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学科核心素养,为冲刺备考导航——武汉市2024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分析
(2024-05-19 10:47:22)分类: 高考研究 |
夯实学科核心素养,为冲刺备考导航
——武汉市2024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分析
培根铸魂
武汉市四月调考命题团队坚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命题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筹设计,精心选材,悉心打磨出了这套优质试卷。
整套试卷的命题材料文质兼美,将学科核心素养有机地融入考题之中,传承先进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思想导向鲜明,将培根铸魂落实在知识能力的考查之中,具有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之功效。信息类文本选材富有时代气息,传统文化在与新媒体、新科技成果碰撞中生发出新的火花,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沧桑巨变、中国老百姓重视文明富裕的精神风貌。文言文阅读材料,将人物传记与州县治政文结合起来,文中“居官不言廉,廉盖居官者分内事”的观点,与当代反腐倡廉的时代大潮密切呼应,富有现实意义。古代诗歌鉴赏,表达了词人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思念家乡的情怀,以及收复失地、漫游天下的信心与期待。语言文字运用的选材,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青少年心理健康;语言文字运用的选材,关注湘西人在乱世危局中的现实人生,忧思地方、国家与人的未来,表达了作者对日益变异衰落的湘西社会的沉忧隐痛和对家国政治的强烈关注。写作,随文设题,材料来自语言文字运用“社恐”,“自我关注”指的是关注自我精神追求与个人价值;“主动融入社会”指的是个体打开自我,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自我关注”和“主动融入社会”,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如何“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素养立意为根本,
启智增慧
武汉市四月调考语文试题,着力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1.着眼于审美素养,重视形象思维考查
现代文阅读选取的命题材料是作家原因的《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这篇文辞优美、意蕴丰瞻的散文,描述了云南怒江山区公路建成后,封闭的山村敞开怀抱迎接四方来客,开启新的发展之路;以李导为代表的当地百姓,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开启新的人生道路;同车的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欣赏美景、敞开心扉、热情相处,让旅途充满温情。文中四字词语和短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简洁明快,朗朗上口,能够让考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在阅读体验基础上调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其中第6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第7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第8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意,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第9题考查标题的多重意蕴的探究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命题材料是宋代词人李纲的《江城子·九日与诸季登高》。诗人登高远眺,入目的是云涌雾集、浪涛翻涌的壮阔景象,远望中原大好河山,心中豪情顿生,无限感慨涌上心头。第16题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起伏变化的心情的”。
语言文字运用命题材料节选自沈从文的小说《长河》。《长河》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小说取材于平常生活,用诗意化、抒情化的笔调,描绘了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乡土社会,营造了田园牧歌的浪漫意境。
2.着眼于思辨能力,强化逻辑思维考查
这套试卷特别注重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如第3题“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媒介的‘修辞’作用的一项是”,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从两则材料中筛选出有关“媒介的‘修辞’”的相关语句,形成基本的观点,并对其作用形成基本的判断。
再如写作试题材料只给出了“‘关注自我’与主动融入社会”的话题,但未提供明确观点,这就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联想和思考”,从而写出有独特感悟和思考的文章来。以教考衔接为导向,
考教融合
武汉市四月调考语文试题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新理念,呼应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教师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下功夫。
如:现代文阅读,命题材料分别摘编自李丹丹的《新媒体视域下<红楼梦>传播现状及规律》和刘涛、刘锦鹏的《通往数字世界的修辞学: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体系构建》。这两篇文章暗合了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紧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要求。其中,《新媒体视域下<红楼梦>传播现状及规律》中谈论的《红楼梦》又与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密切相关。这种组合式命题形式新颖,富有创新性。
再如:文言文阅读的第11题,四个选项中涉及的实词“逋”“谢”“敝”“识”分别关联教材中的《陈情表》《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石钟山记》四篇课文。名篇名句默写涉及的《劝学》、陆游的《书愤》直接与教材关联,其中第(3)题默写与劳动场景有关的诗句,也与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的主题的诗篇《插秧歌》等相关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的意图:
一是依据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迁移运用能力。
二是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试题增强了与统编教材的关联,既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又关联教材中新增内容,如“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既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又关联统编教材中的重点作家,如语言文字运用的选材关联《边城》的作者沈从文。
三是创新命题形式,减少机械刷题。试题使用了多种新题型,有效规避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如第4题“图文理解与分析”,既与2024年九省适应性考试试题有相似之处,又有独具匠心。
名篇名句默写,创设了开放性的情境,如第17题第(3)题“五一节快到了,班上要办一期关于‘劳动’的黑板报。小刚负责‘诗海泛舟’栏目,请为小刚提供两句描写劳动场景的古诗文,如:‘
语言文字运用考查颇有新意。如第18题,对标点符号用法和表达效果的分析考查,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标点符号,而是同时考查了冒号、省略号、引号和破折号。第19题,则采取了组合的形式,将成语填空和补写句子融合在一起考查,综合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