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与维特根斯坦-师生换位
(2016-03-13 21:28:58)
标签:
罗素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数学自杀 |
分类: philosophy |
漫长的冬季,辗转冬牧场之间,读完了蒙克写的两部传记:罗素传和维特根斯坦传。除了关心罗素的孤独的精神演化,好奇罗素的感情,其实我更关心罗素与维特根斯坦师生关系的互换过程。
那个时期,罗素正疯狂地爱着奥托琳.莫里尔夫人。他把他的表象生活和内心生活通过给奥托琳的2000多封信展示出来,残忍、真实。有很多信件描述了他和维特根斯坦的关系。或许因为有了爱情的润泽,或许要找到一个人延续罗素艰涩的研究,转而认真地去爱奥托琳,罗素才在这个时期有耐心、充满感情地发现了维特根斯坦。
一、维特根斯坦求证自己是否是天才
1911年10月,维特根斯在坦经历了漫长的痛苦的挣扎之后,始终摆脱不掉自己是个废物的感觉。在此之前,他学习各种工科知识,但是并不觉得是一种崇高的冲动驱使下的东西,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学习哲学的天赋。于是他找到了罗素。
维特根斯坦与罗素的谈话,只有一个,就是关于知识的讨论,执着并且似乎带着恼怒,因为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没有出路。他喜欢争论,只是为了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他要从罗素这里求得:他是不是学习哲学的料,是否有这样的天赋。
当时罗素耗时十年写完了《数学原理》,长期艰深的思考让他痛苦不堪,留下的问题他暂时不想再去触及,有意无意间也想找一个学生帮他完成后续的研究。
罗素与维特根斯坦共同拥有的极高尚的品质:诚实。在爱情方面,罗素遵循着自己最真实的本性:爱与不爱。不爱了,就放了;爱了,就去追逐。对他爱着的人奥托琳,他依然能够在不同时期说出极为真实而残忍的话。
对学生,他的目标是:“让学生把他当做普通人看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打断他的话头”。这是需要胸怀和底气的。在与维特根斯坦的交往中,依然如此。做老师时全心全意培养维特根斯坦;角色转换为成为维特根斯坦的学生时,痛苦却真诚地承认维特根斯坦的正确。
维特根斯坦找到了罗素,罗素和他的对话是失败的,罗素沉浸在自己的期待中,找到一个能够懂得他要做的事情的人,而维特根斯坦一直谈论的是他自己的思考,罗素以为维特根斯坦正是他寻找的那个有激情、不需要古典哲学训练的人,并为此得意了很久。然而维特根斯坦非常失望地发现罗素没有懂得他要表达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对诚实、对自我忠实的强调,让罗素误解为对传统道德的拒绝,而且罗素自此便没有能力进入维特根斯坦而理解他。维特根斯坦倔强,与他持不同信念和态度的人根本不能与他对话。所以罗素很快就无法和他对话了。
想想现在的很多的学术争论,让看客看来,就是各说各话,面红耳赤。杜拉斯的小说《英国情人》里,没有一句描述的文字,全部是对话构成,读者掩卷而思时,分外觉得对话是毫无意义的。谁都不解谁的风情。
因此,罗素说维特根斯坦是“凶猛的德国人”,和他交谈时浪费时间。但是面对维特根斯坦未来的命运,他是否是哲学天才这个问题,他还是很谨慎的,给维特根斯坦布置了作业。交上来的作业令罗素非常满意,他说:“非常好,大大超过了我的英国学生的水平。我肯定应该鼓励他”。他甚至觉得维特根是他的知音。
他们是惺惺相惜的,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讲,意义更加重大。罗素的鼓励使他确定得以获救,并结束了他9年的孤独和痛苦,在那九年里他不断想自杀并且因为没有自杀成而感到羞耻。他最终放弃了取悦家族的工程学的学习。罗素救了他。
二、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培养
