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儿保专家刘纪平
儿保专家刘纪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54
  • 关注人气:1,7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乳喂养的常见问题

(2013-04-23 09:13:44)
标签:

吐奶

便秘

绿便

厌食

母乳

分类: 养育与护理

http://s16/mw690/8c694d8bgdafd0272ca9f&690




 漾奶

小婴儿吃奶后从口中溢出奶液我们称之为漾奶或溢奶。只要我们加强护理就可以避免漾奶的发生。

新生儿吐奶多为生理性的。新生儿的胃处于横位,贲门是与食道相连的胃的入口。此处肌肉发育不成熟,肌张力小,关闭不严;而作为胃出口的幽门,肌张力较高,食物要通过这里到达肠道相对较困难。这样的解剖生理特点就决定了新生儿和23个月内的小婴儿容易吐奶。

这种吐奶多为漾奶(溢乳),往往是由喂奶太多、吃得太快、母乳太冲、奶瓶喂时吞入大量空气等原因造成的。表现为吃奶后从新生儿口中溢出奶液,而非喷射状呕吐。妈妈应针对产生吐奶的原因,注意喂奶的速度和量。喂奶后把孩子的头靠在你的肩部轻轻地给他拍拍后背,过510分钟再让他躺下。一般采用右侧卧位,注意不要过多翻动他。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漾奶即可消失。

还有一种吐奶是新生儿幽门肥大性狭窄造成的。两周左右的新生儿吃奶后不久即从口鼻中喷出奶汁;乳汁也可呈豆腐脑样,不含胆汁。这种孩子吐奶可伴脱水,且体重不增。这是需要做手术才能解决问题的一种疾病。所以,对孩子吐奶也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孩子吐奶时都只用拍背来处理。


攒肚

 

人们对“婴儿便秘”可能感到比较好理解,不就是几天不大便吗?可说到“攒肚”大多数人说不清楚,往往就把它归入便秘一类,并采取了不恰当的处理。

到底什么是攒肚呢?出现攒肚的孩子多为母乳喂养儿。当孩子满月前后至2个月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消化能力的提高能对母乳充分的消化、吸收,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最终导致23天或45天一次大便。攒肚的孩子虽然几天才排便一次,但排出的大便是正常的黄色软便。这就是与便秘的区别的关键之所在。孩子攒肚与便秘的其他区别可表现在排便时无痛苦表现,排出的大便量不多、无硬结等。

多见的情况是孩子几天不拉屎家长急得不行,要么给肛门塞点肥皂头;要么给孩子用点开塞露;更有甚者抱到医院去要求灌肠。其实这些处理都不妥当,这些都是家长心情焦虑而造成的。

怎么做才是恰当的呢?首先要告诉家长攒肚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紧张。其次要在新生儿后期就开始把大小便,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孩子有一个反射叫胃结肠反射,也就是“一吃东西就想拉屎”,利用这一反射我们可让孩子形成早、晚吃奶后大便的条件反射。孩子从小学会定时排便对他一生的健康都是有利的。

现在还有一种保健方法叫抚触,其中一节为按摩腹部,一天可做23次。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刺激肠蠕动,有利于排便,应该说对攒肚的改善也是有效的方法。


拒乳

为什么孩子厌食牛奶?

有些婴儿在3个月左右会忽然不爱吃牛奶(配方奶),妈妈往往找不到任何原因。此时,医生建议妈妈做的是:放下焦虑的心情,仔细观察孩子。如果孩子只是不爱喝奶粉,但喝水、吃母乳还可以(许多孩子此时为混合喂养或仍有少量母乳),而且孩子的脸上经常挂着笑(这一点很重要,有疾病或不舒服的孩子是不会面带微笑的),此时就不要太着急。这也许是给孩子一个自我调整的好机会。研究表明,此种情况可能与孩子的肝肾功能发育相对不成熟有关。3个月左右的婴儿,对奶中蛋白质的吸收会较以前增加,但肝肾功能相对不足。长期超量工作,会使肝肾“疲劳”,需要适当“休息”与“调整”。因而,就出现了牛奶进食减少的情况。

