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婴幼儿心理活动注意力记忆思维 |
分类: 婴幼儿早期发展 |
很多家长都知道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但又对“心理健康”一词感到神秘,觉得心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心理活动都包括什么内容,其次要掌握心理活动发展的规律。在仔细观察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及家庭、社会的良好环境影响,对儿童进行不断的心理锻炼,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顽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保证心理健康。
心理活动从知觉就开始了,之后是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和意志、性格等等。以下就这些方面的发展作一些简单介绍:
注意的发展
当人们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人或物时,这就是注意。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始。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当孩子专心看动画片时这是有意注意,这时门铃响了他抬头向门的方向看了一眼这就是无意注意。一般无意注意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努力和关注。有意注意则是自觉、有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两种注意是可以换化的,比如在听到门铃后提醒孩子:“看看谁来了?”他会把注意从电视转到刚进门的妈妈身上。这也就是从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的过程。
注意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它决定着学习的效果。注意在孩子出生后就有所表现,开始仅为无条件定向反射,比如光、声的刺激都可以引起新生儿的无意注意。
2个月后看到眼前挂的鲜艳小球晃动他会专注地看,目光还会跟随小球的运动,这已是短暂的有意注意的开始。
5~6个月可以稳定地注意一个新鲜的或孩子喜欢的事物,但不持久。
6~12个月的注意不仅仅表现在视觉,在已有的经验支配下注意开始有了选择。
1岁后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听与看的范围广多了,听故事、听唱歌、听儿歌、看书、看画、看大自然的各种物体。
注意的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延长,大致可以下列数值为参考:
1岁半5——8分钟;
2岁10——12分钟;
2~5岁10——15分钟;
5~10岁——20分钟;
10~12岁——25分钟;
12岁以后——30分钟。
了解注意发展的规律和时间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安排各年龄组婴幼儿的学习活动。
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将人们生活实践中感知过、操作过、思考过、体验过总之是经历过的各种事物保存在大脑中成为一种印迹。这些印迹不但可保持还会再现,这就是记忆。它的存在使人类不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
记忆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是以记忆时间长短来区分的;还可以按记忆的过程把记忆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几个分阶段。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孩子记忆的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反复给予相同的刺激是加强识记的手段。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它是事物在大脑留下的印迹。回忆包括再认和重现。
再认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出现时能认出来,重现指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眼前,但可以在大脑中重新再现出来。
新生儿能记住母亲抱奶的姿势,只要抱成这个姿势就会寻找奶头。
2~3个月开始对人和物有了认知,当他注视的玩具消失时会用眼睛去寻找,这是因为此时的婴儿有了短时记忆。
5~6个月不但认识妈妈,还能再认。妈妈出去几天,回来后孩子还是认识母亲的,但时间太长就不行了。
1岁的再认为10天以内、3岁可为几个月、4岁可再认1年前的事物。
重现则在孩子1岁后出现,开始仅限于几天内的事物,3岁可延长至几星期,4岁则为几个月,4岁之后的记忆有些会记很长时间,比如成人后你仍能回忆儿时印象深刻的一些事情,当然这种追溯一般仅仅到4、5岁而已。
记忆与注意和语言有关,能引起孩子注意的事物比如颜色鲜艳的玩具,情节新颖的动画片,常常讲给他听的语言朗朗上口的小故事、儿歌等都有助于记忆。
思维的发展
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与语言发育有关,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基本界线。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包括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概念思维几个阶段。婴幼儿以前两个阶段的思维为主,孩子的思维一般离不开具体的物体和行动。一般在学龄前期才会有抽象逻辑思维,即对事物有了自己的分析判断,比如看病时见到他认为年青、漂亮的医生不肯叫“奶奶”,是因为他的判断标准不是辈份而是外表。了解思维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和训练。遇事启发孩子多想一想并学习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发展思维能力。
情绪、情感及个性的发展
人有七情六欲,所谓情绪、情感都是以人的客观需要和主观体验为媒介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作为情绪这种反映一般较短暂和外向,容易观察;而情感则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状态,它是一种内心体验,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情绪,常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情感往往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情绪对越小的婴儿意义越重大,新生儿吃饱了、环境舒适了就有愉快的情绪;没吃饱或尿湿了就会哭闹,这是不愉快的情绪。母亲通过孩子情绪的表达来了解他并帮助他适应生存。婴幼儿情绪特点为短暂、强烈、易变、真实而且外露,同时会对同一刺激表现强弱不一致的反应,再有就是容易冲动,一旦激动起来较难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慢慢才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表现为依恋、愉快等积极的倾向,这使他能具有同情心,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自信并积极地去探索世界;而不良情绪则是消极的,包括恐惧、焦虑、愤怒、妒忌等等,这些不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
个性是指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5个月前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他们会把自己的小手当玩具来吸吮;1岁左右才能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形象,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存在;1~1.5岁知道自己的名字,之后会了解“我”的意义,从此真正把自己当作主体来看待,也就进入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培养孩子积极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婴儿期要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幼儿期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穿衣、大小便自理会让孩子建立自信心。4~6岁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因为性格是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性格包括对人、对事的态度,包括意志力、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对孩子一生影响非常大。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有积极的、主动的、独立的良好的性格特征,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