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2017-04-21 15:24:31)
第三课时
首案编写:李玲玲
教学内容:教材66—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寻找相等关系,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归纳发现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归纳发现法
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完成第一个等量关系。
(2)学生独立完成另外两个等量关系。
(3)全班交流。
4.理解方程的意义。
仔细观察这些式子,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三、巩固练习
方程
X+2=10
4Y=2000
2Z+200=20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第四课时
首案编写:李玲玲
教学内容:教材68—69页。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观察发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二、自学指导
三、实践应用
四、知识拓展
五、课堂小结: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一)
x+2=10
教学反思: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两种方法形式上的相似引发学生思维的惰性。第一种方法书写较少,形式简单。第二种方法从表面看,显得烦琐、麻烦,而且方程左边的“x+5-5”可以直接简写成“x”,这样从表面上看就和第一种方法一样了。根据已有的经验已经能够正确地解方程了,何必又多此一举,再去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质呢?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就不会再去深究思路和观念的不同,更不会创新解法。
第五课时
首案编写:李玲玲
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观察发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大胆猜测:上节课时,大家已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请大家猜想,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
二、动手验证,探索规律
教师拿出天平,演示天平左边放一块x克砝码,右边放5克的砝码。
根据天平平衡的情况,你能列一个等式吗?
根据猜想,你想在等式的左边乘几,右边乘几呢?如果要求左边托盘放3块砝码,右边怎样放砝码呢?(指名学生回答)观察天平,想在怎样了?(天平平衡了)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等式表示?(两边的重量相等:3x=5 X 3 )
谁还想举例?(指名学生说说)
提问:如果不用天平,你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天平变化后的结果吗?(学生闭目想象)
三、反馈提高,解决问题
4x=32
a=___
反馈交流:
你会解方程了吗?你怎么知道结果算得对不对呢?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四、作业:71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解方程(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反思: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原来教学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特别强调“等式”与由等式引申出来的规律,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计算,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验证猜想时,应从一个一个具体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学生容易接受,而我是直接用抽象的等式验证的,学生不太容易接受。还有在解方程时,算理讲得不太清楚,学生在解方程时,有部分学困生学起来有困难。
第六课时
首案编写:李玲玲
教学内容:教材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法学法:观察法、归纳发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明确目标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解方程,就好象一个小孩刚刚学会了走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解方程,就好象一个小孩要学习跑步了。你们想学吗?”
6.列的这个方程表示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讨论释疑,总结升华:
师生小结:这是用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
2.怎么检验结果是不是正确?
3.对于第一种方法,我们把思考的过程都写下来了,而通常情况下,书写可以更加简便些,(教师把省略的部分用红色圈出,强调写“解:设”)现在你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了吗?
4.小结: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1)解方程的两种方法:性质、各部分间关系
5.质疑。
四、在实践中应用新知: 73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
2x+20=80
2x+20-20=80-20
方法一:
2x+20=80
教学反思:
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力。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索出解法。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
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实际 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方程,教师难以回避。2、如果教师有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只适用于部分方程的错误理解。
基于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学完例2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许多学生能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X的值,但当要求他们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全班就仅剩1名同学(魏紫瑞)尝试成功。通过指导,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学生基本掌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巩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见方程类型,而今天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不再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问题了。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中出现明显混淆的现象。如5X=1.5本应根据等式的性质直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5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变成了“1.5÷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