罗素非常看重激情。他发现维特根斯坦对理论研究和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充满激情,而且绝对真诚。罗素甚至不喜欢一个哲学研究者接受传统古典哲学理论的训练,这会毁了对哲学的激情和直觉。
罗素说:维特根斯坦是他生活中的一个大事件,无论结果是什么。这句话意味深长,果然后来师生关系互换。
维特根斯坦跟着罗素学习数理逻辑,期末结束时,罗素认为维特根斯坦已经把该学的都学了,甚至学得还更多。也正是这一个学期,罗素就认定维特根斯坦是他寻觅的爱徒。但是维特根斯坦直接提出更为基本的问题:什么是逻辑,而不是:什么是数学。
1912年2月1日,维特根斯坦被接纳为三一学院成员,罗素正式成为他的导师。
维特根斯坦没有学过逻辑和哲学。罗素为他安排了著名逻辑学家W.E.约翰逊指导他。这门课只上了几周。维特根斯坦后来说:第一个小时我就发现他没什么可教给我。约翰逊说: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上起课来了。约翰逊是在挖苦,而维特根斯坦是认真的。约翰逊觉得维特根斯坦在课上争论太多,而不是认真倾听,所以写信给罗素罢教。
维特根斯坦在听G.E.摩尔的课时,摩尔对维特根斯坦的头脑评价极高。维特根斯坦在摩尔的课上总是一副极其困惑的样子,而其他人却没那么困惑。摩尔对维特根斯坦的赞美让罗素非常欢喜。在维特根斯坦与罗素不再深层交流之后,依然与摩尔保持亲密的关系。
罗素作为维特根斯坦的导师是称职的和伟大的。对维特根斯坦的培养,他充分给予他自由空间,让维特根斯坦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不受他人影响。他对维特根斯坦的姐姐说:哲学领域的下一个巨大进步全都仰仗你弟弟了。他甚至想在结束剑桥三一学院5年讲师聘用合同后,放弃学术活动,让维特根斯坦接替他的位置。
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赞美无止境。“完美的学生”、“用强烈且非常聪明的异议表达热烈的钦佩”、“充满了会使他无所不往的沸腾激情”、把一切力量和激情都投注在理论上的人,“罕见的激情,发现它是快乐的事”、“他对哲学具有比我更多的激情;他是雪崩,相形之下我似乎只是雪球”、维特根斯坦在最高等级上具有一种纯粹的激情。罗素说:与维特根斯坦全力投入研究相比,我就像一具空有常识的皮囊而已。
维特根斯坦就是他的镜像。“他的性情是艺术家式的,直觉的,喜怒无常的。他说自己每个早晨怀着希望开始工作,每个夜晚结束工作时却伴着绝望——当他不能理解事物时,他生出的正是我生出的那种愤怒。”
罗素发现维特根斯坦具备极好的礼貌和修养,但是他更赞许在争论时他只是为了争论某个问题,说出他想说的东西的态度,而不是为顾及礼貌和修养而影响争论的话题。
维特根斯坦告诉罗素,他生命里最快乐的时光是在罗素的屋子里度过的。他认为人应当是冲动的动物,听从冲动,作为一个天才,有责任去做因冲动而来的事情。
三、维特根斯坦与罗素分道扬镳
在罗素对维特根斯坦大加赞扬的同时,他们之间的分裂已经出现了。罗素感觉到与维特根斯坦的交谈必须使用全部的力量,才能勉强应付。如果是与其他学生交谈,罗素早都把他们压扁了。
其实,罗素过分夸大了维特根斯坦和他的相似处。在罗素那里,严格的逻辑和神秘的宗教性同时占据他的心灵;而在维特根斯坦那里,他强烈地反对宗教的一面,他的思想没有受到罗素的任何一方的约束。
维特根斯坦总是直接告诉罗素他的观点,从来没有一点点修饰。当罗素在追求奥托琳的过程中发生情绪的变化,欲继续研究哲学时,写出的东西会给维特根斯坦看,征求他的意见。维特的“乏善可陈”的评价让罗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重返技术性研究的信心。
维特根斯坦以十分激烈的口吻批评罗素,认为他的工作技术性不强;维特根斯坦对罗素文章的一些批评会让罗素深感不安,会完全失去信心,在失去信心与快乐中痛苦挣扎。而当维特根斯坦对罗素新的研究课题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表示了鼓励时,罗素就能够满血复活。
罗素忠告维特根斯坦,为了学位和教职,要学会写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东西,不要等到解决所有问题之后才开始动笔,因为那一天根本不会出现。而维特根斯坦非常愤怒,要么创造完美的东西,要么什么也不做。
