不刻意,却十分自然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他们本人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包括我自己。为什么把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我何尝不是这样想!“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我想至少意味着平庸。这是很可怕的评价。
前不久,我在优酷网上看了一节于永正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他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下面听课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老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它还有: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二、亮点在质疑思考中。
我觉得教学中能抓住文章核心,引导学生质疑,不断推动学生探索新知,使得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开去。记得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我认为一堂好课的亮点,毫无疑问地要设计出有效的关键的问题进行提问。这就是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摸透学情。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则有感而发,有话可讲,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我曾经为了上《品德与社会》,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不断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素材(视频、图片、有声故事等),说实话,《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很枯燥的,学生根本不喜欢听。于是我把中华勤学故事中与《品德与社会》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融合在一起,通过8分钟左右的少儿动漫故事,让学生质疑,学会思考,结合教材中的事例,从中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明白善恶的道理。
课堂的亮点无处不在,可以是一个,可以是多个,如果每堂课只坚持一个亮点,那么孩子的人生将有无数亮点值得回忆。《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我想,在每个教师的心底,随时生成。但愿每一位老师在每堂课都能生成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