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本课的主要内容:
本课是让学生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大小,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获得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
初步探求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思维方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把不规则图形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拿出教具,让同学们说出每一个面的形状。
(二)、巩固应用、过渡新知
1、出示第一题。(用多媒体)
下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学生回答1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1平方分米)每个图形都是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学生回答6个),所以每个图形的面积都是1×6=6(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数小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是一种最基础的、最单一的方法。此题通过学生们细心观察、认真数数,在老师的引导下,容易得出答案,鼓舞了学生们学习的士气,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2、出示第二题。(用多媒体)
第一个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学生:3厘米),所以面积是边长乘边长,也即3×3=9(平方厘米)。
第二个图形是什么?(学生:长方形),长是多少?(学生:6厘米)宽是多少?(3厘米)所以面积是长乘宽,也即6×3=18(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是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也是必须要精通的。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又为下面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好铺垫,让学生慢慢地、不知不觉地知道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3、出示第三题(用多媒体)
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卡片动手拼一下。老师巡视,个别指导,叫两位已做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答案。此题有两种解法:
方法一:3 3=6(厘米),6×6=36(平方厘米)
方法二:6×3×2=36(平方厘米)
据此方法可以求出的长方形的面积,老师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口述答案。
方法一:6 6=12(厘米),12×3=36(平方厘米)
方法二:6×3×2=36(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用卡片拼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拼成的图形,很快就算出了结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在合作探究中愉快的学习)
(三)、自主合作,探究悟理
1、出示题目: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图形略)
师: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生:不是。
师:是正方形吗?生:也不是。
师:而我们到现在为止只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像这种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的图形,我们称为不规则图形,那么这种图形我们应该怎样计算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卡片和小剪刀,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动脑做一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发现有些学生把不不规则图形剪成两个长方形,也有个别学生不用剪刀剪,而是把不规则图形补成了一个长方形,这类学生与众不同,不落俗套。三种解题方法在此不一一赘述。
归纳总结:不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一般都可以把它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常用是分割法和填补法。(设计意图:此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对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一种探索,也是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思维方式。老师在课标要求掌握的内容的基础上,向稍深的知识探究,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老师的启迪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拓展练习: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两个边长是8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如下图组合一起,请计算图形面积。 (图形略)
2、三个边长都是3厘米的正方形如下图那样组合在一起,请计算阴影部分面积。(图形略)
本节课不仅要教会学生求几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割补、转化的方法是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方法。当学生真正获得了方法的认知时候,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师和教材组成的整体,只有发挥这个整体中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联的功能,才能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来生搬硬套教材,而应把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本堂课创造性地对教材实施了"由静态的信息变为动态的过程"的再加工重组,较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资源。培养了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的能力。在教学中,先不给出数据,借助问题,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更宽泛地理解什么是不规则图形,更大限度地激活每个学生寻求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动力。然后再紧紧围绕“根据最少的数据,寻求最佳求面积的方法”这个思维策略思考,逐步展开有层次的思维训练。虽然是课本的内容,却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学生也在其中品尝了学习的欢悦和成功。教材在这儿已经完全成为学生驾驭学习的工具和成长的阶梯了,真正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也就是本节课的意义所在吧!
当然课堂也存在不足,比如说对例题学习可多设计一些思考提示,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学生有需要的话点击提 示,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也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给学生。
本课是让学生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大小,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获得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
初步探求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思维方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把不规则图形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拿出教具,让同学们说出每一个面的形状。
(二)、巩固应用、过渡新知
1、出示第一题。(用多媒体)
下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学生回答1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1平方分米)每个图形都是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学生回答6个),所以每个图形的面积都是1×6=6(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数小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是一种最基础的、最单一的方法。此题通过学生们细心观察、认真数数,在老师的引导下,容易得出答案,鼓舞了学生们学习的士气,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2、出示第二题。(用多媒体)
第一个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学生:3厘米),所以面积是边长乘边长,也即3×3=9(平方厘米)。
第二个图形是什么?(学生:长方形),长是多少?(学生:6厘米)宽是多少?(3厘米)所以面积是长乘宽,也即6×3=18(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是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也是必须要精通的。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又为下面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好铺垫,让学生慢慢地、不知不觉地知道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3、出示第三题(用多媒体)
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卡片动手拼一下。老师巡视,个别指导,叫两位已做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答案。此题有两种解法:
方法一:3 3=6(厘米),6×6=36(平方厘米)
方法二:6×3×2=36(平方厘米)
据此方法可以求出的长方形的面积,老师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口述答案。
方法一:6 6=12(厘米),12×3=36(平方厘米)
方法二:6×3×2=36(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用卡片拼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拼成的图形,很快就算出了结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在合作探究中愉快的学习)
(三)、自主合作,探究悟理
1、出示题目: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图形略)
师: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生:不是。
师:是正方形吗?生:也不是。
师:而我们到现在为止只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像这种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的图形,我们称为不规则图形,那么这种图形我们应该怎样计算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卡片和小剪刀,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动脑做一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发现有些学生把不不规则图形剪成两个长方形,也有个别学生不用剪刀剪,而是把不规则图形补成了一个长方形,这类学生与众不同,不落俗套。三种解题方法在此不一一赘述。
归纳总结:不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一般都可以把它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常用是分割法和填补法。(设计意图:此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对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一种探索,也是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思维方式。老师在课标要求掌握的内容的基础上,向稍深的知识探究,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老师的启迪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拓展练习: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两个边长是8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如下图组合一起,请计算图形面积。 (图形略)
2、三个边长都是3厘米的正方形如下图那样组合在一起,请计算阴影部分面积。(图形略)
本节课不仅要教会学生求几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割补、转化的方法是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方法。当学生真正获得了方法的认知时候,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师和教材组成的整体,只有发挥这个整体中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联的功能,才能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来生搬硬套教材,而应把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本堂课创造性地对教材实施了"由静态的信息变为动态的过程"的再加工重组,较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资源。培养了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的能力。在教学中,先不给出数据,借助问题,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更宽泛地理解什么是不规则图形,更大限度地激活每个学生寻求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动力。然后再紧紧围绕“根据最少的数据,寻求最佳求面积的方法”这个思维策略思考,逐步展开有层次的思维训练。虽然是课本的内容,却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学生也在其中品尝了学习的欢悦和成功。教材在这儿已经完全成为学生驾驭学习的工具和成长的阶梯了,真正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也就是本节课的意义所在吧!
当然课堂也存在不足,比如说对例题学习可多设计一些思考提示,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学生有需要的话点击提 示,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也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给学生。
前一篇: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 霍转载
后一篇:做菜须知 蒋楠(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