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应注意的问题
三泉中学
高瑞花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性、目的性和针对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五大基本环节:新课导入、整体感知、问题探究、拓展延伸和布置作业。其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高潮和亮点。它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也最能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于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为
“拓展延伸”环节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以求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度和完美。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中,有些“拓展延伸”不尽合理,过于牵强,甚至有“东施效颦”之憾,既不能达到课堂教学预期的效果,又不利于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案例1】一教师在教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分析课文后让学生对照文中的插图想象陋室的环境并进行口头描述,这一拓展延伸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2】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写景方法,以《北京的春天》为题,写一段文字。
【案例3】一位教师上朱自清先生的《春》,前12分钟朗读,接着10分钟内容归纳,再5分钟是主题讨论,剩下的时间就是一系列的拓展延伸。拓展有与“春”相关的鲁迅、巴金,中国、外国,古诗、散文、小说,还有电影电视、流行歌曲、舞蹈,甚至最后还来了段春天里的民间风俗。
【案例4】有一位老师上《泊秦淮》诗歌欣赏课。在分析了诗歌之后,老师让三位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画来表现诗歌的意境。老师指导船如何画,人物速写如何画。
【分析】
【案例1】教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本无可厚非,却偏离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托物言志。拓展延伸脱离文本,必然会偏离教学重点。我们知道,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有的教师上课时追求形式,刚打开课本就草草收场,文本解读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学生未曾领略文本,甘苦未知,就大谈课外,阔论感受,造成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
【案例2】老舍能写《济南的冬天》这样优美的散文,不仅在于他的深厚文学素养,更重要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济南,对济南这个城市的特点耳熟能详。然而,让很少到北京去过,甚至从未去过北京的孩子,如何能够描绘出北京春天的景物呢?其结果可想而知了。这样的拓展训练,脱离学情,不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结合,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了。
【案例3】教师用这么多纷繁的拓展延伸资料,很少与课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关,导致拓展延伸过度,挤兑学生沉浸于课文咀嚼的时间。
【案例4】“诗中有画”,这本是课堂欣赏诗的一个亮点。可是因为老师没有注意引导,结果变成学生争论谁画得最像,谁画的最好,花费十多分钟时间,冲淡了教学主题,语文课成了美术课了。
那么,初中课堂教学中需要怎样的“拓展延伸”呢?怎样的“拓展延伸”才是高质量、合情合理、恰如其分的呢?本人就人教版教材有关课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拓展延伸”要深刻体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就是语言和文字,人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的文化内涵。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能离开语言文字,不能离开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素养的的培养。
笔者曾经听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登上地球之颠》的一堂教学公开课,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让学生由刘连满等登山队员的精神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具有这样的精神品质,学生七嘴八舌说了一大串具有探险精神的英雄名字后,教师在多媒体中展示了大量的反映各类英雄业绩的图片和视频,同时,还伴奏有非常雄壮的音乐,课堂似乎有了深度,有了亮点,达到了高潮。其实不然,这种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放在电影院尚可,但在语文课堂上却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素养的的培育,忽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虽然使用了现代教学手段,但忽视了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主体意识突出不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不浓。
二、“拓展延伸”要准确灵活地领会单元目标的意图。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单元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培养,已经淡化了文体要求,单从文体区别来设计教学活动已经没有本质意义。从三维目标的要求来看,有些单元目标设计似曾相识,如果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单元目标,在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时,很容易混淆。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绿色蝈蝈》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珍珠鸟》,撇开文体,单就文章内容来说,都是写动物的佳作,两篇文章都将动物当作人类的朋友来描写,但两篇文章的单元教学目标不一样。前者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后者主要是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学生“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因而,教师在设计这两篇课文的“拓展延伸”环节时,就不能仅从“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个层面去思考,而应该根据各自的单元目标来构思出不同的
“拓展延伸”来。譬如,前者的“拓展延伸”可以设计为“动物探秘”,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动物特殊的习性、有趣的故事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相互交流,或在班级通过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激起更多同学探究动物的兴趣;后者的“拓展延伸”可以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主题让学生将自己“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在全班交流。这样,单元目标就更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三、“拓展延伸”要合情合理地把握课文主题
笔者认为,要想“拓展延伸”恰倒好处,合情合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吃透课文,读准文意。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一篇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很多教师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囿于对“普通人”的关爱,因而,很自然地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让学生写一段话,谈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阿长这样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等等。这和单元目标的要求在一定层面上有一致的地方。但就这篇文章的主题仔细想来,阿长这个普通人在鲁迅眼里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吗?其实,课文中很多文字都透露给我们重要的信息。如文章开头“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还有文章中间那些贬义含褒、褒义含敬的事情的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明显突出主题的语言,都透露出鲁迅已经将阿长当着自己的母亲来对待、来怀念的。显然,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写的就是别样的“母爱”!如果教师读懂了这一层面的主题,他的“拓展延伸”设计就会有另一番的精彩了,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会更准确,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四、“拓展延伸”要恰如其分地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主题往往和综合性学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有些课文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让学生对课文主题理解更加深刻。
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女娲造人》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桥之美》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同册第五单元《爱莲说》的“拓展延伸”也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但这种结合要恰如其分。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月亮上的足迹》的“拓展延伸”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相结合时,就要考虑到对课文结尾“登月意义”这一课文主题的处理。
五、“拓展延伸”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知识面有限、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主题的挖掘就不能太深奥,不能超越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建立在课文主题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就更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郑愁予的诗歌《雨说》时深有体会。诗中作者将大自然的“雨”当作“爱的使者”来歌颂,其实就是歌颂中国大地上儿童幸福美满的生活。诗歌亲切自然,活泼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笔者在教学中,导入、朗读、主题等方面都做到了自然、流畅、合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在“拓展延伸”环节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阅读理解郑愁予的代表诗作《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结果学生读了几遍,没有读懂。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原本非常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凝固了,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次教学《雨说》时,笔者将“拓展延伸”中的欣赏《错误》改为小组讨论“《雨说》和《错误》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抓住两首诗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来理解情感,这样,课堂效果比以前活跃多了。后来才知道,这首诗已被选作高中课文,在初中学生的课堂上作为“拓展延伸”的环节,不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如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惠子相梁》中的寓言故事,如果用李商隐《安定城楼》中“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他人竟未休”拓展延伸一下尚可,如果让学生欣赏全诗就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抬得过高,不可取。
具体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
一、拓展延伸要立足课本。
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我们要始终记住,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二、拓展延伸要把握学情。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三、拓展延伸要适度。
语文课堂里的延伸必须适度,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学一学见好就收,拓展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到头来却让语文课只落得个为她人作嫁衣。
四、要把握拓展形式。
拓展延伸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有文本与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但有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忘了语文姓什么?本想借助网络来丰富教学的资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有些
老师上成了如何上网查资料的电脑课;本想通过音乐来感染学生,形象体验文本的情感,结果却成了音乐欣赏课。史绍典先生说过:“语文就是语文。”我们要牢记语文的“姓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的什么课。同样,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不是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什么课的拓展延伸。
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拓展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的火候,用好课本拓展这根“魔棒”,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高质量的“拓展延伸”,既要深刻体现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准确灵活地领会单元目标的意图,还要在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范围内和课文的主题合情合理地结合起来,和综合性学习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精心锻造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仅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会为学生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应注意的问题
三
泉
中
学
高 瑞 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