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到底要培养什么思维?——百年语文课程“思维”研究回眸与透视(上)

(2024-03-03 16:51:35)
分类: 专业发展
语文课到底要培养什么思维?

——百年语文课程“思维”研究回眸与透视(上)

李华平  陈剑泉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四川省双流中学,四川成都610299

编者按:

本期《史脉钩沉》栏目回顾了百年语文课程中的“思维”研究,总结了百余年语文探索得出的要重视思维的共识。可以看到,除历次课标对“思维”的要求一以贯之外,叶圣陶、吕叔湘、朱绍禹等名家也不断强调“思维”教学。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在迎来自己高光时刻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研究缺位的尴尬处境。语文理论与实践中“思维”的深入研究,将为语文课标的改进提供了新方向,对执教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学科本身规律亦不无裨益。

【摘要】语文学科要重视思维训练,是百年语文探索得出的共识。然而,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却用上位概念顶替了下位概念,一些“思维课”游荡在“语文”之外。我们需要从一般思维、学科思维、语文思维三者之间的层级关系中去定位“语文思维”,并进行准确定义。语文思维的基本类型有汉字思维、语义思维、语韵思维、语境思维、体式思维(语体思维、文体思维)、修辞思维、结构思维等。

【关键词】语文学科;一般思维;学科思维;语文思维

语文独立设科一百多年来,“思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高度重视。这是非常正确、明智的。思维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910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2017年、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把“思维”作为本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一点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保持了同频共振。

但是,与其它学科相较,语文学科思维素养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呢?语文课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思维呢?

一、课标与名家:语文百年认知中的“思维”

从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思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历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与历代语文名家都强调思维教学。

(一)课标:对思维一贯要求

历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思维”都有明确要求。

首次对思维要素提出要求的是1929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国语、国文课程标准。当时,没有明确提出“思维”的概念,只是对思维要素提出了要求:“读书教学,要先全体而后分析”,“文字的分析,应约略指点文字构成的意义”(小学国语);“教师讲述大意后,应指导学生作分析、综合、比较的研究,务使透彻了解,或提出问题,令学生课外自行研究”(初中国文)。

首次将“思维”概念纳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是1955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儿童的活动”,“在直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的思维,要依据可接受性原则,在儿童能理解的范围内,善于把儿童生活经验中的材料和教材结合起来,善于使儿童把直观所得加以概括,使儿童的认识从感性的渐进于理性的”。实际上,1954年7至9月,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叶圣陶先生主持下就讨论通过了一个大纲性文件《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同年10月发布。在“意见”中,就已经明确要求:“同时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要教给他们思维的初步方法。”

比较系统地提出思维教学要求的是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但所指均为逻辑知识:“逻辑知识编成短文,在高中教学。着重使学生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的运用,初步理解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1978年、1980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逻辑知识教学作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1986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逻辑知识排除在语文基础知识范围之外。1988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从“发展智力”的角度提出思维基本方法的教学要求:“语文训练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训练寓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注意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1990年《中学语文大纲》既不提逻辑知识,也不提思维方法,而是提出“创造性思维”:“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1992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则沿用1988大纲的说法。

对思维训练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1996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这份大纲明确将“思维训练”提升到教学原则的高度:“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串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2000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则将1988年大纲中的“智力”换成“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则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表述,一方面更具体;另一方面则从“教学原则”高度下降到“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之一。

2001年,在新中国第一部语文课程标准中,则将“发展思维”作为引领新课程改革的新概念“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第一条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予以确认。2003年,第一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在课程总目标中从思维品质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思维“的具体要求——“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具体目标中,混合提出了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的要求——对于阅读,要求“……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对于写作,要求“……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仍然沿用实验稿的表述方式,在课程理念中将“发展思维”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2017年,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将“思维”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即“思维发展与提升”,并且明确地提出了思维能力发展的具体内容——“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品质提升的具体内容——“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2020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变化。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中将思维素养表述为“思维能力”,其内涵与2020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一致。

(二)名家:对思维不断强调

1.论述:思维与语言相提并论

1961年,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并提醒老师们,“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1979年,吕叔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成立大会主题报告中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1982年,蒋仲仁先生指出:“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联系的原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的基本的原则。”1983年,章熊先生就出版了一本书《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书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思维清楚,语言准确。”1988年,我国语文学科硕士点创始人朱绍禹先生指出,“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并且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和思维同等重视,是众多国家的现状,也是世界性的趋势”。1994年,于漪老师撰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2008年,语文课标研制专家王宁教授则进一步强调了思维(“会想”)的前提性、决定性意义:“会想是会听读与会说写的前提。语文课如果只顾追求表面的读写,甚至把听说的技巧看得过于重要,而不深入到‘想’这个层面,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的。”