此时如果孩子仍吃部分母乳,可增加喂母乳的次数。还可以给孩子换换口味,如:换换奶粉品牌,把奶粉冲调稀一点或加一点点米粉等。一般不主张强迫孩子进食。

还有的妈妈介绍经验,在孩子睡得迷迷糊糊时,吃奶瓶反而顺利些,可以试用一下。但吃夜奶的习惯在孩子重新喜欢喝奶后,应慢慢戒掉。否则,出牙后会出现龋齿或影响夜间睡眠。

这种情况一般持续1周到2周,有的孩子只有几天。如果孩子少进食超过半个月,或已影响孩子的体重增长,就应该看医生。医生会仔细询问和检查孩子,以免忽略严重的潜在疾病。另外,如果妈妈怀疑孩子有疾病的可能或孩子情绪不好,均应及时看医生。


孩子怎么会不肯吃母乳?

有的孩子平时吃母乳吃得很好,可突然之间,不肯再吃母乳了,或吃几口后大哭,弄得妈妈心急如焚:既担心宝宝饿着,又担心出现什么毛病。

这时,妈妈最好耐心地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原因。


(1)母亲饮食带来宝宝不喜欢的口味或引起宝宝不适:

哺乳母亲所吃的食物的味道,约2小时后就会进入奶水中。孩子对母乳的味道特别敏感,如果他不喜欢这种味道或吃奶后引起不舒服(腹痛、腹胀、过敏等),则会出现拒乳、哭闹不安的情况。

①常见的可疑食物:辛辣食物(辣椒、蒜、姜、韭菜等);容易胀气的食物(妈妈吃易引起胀气的食物,孩子也会出现胀气,如豆芽菜、洋葱、萝卜等);乳制品;农药和污染物(来自污染水域的鱼,有残留农药的蔬菜、水果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咖啡、浓茶、饮料等)。

②找出可疑食物: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妈妈大量吃某种食物时才会觉得不舒服。所以,妈妈应列出食物清单,并记录孩子的症状(如哭闹不安、腹痛、腹胀、腹泻等),及时纠正饮食习惯。

③确认可疑食物:

一般因食物引起的不舒服,可持续存在于妈妈进食后24小时内。如果在停吃可疑食物后,孩子症状将减轻或消失,再吃可疑食物时,孩子24小时内又出现不适,则可基本确认。以后应暂时避免吃这种食物。

④吃特殊食物时,不要一次吃太多。大部分孩子对食物的敏感是与量有关的,是暂时的,少量进食可减少过敏机会。


(2)乳汁来得太慢:

在孩子非常饥饿时,可因乳汁来的过慢而气恼。尤其是脾气急躁的孩子,吃几口后大哭,拒绝继续吃奶。母亲可以在孩子快饥饿之前,热敷乳房,挤出少许奶,刺激排乳反射,使孩子尽快吃到乳汁。


(3)母亲变化:

体内激素的变化,可影响母乳味道。许多母亲说到,月经期孩子不好好吃奶,或常有哭闹不安。同时,母亲紧张焦躁不安的情绪,也可影响孩子。


(4)孩子的情况:

上呼吸道感染

因上呼吸道感染而鼻堵、耳疼、鹅口疮或口腔溃疡等,表现为孩子急着想吃奶,吃后即哭。可请医生检查

腹泻

婴儿腹泻大多为非感染性的,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和性状的改变。常见的婴儿腹泻为拉绿便和生理性腹泻。

拉绿便多半与喂养有关,婴儿的喂养不当多发生于人工喂养时配制的奶过稠、量过大、糖太多;其次可能与孩子受凉或对牛奶过敏等因素有关。

生理性腹泻常见于13个月的婴儿,有时可见大便次数略增加,性状变稀的现象,但同时孩子精神、食欲良好,体重增长正常,我们称之为生理性腹泻,无需药物治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