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长垣八景题咏
(2024-07-24 10:13:02)古长垣八景题咏
古蒲杏坛即县北十里学堂岗圣庙。
《名胜志》载:“昔孔子聘列国,与弟子弦诵于此,故曰学堂岗。”
《长垣志》载:“孔子弦诵于此。有庙,建自前代,元季遭兵火无存。明天顺三年,知县刘宏重建,前为棂星门");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中为大成殿,后有杏坛,左右二亭,曰‘问志’、‘咏归’,后堂曰‘深造’。
弘治四年,知县杜启重修。殿内旧设孔子弦诵像,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谓四贤于此言志也。杜以子畏于匡,颜渊后至蒲,子贡执辔,增颜渊、子贡二像,于深造堂左右,增‘成德’、‘达才’二斋");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正德八年,知县卢熙增修,改二亭曰‘春风’、‘化雨’。
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钟崇武重修,“庙貌宽广,形势巍峨,碑碣林立。大成殿前二碑光壁如鉴,古柏参天,大可数围。”岗顶四周,遍种杏树,初春花放,香飘数里,引天下士子儒生迤逦来观,思古朝圣。
明《长垣志》又载:“工匠陈海、崔旺等夜闻琴瑟之声,清越盈耳,众惊起,异之。”并载:“常闻夫子琴声,故庙东南隅有关夫子勒马听琴处,足证当时灵胜。”
可见,学堂岗确属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途中驻足之地。古往今来,人们对大圣先师孔子于此弹琴讲道之事深信不疑,“杏坛琴韵”至今仍在长垣大地清越回响。
今学堂岗古杏坛仍遗存大殿、碑亭各一座,孔子与“四子”言志雕塑一组,崔景荣、李化龙等朝廷重臣名士撰文碑石数通,为“长垣古代八景”现今保存最完整之名胜。
学堂旦暮诵声欢,古柏森森对畹兰。成德达才琴韵雅,说经养性镜光寒。春风化雨润芹圃,芳草儒冠绕杏坛。夫子不归弦亦断,鸱鸮长啸泮池干。
2.蘧祠书声
明《长垣志》载:伯玉祠旧为子路祠,正德年间知县张治道建,嘉靖二十六年知县白大用并祀蘧伯玉,题曰二贤祠");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改祀子路于北,而此独祠伯玉。前曰君子堂,后曰及圣堂、知非轩、寡过轩。万历二十四年,知县袁和增修,制更伟丽,群弟子肄业其中。
清同治长垣知事苏费瀛《重修寡过书院增添试院记》曰:“城内之东南有书院焉,名寡过书院,因肇基于蘧子祠而名之也。”
民国《长垣志》载:“先贤蘧子祠在城内东南隅,民国二十九年拆废。”
据史可见:“蘧祠书声”景观在老县城内东南角坑塘北岸,原为祭祀子路的“子路祠”,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将“子路祠”迁至老县城北街西侧,将此处专祀蘧伯玉,更名为“先贤蘧子祠”,至清末民初,将“先贤蘧子祠”改为“寡过书院”,招县内童子于书院习文读经,由此蘧祠变成了一所旧式学府,一直到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书院的蘧祠建筑被拆除毁没。
3.仲墓晚霭
长垣子路墓在今县城东落阵屯村。
明嘉靖《长垣志》载:子路墓“在城东北三里,墓前有祠。正统间重修,天顺间知县刘弘增修。弘治十八年,知县白思诚悉撤其旧新之。”
明万历《长垣志》载:子路墓“在东关外,有祠,正堂两厢俨然森列。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置祭田六亩。隆庆六年,知县胡宥重修,置祭田五十亩。万历三十年,知县张文炫重修。”
清康熙《长垣志》载:“康熙十八年,知县宗琮、教谕刘汉裔修建大堂、前堂、大门、墙垣、塑像,焕然一新。”
