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课程标准中对数学 “综合应用”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总目标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标准》为小学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学段(4-6年级):
1、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标准》在第一学段设立了“实践活动”,第二学段为“综合应用”,便于教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有什么重点呢?第一学段“实践活动”强调的是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具体化的实践活动,综合应用的成份较少,因为第一学段的学生知识比较少,综合思维能力比较低;第二学段“综合应用”就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提高了对学生综合应用的要求,不仅有实践的要求,还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综合应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教学的各方面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沟通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知识技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不是在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现实性,注意数学的现实背景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