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标点符号”十六种用意与用法,各具精妙

(2024-08-11 10:52:10)
分类: 高考研究

“标点符号”十六种用意与用法,各具精妙

原创 创意写作学 211写作课堂 2024-05-27 06:20 江苏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EXZVv3CJoGDnB1pJprougQMy46YnZeh7b6LibSeDQmnsH0WuyZT1d28LhHYf4HDqk6I7enib4Ol18jCyeGldrgg/640?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13&tp=wxpic



“标点符号”十六种用意与用法

作者:Ashida


    文章传世,诗词流传,非独文字之功,标点之妙亦在其中。夫标点者,犹舞者之足,舞者虽美,若无足之灵动,岂能成舞?文章亦然,若无标点之点缀,岂能尽显深意?标点符号,虽非文字之主体,却为文字之灵魂。其用意深远,用法精妙。今欲论标点之用意与用法,且以诸般例子,一一述之。

    1.逗号,犹如溪流之断续,使语意流转而不滞。如古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此中逗号,使“白日依山”与“黄河入海”两景相映成趣,若无此逗,则意境全失。

    2.句号,则如乐章之终了,定音成曲。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句号之后,诗意已尽,余韵悠长。

    3.问号,似疑云重重,引人深思。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问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4.感叹号,如惊雷骤雨,情感奔放。诸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声感叹,尽显豪放之气。

    5.冒号,则似引领之灯,开启下文。如古人所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冒号之后,孔子之教诲娓娓道来。

    6.分号,如桥梁之连两岸,使句意并行不悖。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分号之间,两句并列,相得益彰。

    7.顿号,犹如星辰点缀夜空,使列举之物井然有序。如:“红、橙、黄、绿、青、蓝、紫”,顿号之隔,七色分明。

    8.引号,则如镜中之影,映照原话。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言非虚。”引号之内,乃前人之语,引以证今。

    9.括号,犹如旁注小记,补充说明。例如:“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括号之中,补充李白之生平,使读者一目了然。

    10.破折号,如长河奔流,突现转折。如:“那一刻——我终身难忘!”破折之后,情感骤变,引人动容。

    11.省略号,似云烟缭绕,言有尽而意无穷。诸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省略之后,意味绵长,引人遐想。

    12.连接号,如纽带相系,连接前后。如:“北京—上海高速公路”连接号之中,两地相连,一线贯通。

    13.间隔号,犹如间隙之珠,点缀其间。例如:“李白·杜甫”,间隔一点,两位诗人并列而显。

    14.书名号,则如宝匣珍藏,标示著作。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书名号内,皆为经典之作。

    15.着重号,如重锤击鼓,强调重点。如:“这个观点十分重要!”着重号下,重点凸显,一目了然。(这个没标出来,大家可自行查找)

    16.专名号,似金线绣边,突显专有名词。例如:“鲁迅专集”专名号下,凸显鲁迅先生之独特地位。

    此外,尚有波浪线、斜杠等符号,各有用处,难以尽述。然其用意与用法,皆在辅助文字,使文章更加生动、准确、有力。

    夫标点者,虽细微末节,然其重要性不亚于文字本身。犹如舞者之足,虽藏于裙裾之下,却承载着整个舞蹈的灵动与韵律。故为文者,不可轻忽标点之用,当细心揣摩,恰当运用,方能使文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今人读古书,或觉其深奥难懂,然若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中标点之巧妙运用。古人虽无今日之丰富标点,却以句读之法,巧妙区分语意,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此亦可见标点之重要性矣。

    标点符号,犹如文字之羽翼,助其飞翔于文学之天空。为文者若能善用标点,则文章必能如凤舞九天,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故吾辈当以敬畏之心对待标点,以匠心独运之手运用标点,使文章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当今之世,文字如海。往往忙于阅读、写作,却忽略标点之重要性。然标点虽小,却关乎文章之大局。故当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标点,以更加精妙的技巧运用标点,使文章更加精准、生动、有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