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单元《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2017-04-21 15:24:31)
分类: 数学教学设计2016-2017第二学

第三课时  《方程》教学设计

首案编写:李玲玲

                                           

教学内容:教材666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寻找相等关系,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归纳发现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归纳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66页上方的情景图。

    1.说一说图中的等量关系。

 2.小组报汇交流。

    10=樱桃的质量+2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

    2000毫升=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200毫升

    3.用字母表示题中的未知量,用式子表示等量关系。

1)师生共同完成第一个等量关系。

2)学生独立完成另外两个等量关系。

3)全班交流。

4.理解方程的意义。

仔细观察这些式子,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5.了解方程的历史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67 页“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方程

X+2=10

4Y=2000

2Z+200=20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学反思:通过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找到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于是我接着安排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感知做4道列方程题目,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

第四课时  解方程(一)

首案编写:李玲玲

教学内容:教材68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法学法:观察发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 (        ) 的        )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  

    232x          )  

    316420      )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课件出示)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提示:  

   1)现在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 ,说明两盘的质量 (       )。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平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平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平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件出示)  

    对比上面一组天平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我们得到的规律是: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注意:解方程时,我们一般先要写上一个解字。解: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      23x45  

四、知识拓展  

     看图列方程,并解方程。(课件出示)  

五、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1.我们发现了:  

      2.会解一些方程了。  

      3.注意算数准确。  

 六、作业: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一)

x210 

      解:x+2-2=10-2

              x=8

教学反思: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两种方法形式上的相似引发学生思维的惰性。第一种方法书写较少,形式简单。第二种方法从表面看,显得烦琐、麻烦,而且方程左边的“x+5-5”可以直接简写成“x”,这样从表面上看就和第一种方法一样了。根据已有的经验已经能够正确地解方程了,何必又多此一举,再去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质呢?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就不会再去深究思路和观念的不同,更不会创新解法。

第五课时   解方程(二)

首案编写:李玲玲

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过程。  

    2.能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规律  

教法学法:观察发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猜测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一个性质。你能说出一个等式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一个等式)  

    能不能让等式两边变化一下,但要使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生复习并板书: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大胆猜测:上节课时,大家已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请大家猜想,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  

    板书课题:解方程(二)  

二、动手验证,探索规律  

     师:大家猜想的对不对呢?怎样验证呢?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用天平)  

     验证猜想:等式两边都乘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师拿出天平,演示天平左边放一块x克砝码,右边放5克的砝码。 

     砝码x       5克   

根据天平平衡的情况,你能列一个等式吗?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x=5)  

根据猜想,你想在等式的左边乘几,右边乘几呢?如果要求左边托盘放3块砝码,右边怎样放砝码呢?(指名学生回答)观察天平,想在怎样了?(天平平衡了)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等式表示?(两边的重量相等:3x=5 X 3 )  

    学生继续猜想:在托盘中放入几块砝码,右盘怎样放?从而得出更多的等式。师生共同用天平验证。(如果学生想在等式两边都乘1050这样较大数的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前面天平验证的结果来想象、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概括规律  

    通过实验,天平每次变化后都保持平衡,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能把等式变化的规律用一句话说一说吗?(指几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并板书: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验证猜想: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利用天平演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时,天平的平衡状况。(天平左边有2块重x克的砝码,天平右边有2块重5克的砝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举的例子最好为要放砝码块数的因数,便于操作演示,板书2x=20,2x÷2=20÷2)  

谁还想举例?(指名学生说说)  

提问:如果不用天平,你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天平变化后的结果吗?(学生闭目想象)  

    指名学生概括规律,教师板书: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思考:为什么要强调不为0的数呢?  

    今天,大家通过自己的大胆猜测、动手操作、推理验证,又知道了等式的一条性质,大家一起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形成完整的等式性质)  

    板书: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三、反馈提高,解决问题  

     基本练习:先仔细观察,再填空。(学生独立尝试)  

4x=32                       y÷7=6  

      4x÷ ___    =32÷___                y÷7×7=6×___  

 

      0.2a =0.4                     t÷5=8  

      0.2a ÷0.2=0.4÷0.2            t÷5×5=8___  

a=___                       t=___  

反馈交流:  

你会解方程了吗?你怎么知道结果算得对不对呢?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四、作业:71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解方程(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反思: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原来教学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特别强调“等式”与由等式引申出来的规律,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计算,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验证猜想时,应从一个一个具体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学生容易接受,而我是直接用抽象的等式验证的,学生不太容易接受。还有在解方程时,算理讲得不太清楚,学生在解方程时,有部分学困生学起来有困难。

 

 

第六课时  猜数游戏

首案编写:李玲玲

教学内容:教材7273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法学法:观察法、归纳发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明确目标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解方程,就好象一个小孩刚刚学会了走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解方程,就好象一个小孩要学习跑步了。你们想学吗?”  

    2.我们先来做一个猜数游戏:老师今年的年龄乘上2,再加上20岁,等于80岁。猜猜老师今年多大年龄?(30)  

    问: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1)老师今年的年龄×2+20=80  

             2)老师今年的年龄×2=80-20  

             3)(80-20)÷2=老师今年的年龄  

    4.如果我们用方程来解这道题该怎么办呢?需要设哪个数为X?  

    5.我们把老师的年龄假设成x岁,就可以写出方程:  

    师板书:解:设老师的年龄为x岁。  

                 2x2080  

                     2x=80-20  

 6.列的这个方程表示什么意思?  

     7.怎样解这个方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板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你有什么办法解这个方程呢?  

   1.自己试根据以前所学知识解答。(指名板作)  

    2.组内交流解答的方法,注意:说明白解答的根据是否合理。  

三、讨论释疑,总结升华:  

    1.板演同学汇报:  

    1:根据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特点,我先两边都减去20,把20消掉,变成2x60,然后两边都除以2,就得到x30  

    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2x+2080  

                    2x+20-2080-20  

           方法一:        2x60  

                        2x÷260÷2  

                            x =30  

    师生小结:这个方法用的是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2:我先把2x想像成一个数,这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就是2x80-2060,然后再求x,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的道理,x就等于60除以2,结果x等于30。  

    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2x+2080  

                           2x80-20  

          方法二:         x60÷2  

                           x =30  

 师生小结:这是用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  

 2.怎么检验结果是不是正确?  

   生:把得数放进方程里计算,就是:2×402080,对了  

   两种方法都能够求出x。  

 3.对于第一种方法,我们把思考的过程都写下来了,而通常情况下,书写可以更加简便些,(教师把省略的部分用红色圈出,强调写“解:设”)现在你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了吗?  

  4.小结: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1)解方程的两种方法:性质、各部分间关系  

   2)列方程、解方程应该注意什么?  

 5.质疑。  

四、在实践中应用新知: 73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

2x+2080

2x+20-2080-20

方法一:  2x60

           2x÷260÷2

                 x =30

 

2x+2080  

          2x80-20  

         方法二:         x60÷2  

   x =30  

教学反思:

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力。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索出解法。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a÷x=b方程。

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实际 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方程,教师难以回避。2、如果教师有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只适用于部分方程的错误理解。

基于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学完例2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许多学生能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X的值,但当要求他们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全班就仅剩1名同学(魏紫瑞)尝试成功。通过指导,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学生基本掌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巩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见方程类型,而今天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不再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问题了。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中出现明显混淆的现象。如5X=1.5本应根据等式的性质直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5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变成了“1.5÷X=5,  这可真是越变越复杂。

疑问:如果必须教ax=ba÷x=b两类方程,是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好呢,还是按等式的性质教学好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