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省联考九大学科试题研讨会点评
(2024-03-07 10:04: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考研究 |
大方金塔英才学校高三年级
2024年九省联考九大学科试题研讨会点评
一、感受
二、亮点
这次九省联考试题非常重要,其中的“语、数、外”三科试题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专门组建的班子命制的,很可能也是2024年高考的命题班子,它具有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是2024年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它的变化之点很可能就是2024年高考的变化之点,它的稳定之处很可能就是2024年高考的稳定之处;这些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令人高兴的是九大学科组对此均有清醒的认识,例如语文组林瑞君老师、数学组李发武校长均能在这次九省联考试题中的知能点分布、题型结构、赋分比例等方面清晰地拟出本学科试题“变”的哪里,“稳”在何处,而且条分缕析地清楚加以阐释。这样不但为我们学校下阶段科学备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抢占了下阶段高效复习备考的战略制高点作了扎实的铺垫。
二是与时俱进,突出以“变”应“变”的备考策略。
值得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学科组在后期高考复习备考中都能抓住九省联考的变化,明晰其九大学科的变化之处,就是2024年高考的变化之处。相当多的学科组均抓住了以下变化之点,突出以下四个“更加”:
一是高考将更加注重对教材的关联,二是高考将更加强化与三线(金线、银线、连接线)的连接,三是高考将更加突出“一核四层四翼”,四是高考将更加彰显核心素养和课标。这个“变”,数学组李发武校长的研究很有特色,清晰地呈现出这次九省联考数学试题的知能点的变化、分值的变化、试卷结构的变化以及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值得我们好好关注。
下阶段复习策略就是要紧扣这些变化之处做出调整,要使老师和考生均要明确:试题有哪些变化要心中有数,应对的策略有哪些要胸有成竹,后阶段怎样紧扣其变化有效地组织复习要全局在心。只有这样,我们的后阶段复习方能增强其针对性,减少其盲目性,这点必须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九大学科组在试题研究中都关注到九省联考试题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试题与以前的高考题之间的稳定性,九省联考试题虽然有变化,但是并非翻天覆地,总体上是稳定的。不少学科组对此进行了详实的剖析,紧扣“稳”字提出了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高考与教材关联之稳,物理组石录恒校长、化学组简远海主任把高考真题以及九省联考试题与教材有机结合,每道试题出自教材的哪一章哪一节?体现了对教材的用实用足、用活用好,突出了教本教本,一教之本的作用,彰显了高考根在教材,题在课外,注重迁移能力的特点。这种研究值得推广!再如高考与课标之稳,不少老师对此深感困惑,不知道高考与课标有什么关联,不知道怎样研究高考与课标的关系,历史组柯梅老师抓住了我们研究的痛点,为我们研究提供了路径,洞开了新景,将真题与课标的研究紧密结合,把每道试题出自课标的哪一章哪一页哪一行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样精细地研究的确精妙,突出了课标对高考的导向作用,这些都值得大书特书!
九大学科组在试题研究中均抓住了九省联考试题的关键,突出“万变不离其宗”的“宗”,这个“宗”就是紧紧抓住以下六大要素——真题、教材、课标、三线、学科素养、一核四层四翼——来命制考题。要知道无论哪一科高考试题,无论外形怎样千变万化,而实质都离不开这六大要素。值得点赞的是不少学科组或多或少开始关注这“宗”:如英语组曾修玉老师、政治组王培金老师、地理组李小强校助、生物组田海露老师对“真题、教材、学科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研究得相当到位,为下阶段复习抓住了迎考关键。
这些研究,使我们明确了后阶段复习迎考的关键就是要紧扣这六大要素,认真研究它们与高考的关联,科学地加以整合,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抓住了迎考的要害,才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以上四点,既是这次九省联考试题研究汇报的亮点,也是我们今后复习的旨归。
三、建议
对后阶段的迎考复习,我谈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对理化生学科组的建议。
这次我最想听的是对实验操作的复习,遗憾的是理化生三个学科都忽略了这个关键之点。要知道,理化生三科的高考实验题检测高达50分以上,从高考得分数据看,我们毕节考生的得分不到10分,丢失整整40多分,的确惨不忍睹!
为什么我们文科能够上清北?理科上清北却“难于上青天”?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很多学校根本不重视实验课,实验课学生不到实验室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而是老师讲实验,学生看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规范表达能力等等都严重缺位。我们学校也是如此,这一年,我听了86节高三各学科的课,实验课也有几节,但没有哪一节是在实验室上的,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备考,怎么能够上清北?所以我认为,实验课是理科最大的增分点,必须要重视起来,要上清北,就要杜绝只是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现象,要把高考涉及到的实验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必须到实验室去动手操作,有了真正的实验,才有真正的体验,才能够形成真正的经验,最后体现在分数上是高分!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告诫,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戒才是。
二是对大文科组的建议。
大文科要重视以下四大视野的训练:
历史视野,重视对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传递、传播,以此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现实视野,重视对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惊天动地的百年奋斗史的把握,以此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
未来视野,重视对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光明灿烂的未来作深入了解,以此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
全球视野,重视放眼世界,对国际风云的了解,明晰中国在世界的责任担当,明晰社会主义理论的无比正确,以此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
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五大学科特点有太多的相通之处,都必须培养学生这四大视野,培养学生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这就是落实高考“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是对九大学科的建议。
值得大家要注意的是,去年5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0分钟,关于教育的新闻联播就长达10分钟,聚焦关于教育的问题,国家都给出了进一步改革方向。这在中央台,可谓是破天荒的事。近些年来,五大学科竞赛、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录取、创新班型正在成为高校招录人才越来越重要的通道之一;关于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关于思维训练,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了。
九大学科,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注重。
一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例如识图能力,同样一组图画,从政治角度看,图画蕴含哪些哲学原理?从历史角度看,图画体现哪些史学元素?从地理角度看,图画包含哪些地理的人文要素?从语文的写作角度看,图画如何审题立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不可以考虑,一堂课几科老师都到场,紧扣同一场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去加以读解。如此,既做到课堂的水灵鲜活,又做到几大学科深度渗透融合,让学生在“八仙过海,精彩纷呈”中,多快好省地获取知识,岂不快哉?
二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和思维建模。如文科的形象思维训练、理科的抽象思维训练,文科理科均有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国核心竞争力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这在九省联考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今年高考我们必须要重视。同时还要注意思维建模的训练,如北京语文高考的微写作,其实就是一篇具体而微的议论文,一般是“观点+材料+分析”,这种思维建模,为我们思维建模提供了范式,同样适合我们文理科主观题的答题,我们必须要引起充分重视。
三要注重以生定教,以人为本。抓住学生复习中的痛点、难点、关键点,如怎样恰当地组织教材,怎样拟清与高考试题的关联,怎样做到与高考复习的有机结合,怎样有的放矢组织复习;后阶段怎样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训练,学生的复习心理、应试心理怎么样?学生的睡眠、饮食怎么样?如何调适?有怎样的对策?这些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明白高考不光是考知能,还要考心理康健、体能健壮,吃得下,睡得着。这些我们必须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