2.教学:思维与语言同步训练

不少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很注重思维训练,其中宁鸿彬先生是突出的代表。宁老在语文思维培育方面有很多典型课例,被学界称为“思维派”。宁鸿彬先生指出:“思维训练并不是撇开课本另搞一套,而是在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时候,教给学生应该想些什么和怎么去想。”我们来看他在词语教学方面的一个片段:

师:刚才我们学了一个新的词语——敷衍了事。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词语造句或说一段话。“敷衍了事”是个贬义词,通常都是用于反面人物或是用于批评人或事。今天我提个新要求,就是把这个词语用于正面人物,而且还不能损害正面人物的形象。这个要求有点难。希望大家打开思路,想出好的表达办法来。(学生们认真地思考着。)

生1:焦裕禄同志是个好干部。他办事一贯认真负责,从来都不会敷衍了事。

师:你很聪明。用了一个否定词就达到了要求。现在加一项新要求,再发言的同学,不能再使用否定性词语了。

生2:有一位领导干部,不仅对自己从严要求,而且对他的下级工作人员也要求非常严格。他非常痛恨敷衍了事的工作作风,所以他的下级干部,干工作也都认真负责,毫不松懈。

师:你也很聪明。用了一个“痛恨”就解决了问题。我的要求再补充一下,痛恨、批评、谴责、惩罚这一类反对“敷衍了事”的说法,都不能再用了。

生3:抗日战争时期,某些敌占区的伪村长,其实是抗日干部,是共产党员。他们借着伪村长这块“金字招牌”,与敌人巧妙周旋。凡是日本鬼子交给他们的差事,他们都尽量地搪塞、应付、敷衍了事,而又不露马脚,不让敌人抓到把柄。他们用这样的办法,给老百姓办了好多有利的事情。


这个教学片段非常精彩,对学生语言和思维进行了同步训练。从教学内容来说,是用词造句。但此处的造句,却对用词提出了限制性条件:先是提出用于正面人物的条件,然后增加不能用否定性词语的条件,再增加不能用反对类说法的条件。这样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增加思维的含金量,同步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二、高光与尴尬: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思维”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颁布,之后,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开始重新研制课程标准,探索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具体体现,提出了各门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这些学科核心素养中有一个“公因数”:每个学科都把“思维”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思维素养也正式成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迎来一百年来的高光时刻,同时又无比尴尬。

(一)高光:四大核心稳居其一

2017年版(以及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两个课程标准表述略有不同,但核心素养要素均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

“思维”迎来了一百年来的高光时刻。与以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相比,本轮课程标准(包括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把“思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遵循百年语文教育规律的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逐渐深入的认知,人们在不断思考、挖掘、论证、实践的基础上,对“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基本上形成了统一观点:“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语言,训练学生思维。”一时间,各类关于思维教学的文章铺天盖地,都在探讨遵循课程标准要求落实思维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二)尴尬:四顾茫然心无所归

每一个语文教师意识到“思维训练”“思维能力”很重要时,却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性问题:语文课到底要训练学生什么样的思维?

1.研究缺位:语文课程标准的失误

令人遗憾的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科学有效地解决语文课思维教学的前提性问题,导致一线语文教学随流飘荡任意东西。

2017年版(含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在“思维”维度需要“发展”的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提升”的是“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这里将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做了较明确的区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用一个“思维能力”笼而统之,增加了“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

两个课程标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把一般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作为语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没有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所需要培养的独特的思维目标。诚然,一般思维能力也是需要在语文课程中培养的,但语文课程更应该培养具有语文学科特质的思维能力。否则,就失去了语文课程存在的独特价值。

2.横向参照:语文课标改进的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对“思维”的囫囵吞枣,亟待修订改进。这方面,可以横向参照,看看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对思维素养的阐释。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思维”都有较准确的符合学科特质的阐释,体现各门学科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价值。比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思维”的概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思维”的概念,认为它“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虽然物理、化学、科学课程标准都将“科学思维”作为核心素养,但其定义与阐释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独特之处,体现了各自学科、课程的独特性。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思维“是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科学课程标准则更为概括一些:“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这些阐释,将“科学思维”与其他学科思维进行了清晰区分,值得语文课程标准借鉴——确立“语文思维”的概念,并予以准确阐释。

否则,当其他学科都在课堂上非常专业地落实思维培养目标时,语文学科却在积极地做着不专业的思维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思维素养感到十分茫然,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思维;有时自己所培养的思维,似乎历史学科也在培养,或者政治学科也在培养,甚至还不如历史老师、政治老师专业,感觉自己在抢“别人”饭碗,又不如别人干得好,不断被人说三道四。这到底是为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