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该反思了!
(2023-04-10 11:10:03)为何体制内的优秀教师不断开始“逃离”?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该反思了!
为何体制内的优秀教师不断开始“逃离”?我们的管理制度需要反思
放眼大自然,看看那些参天大树,它们是修剪大的,还是自由长大的?
让教师不那么紧张焦虑,又不那么放任自流,是学校需要面对的管理挑战和文化建设挑战
和许多学校的老师聊天,发现各个学校的管理大多雷同,一如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面孔,没有多少自己的特点,这与管理部门对教育的评价和要求以及社会、家庭对教育教学的需求如出一辙。
许多学校强调的“精细化管理”(有些叫“痕迹管理”),就是将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纳入管理范畴,各种事情都要让管理者看到,希望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精致管理体系
有的学校下班也打卡,否则按早退处理,要求写出书面说明,领导签字。许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到了下班时间,当天的工作还没做完,或者第二天的课还没有备好。为此,许多老师在下午下班打卡后又回办公室加班……每每看到或听到这种事情,我在为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感动的同时,又为这种管理制度难过甚至愤怒。
管理应是为教师服务的,但这样的管理可能只是对管理者有利。需要反思的是,一种管理制度对少数人有利还是对多数人有利?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如果只对少数人或个别人有利,却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它就是失败的制度或坏的制度。比如出校门请假,要领导签字,这不是把老师当成幼儿园小朋友?把大人当小孩管?再如,很多学校每学期都要有几次教案检查、作业检查,开学初有学期工作计划检查,学期末有工作总结检查、成绩册检查、年度述职报告检查等。
其实,应付这些检查也很容易。造假术在中国各个地方早已经是一种产业,从幼儿园到大学,应付检查已经制度化、常规化,问题是,如果教师成天应对这些制度化的检查,内心对教育的热情如何保持?良心的内审如何达成?
一个优秀的教师经常会在良心法则和现实法则之间做出抉择,会生出一种想逃离的感觉。良心法则其实很容易让步,那是现实逼迫的结果。
为何体制内的优秀教师不断开始“逃离”?我们的管理制度需要反思
集体备课要登记备课内容,人人签字,有些学校甚至要求必须备够一个小时,备课室里面有摄像头监控。这种“集体化”“一刀切”思维是一种“未成年思维”。
教育教学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教师也是一个个迥异的个体,各班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用统一化的学案或方式方法行得通吗?教师经验是无法简单复制的,你的成功经验可能是他人的地狱。集体备课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鼓励教师之间在业务上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但强硬的统一要求不够理性。但是,不少学校是在执行这些行政化的统一要求,放弃了理性。
期中有作业检查和第二次教案检查,家访和学生谈心也要拍照留下“痕迹”。提倡教师读书,但必须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读书是一种个人化甚至私密化的行为,读书写作是教师的本分,提倡没错,但强硬要求就容易引发紧张感,导致读书似乎不是为了自身的成长,而是为了应对检查。
每次考试后,要做成绩分析,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其实,分析得再细致也分析不出教师每天是怎么过的,读过什么书,思考过什么问题,做过多少学生工作,写过什么教育反思,他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仅仅看一个分数会掩盖许多问题。
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检查”或“管理”,而是希望管理者思考几个问题:教师有没有尊严?制度设计是不是经过了每一个教师的同意?放眼大自然,看看那些参天大树,它们是修剪大的,还是自由长大的?
常识告诉我们,人都是有自由意志的,对自由意志的限制其实是对生命的限制,容易导致一个可以负责任的生命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屈从于外界的压制。再好的制度也是有缺陷的,何况没有经过教师同意的单方面的“王法”,一定管不住一个人的内心。
学校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文化空间、心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过得好不好,教师最有发言权。如果教师感到不受尊重、教育生活很不美好,生存的紧张和内心的焦虑很可能会传导到学生那里。
精细化管理可以对应物,而不可对应于人,因为人的情况太复杂了,人的非制度化抵抗也有相当大的能量,最终会伤害共同的教育事业。事实上,给教师自由空间,也是给学生成长空间。生命成长不是“计划”出来的,学校的和谐也不是“精细管理”出来的。它需要一种生命的觉醒、一种文化的觉醒。
人,不是一堆肉,而是一个精神自由体。精神有三个层次:情感、理性、良知。显然,精细化管理既没有情感,也非理性,更不承认人的良知。从哲学上讲,对人的管理越是精细化,对应的世界往往越是混乱,整齐划一只是表面的假象。管理者一般都很聪明,但聪明不等于智慧。智慧是内在的觉醒,是自我的清明。一些人自以为聪明,却往往落入自设的圈套。他们想限制别人,结果限制了自己。
世界的本质是混沌的,真实的世界往往存在于不确定之中,处于变化之中,测不准原理对学校管理应该有所启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切都是难以量化的,你要对人进行“量化”和“细化”,不小心就会落入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网罗。
比精细化管理高明的是学校文化建设。文化是人的行为,往往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服务的细心程度、工作的敬业程度。精细化管理的要义在于精细化的服务,把对学生和老师的服务做到家
好的文化是人的一种道德自觉,不是强制和管理出来的。过分强调管理是把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当成了未成年人。好的教育源于自由,道德更是人的自由选择。当管理者运用权力太顺手的时候,容易忽视自由的价值,只强调“计划秩序”。学校命运共同体的“自发秩序”和“衍生秩序”带来的美好价值恰恰不是“计划秩序”可以成全的。
所以,如何在“管理”和“自由”之间达成和解,形成一种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让每个教师不那么紧张焦虑,又不那么放任自流,应是学校需要面对的管理挑战和文化建设挑战。
我所期望的是,管理和人性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导致“你压制我,我忽悠你”的糟糕局面。在这个层面上讲,我不赞成学校搞所谓的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