他告诉维特根斯坦,应该用一些观点来论证他要写的东西,维特根斯坦回答论证将会毁掉他的观点的美,像是用泥手弄脏了一朵花。坊间传说维特根斯坦毕业答辩时只交了一张纸,而不是一本论文,大概源于此。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学的研究中其实已经分道扬镳了。维特根斯坦将逻辑问题化为语言问题,罗素本人依然认为是物质问题。罗素一直把维特根斯坦当做他的接班人继续研究他未完成的东西,而维特根斯坦要推倒重来。
四、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的毁灭
维特根斯坦每次对罗素文章、观点的评价和反驳都让罗素的信心跌落一大截,久久不能恢复。而罗素从骨子里觉得维特根斯坦是正确的,接受他的观点。但是却破坏了罗素写作的快乐,不敢坚持写下去,担心全部是错误的,担心维特根斯坦把他视作固执己见、不诚实的恶棍。
罗素有超常的意志,在表面上克服维特根斯坦的批评,维特的意见使得研究成为一项任务而不是快乐。维特让罗素压抑但是同时又喜欢他,钦佩他。维特的思路更清晰,更有创造性,更有激情。罗素觉得摆脱维特根斯坦的批评需要他付出极大的努力。罗素总是担心维特根斯坦会自杀,维特太专心、太激情、太投入。
1913年,维特根斯坦否定了罗素的一个观点,然后离开剑桥返回维也纳。后来前往挪威,修了一所房子继续思考。从这个时候起,维特根斯坦认为罗素既不是他的老师,也不是他的合作者。对逻辑学的研究,维特打算单打独斗。
而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研究的攻击,使罗素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对精神失常的恐惧重新占据了他的头脑。维特根斯坦粉碎了他进行哲学研究的冲动,罗素最牢固就的特殊的研究哲学的防御机制坍塌了,他出于前所未有的脆弱状态。
维特根斯坦的批评成了罗素头等重要的事件。“他是正确的,我已经不再具有从事哲学基本研究的能力。我的冲动被他粉碎,就像一个个波浪,碰到防波堤后便破碎了。我当时绝望之极。”
尽管如此,罗素依然认为维特根斯坦对逻辑学的研究是最佳的成果,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使罗素绞尽脑汁才能勉强理解,这也让罗素疲惫不堪。维特根斯坦和罗素大吵,罗素激动而戏谑地称呼他面对的是逻辑学和人的神经两方面的难题(指维特的神经)。
到后来,罗素之于维特根斯坦的价值在于:“维特根斯坦让我感到,我活着是有价值的,因为没有谁能够理解他,没有谁能让世人理解他”。作为曾经是维特根斯坦老师的罗素,曾经让速记员记录了维特的研究,并形成了逻辑学笔记,成为维特早期研究之一。但是罗素明显地跟不上维特的观点,维特失去信心,失望之极,对罗素说他已经极端恼怒了。
罗素似乎已经成为维特根斯坦的学生,害怕老师提出的批评,一心希望得到维特根斯坦的赞同。维特根斯坦甚至认为罗素应当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仅仅阐述和罗列浓缩的结果!罗素每天备受煎熬,恐惧、抑郁,精疲力竭。距离精神失常仅有一步之遥。
维特根斯坦说他终身对罗素心存感激,但是他已经不想和罗素通信了,和平分手。罗素发现维特根斯坦其实并不是他关系最密切的得力盟友。他们相互用极其残忍和辛辣的笔调互相写了信,维特根斯坦决定终止与罗素的友谊。即便是继续通信,仅仅限于讨论研究工作和身体健康,从此再也没有讨论过音乐、文学和伦理、个人态度、情感和心理状态。而这些是罗素内心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的欣赏又是维特根斯坦最深刻卓越的能力。
我喜欢罗素,我也喜欢维特根斯坦。因为他们的真诚,及使然的一切。
参考文献:
《罗素传:孤独的精神1872-1921》,瑞.蒙克
著,严忠志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瑞.蒙克 著,王宇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4
(Mela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