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大车
(2022-08-24 09:37:41)厚 重
大 车
作者 / 师鸿光
大车村位于城南二十五华里,三面被太行堤、临黄堤环绕,天然渠、文岩渠在堤外交汇,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大车村环境优美,历史悠久。它古称大社口,因禹王庙社仓和河流渡口而得名。后因陆路和水路交通便利,它逐渐成为方圆百里的以粮食、油料、布匹交易为主的农贸中心。因此村名由大社口演变为广粮集。广粮集兴盛繁华数百年,集市贸易名扬八方。由于此处地势较洼,历史上多次遭受水患,加之匪寇盛行,在清道光初年,广粮集开始防匪防水筑寨,寨建好后,从高处看犹如一辆巨型的太平车,十分壮观。为此,将广粮集改为大车集。
大车为何称大(dài )车
大车村名的发音十分有意思。明明是“大”字,在这里却称大(dài )。好像是历史赐给它的殊荣。
据说在道光初年,为防匪及水患,大车村动员全村的男女老少,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历时二年有余,将寨墙筑成。寨成后留有北门、西南门、东南门和东北豁口,很像一辆大车四轮在转动。大车的村寨在全县引起轰动,成为长垣的一大景观。
道光二年三月,县令陈宸寀到长垣莅任。陈知县是浙江义乌人,举人出身。他久闻徐大壮的平海寇之功,对徐大壮十分崇拜。上任后不久,就去瞻仰徐公之墓。当看到巍巍壮观的大车新村寨时,激动之余,挥笔题写了“大车集”三个大字。并当场宣布今后广粮集启用新名字。陈县令的随从及村人一片叫好声。陈县令接着讲,以后大家不要叫大车,而要叫大(dài
)车。众人说为何?他说:关于“大”字的读音,在庙堂上读大(dà),如大人、士大夫等,在江湖上则读大(dài ),如行医的为大(dài
)夫,落寇的为大(dài )王,我们为乡野之村就称大(dài
)车吧。这是与大车(交通工具)的区别,也是为尊者讳(大壮公)。从此,在长垣有了一个独特的村名。
九龙山全神庙
在古代,城南有三山:一座山在东辛庄东隅,叫盘龙山。据说隋炀帝杨广和先锋官韩擒虎,曾带领大军在此安营扎寨。杨广曾于此山上驻军盘踞多日。他当皇帝后,御批此山为盘龙山;一座山在梁寨(古称马庄)。马庄有两座小山,一曰紫兰山,一曰珍紫山。这两座小山蜿蜒曲折婉若两条龙,俗称二龙山;另一座山则是久负盛名的大车九龙山了。
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一天早晨,此处正在慢慢向上起山,这时有一个拾粪老汉看到此景,用拾粪的铲子在山头上铲了几下,这山就不起了,而形成了九个龙头。于是人们称此山为九龙山。
九龙山下西南十里处有一深潭,名曰黑龙潭。潭内潜藏黑龙,时常兴风作浪,危害四方百姓。乡亲们苦不堪言,大部分远走他乡,流离失所。九龙山成了荒山野岭,一片凄凉。后来大禹闻知九龙山水患深重,便帅部来此,将九龙山劈做九块,填入黑龙潭。又锁黑龙于井底,于是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大车及附近的百姓为纪念禹王治水除妖的功德,于大唐贞观年间,修建了禹王大殿、禹王寝宫、以及东西两座平楼与河神殿。所以,九龙山全神庙又称禹王庙。
九龙山全神庙是在禹王庙的基础上增建的。禹王庙建成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一千三百多年修建改造,形成了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主建筑有:泰山行宫、千佛台、三教堂、天爷楼、大王殿、五帝楼、禹王大殿、禹王寝宫、九龙圣母大殿、观戏楼、钟鼓楼等十多座楼阁殿宇。东西两侧建筑群分别是:东西龙王殿、河神殿、现报司殿、史帝阎空殿、道教护法王靈官殿、二十四家河神殿、十二阎君殿、十二相公殿、十二侍女殿等八十多间的庞大建筑群。
九龙山全神庙历经兵火,几毁几建。解放后,在庙址上建了学校。2002年,村民集资重建全神庙。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到了昔日的规模,后又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龙山全神庙是中国罕见的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的庙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不仅是长垣历史艺术的宝库,更是长垣人民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的象征。