清嘉庆《长垣志》载:“乾隆十九年,知县屠祖赉,邑人贡生杨钟恒重修。二十七年,知县吴刚重修。”并载:“子路治蒲,蒲人多思之,死难后葬蒲。”
听风试咏:
一吟季路目朦胧,桃李三千独称雄。言志每教夫子哂,齐家长得缪彤功。无私好勇登堂渺,信美多情入室空。护主结缨慷慨去,冢荒霭晚看飞鸿。
4.烂柯遗梦
古蒲烂柯台旧址在今长垣县城西耿村。
台下建有崔府君庙,俗称府君厅,是为纪念唐开元年间治水有功之中卫令崔瑗。
《长垣志》载:“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于台之南建团亭,设石棋盘,又南起凭虚阁,修前门,宛然仙境。”《一统志》载:“樵者王质入山伐木,见二童子对弈,坐观,斧柯烂。”
1988年,新乡市文物考古队在耿村北侧一带进行地下勘探,挖掘出十几座汉代墓葬,更发现了规模宏大的人工夯土层。从众多汉代墓葬推断:古人墓葬多置于岗丘,深厚的夯土层至少说明位于耿村的岗丘之上曾有大型建筑。那么,史书中记载的府君厅和烂柯台应属当年实景。
听风试咏:
5.青冈夕照
青岗在县城西北二十里樊相镇青岗村,乃已有四千五百年历史的龙山文化古遗址。
据《长垣志》载:“宋靖国元年青岗岗顶建有龙泉寺,宣和三年重修,岗下有白莲池、英王墓。”登岗“俯望无际,古意苍茫”,向为蒲城内外雅士达人观霞赏晚之佳处。
现今青岗依然高丘屹立,之上建有初级中学一处,古碑数通,残砖断石随处可见,青草杂树秋枯春荣,仍不失县境之内一处寻胜怀古之地。
6.毛潭秋月
《长垣志》载:“毛潭,黄河泛滥而成,以其上居民有毛姓者,故名。”又载:“毛潭在县东南十五里,水深满,四时不竭。净澈澄明,华光如洗。相传中有神物,天旱往往于此致祷;亦多鱼鲜蒲荷,故人称‘毛潭秋月’,为邑一景。”
“四致八景歌”中的“毛家潭有个秋月明”即指此。并载:“万历丙戌大旱后,毛潭浅枯不复衍沃。岂地脉固亦有盈虚欤!”
可见,曾清照长垣故人的毛潭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逐渐枯没。而“毛潭秋月”,却永远嵌刻于长垣人心田。
听风试咏:
7.竹林烟雨
古蒲竹林寺在今县城东三十五里的苗寨镇柳冢村一带。柳冢村一带在金、元之际为长垣县城所在地。
长垣之名始于秦设长垣县。作为县治之所的县城,两千多年中多次变迁,但其中有四个地方准确而明晰,即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的今满村镇陈墙村;隋至金初历时六百零八年的今南蒲街道司坡村;金、元两代一百六十五年的今苗寨镇柳冢村;明代以来六百年的当今县城。
明《长垣志》载:位于柳冢的长垣县城,“元至正八年建有崇录寺、元帝庙、城隍庙、古塔。”。并载:“竹林寺烟雨,为邑胜景,今犹多苍树竹林断石,古意森然。”“每烟云四起,林木苍茫,鸟声喧杂,令人兴吊古之思焉。”
明代初年黄河由向东流入黄海改为向北流入渤海,位于苗寨镇柳冢村一带的长垣县城被改道向北流的黄河淹没,县城被迫迁至现今所在地。竹林寺等建筑也随黄河的不断泛滥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百多年里笼罩竹林寺的烟雨嘎然停歇。
听风试咏:
8.淘北渔歌
《长垣志》载:“淘北河在县境南三十里,东流至纸坊集(今属东明)入黄河。咸丰五年六月,黄河决口于铜瓦厢,由盘岗里入县境,将淘北河冲断。咸丰八年及同治二年,黄河两次西移,将淘北河冲没。”
昔日淘北河为县域内黄河主要支河,曲流数十里,绿水舔岸,柳荫蒲丰,群鱼跃波,轻舟穿行,一派“北国江南”景象。
自明及清,县民及李化龙等众多达人儒士每每于此举桨击流,以“淘北渔歌”入诗。今虽河迹难寻,终是渔歌未灭也。
听风试咏:
后记:前些年曾题写过“古曹州八景”、“古东明十二景”、“古马头十景”,近日又题咏了家乡“古牛八屯十景”、“古长垣八景”,拙诗合在一起竟有60余首,这些习作或律或绝,或五言或七言,不为吊古伤今,只为三五好友茶余饭后多点谈资,聊博一笑,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