“铁面御史”徐大壮
徐大壮(1515—1566),字子贞,长垣市大车村人。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初授淮安府推官,又擢南京监察御史。在此期间,巡查下江有平海寇之功,被皇帝赐予白金和绸缎若干。不久,补河南道,巡按湖广。
嘉靖四十三年,明景王就封于德安,跟随左右的两个太监,依仗景王之威,肆虐地方。诸衙门恐惧景王之势,皆不敢问。徐大壮至此,亲自拜见景王,对其下属所作所为开诚布公,依礼说服,景王醒悟,遂改怒容而虚心接受,二太监也稍有收敛。未过多时,景王突然病逝,嘉靖帝闻讯异常悲痛。二太监想乘机加害徐大壮等人,添油加醋诬陷诸院司官员,嘉靖皇帝闻听大怒,下令调查诸院司官员是否有故意伤害景王的行为,诸院司官员皆惧怕不敢言语,徐大壮毅然慷慨上疏皇上说:“我与诸院司官员皆为皇上的封疆大吏,我们只知道为国操劳封疆大事,景王的衣食住行、身体安康之事,其责任在二太监。我们皆为执法官吏,景王之安危,我们皆无任何责任。”二太监恐惧徐,亦心虚不敢再言,此事遂不了了之。
徐大壮巡查楚地,发现楚人因为湖田税过高,生活苦不堪言。便亲自到王府奏请此事,恳请王府适当免去部分租税,大大减轻了农民沉重的负担,楚人对徐大壮皆感恩戴德。
嘉靖四十四年,又命徐大壮巡按山东,此时徐大壮已身患疾病,但接到任命后,毅然带病上任,辛勤巡查,四个月内连上九道奏章,对所巡查州府的不良行为,提出兴利除弊的各种意见。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当巡至山东东昌县时,病情突然加重,终因辛劳过度,不幸卒于巡查任上,时年五十二岁。
徐大壮上学之时,口齿木讷,不善言语。及为御史,颇具风采,论事口若悬河,而从不言功,深得同僚称赞。徐大壮一生勤苦好学,著有《校正春秋肯綮》、《广舆图叙谱》传世。
徐大壮墓位于大车村东,古代有石马石人等石像生。由于黄河水淤积,现埋于地下五尺多深处。墓地有古代龟形碑蚨一个。2002年立有复制巨碑一通,碑中记载了徐大壮一生的官宦生涯。2002年徐大壮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代县城南街有专为徐大壮修建的“进士坊”和“代天巡狩坊”两座。
城南名士崔运祥
崔运祥,字景甫,大车村人。前清优增生。曾任河北留守司令部参谋,河南省省长公署参议,国民第三军政务处秘书署理汲县知事,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商务会会长,保卫团团总,国货维持会会长,草辫传习所总经理,花园里里长,以堤工赠一等奖牌。
崔运祥自幼颖敏,被村人称之为奇童。年九岁时,父亲去世。为了报答父愿,他刻苦诵读,未及弱冠便为邑庠生。虽发奋努力,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仅补增广生员。
他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事太夫人孝,色养备至,总以不违亲心为主旨,年逾五十而瞻依膝下,依然若赤子时。”他对胞兄更是关怀备至,兄有病,每次喝汤药,他必亲尝之。兄病逝,他号哭不止,以至于晕倒在地。他有一妹妹,家贫无所依,他迎养于家,有二十年,生死周恤,不遗余力。
其兄病故后,他继任花园里里长,为百姓排忧解难,息讼和事,任劳任怨,往来花费,从不摊派,都是自己负担。他在四里八乡,威望很高,有一言九鼎之说。
为了振兴教育,他主动去当教员,后又被任命为校长,并在城南创立两所学校。
民国七年,他创立了草辫传习所,设厂造帽,为长垣工业之先声。
民国八年,林县长勾结库吏,以验契为名,使贫民受罚者不下数千家,文契遗失者,有数百张,邑人忍声吞气,敢怒不敢言。而崔运祥挺身而出,胆识过人,为百姓奔走呼号,往来于京津之间。历经三载,终于扳倒了林县长,维护了百姓利益。
崔运祥去世后,杏园里、花园里、匡城里、参木里、盘岗里、盖村里、合阳里、黄门里、魏村里、孙村里及封邑的百姓于民国九年,为崔公树立懿行碑,记述了长垣名士崔运祥一生的功德。
前一篇:长垣市魏庄街道第一初级中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