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家课例|肖培东《植树的牧羊人》

(2023-12-07 09:30:35)
分类: 专业发展

名家课例 | 肖培东《植树的牧羊人》

孔祥华名师工作室 2023-11-26 12:58 发表于山东
收录于合集#我爱语文我爱课244个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uNOLjDlr0CjcQuPQZIoibVgChB6MLTHml5icsfFawOCveIictibYTRAPVLlXU8L1f6WAfUZziao4kbpQKFNp4Dk75hg/640?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


01

默读课文,学习圈点勾画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植树的牧羊人》,它是一篇外国作品。这篇文章的学法是什么?请大家齐读预习提示二。

生(读):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师:文章写作者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哪一次见面叙写的语段最少?

生:最后一次,两个段落。

师:加上全文的总结段落,也就三个段落。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的语段,做好圈点勾画。

(生默读,圈画)

师:你圈出了哪些词语或画出了哪些语句?

生:我画出了这一句,“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师:为什么画这句?

生:因为这句体现了高原的变化,写出了老人在高原种树后高原的美丽景色。

师:有道理,这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圈画出“荒原变化”的句子。

(板书:高原变化)

生:我画出的是“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也是写高原变化的句子。

师:写高原变化的句子很多,我们可以择其关键词、关键句做出圈画。还有吗?

生:“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是抒情议论,赞美了牧羊人的伟大。

师:议论以及抒情性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因此,对老人的赞美、评价语句要圈画出来。

(板书:评价老人)

(学生陆续找出评价老人的其他语句)

生:我画的是“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这句。

师:还有同学也画出这句吗?(很少同学画出)你说说为什么要画出这句呢?

生:这句话点明了时间。

师:对,这样我们就注意到“我”第三次去高原看到老人的时间了。这句话也是交代写作思路的句子,同学们不该忽视。

(板书:行文思路)

生:我觉得“那年,他已经87岁了”要画出来,说明老人年龄已经很大了,可以让我们知道老人把一生都献给了植树事业。

师:这是能体现老人特征的句子。

(板书:老人特征)

师: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默读文章,圈点勾画,不是随便的,而是要注意圈画出显示行文思路、老人特征、荒原变化及评价赞美的相关语句。


02

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

师:请同学们跳读“我”第一次、第二次与老人见面的语段,从这四个方面圈点勾画。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师:好,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说说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高原的句子。

(学生回答)

师:“我”第一次去高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找出那时高原特征的句子吗?(学生举手回答,高原荒凉,干涸,遥远,毫无生机,到处是废墟)

师: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能找到相关语句吗?

(学生举手回答,树很多,森林面积大,出现溪水)

师:三上高原,高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各选一句来读读。请一位同学连着读读。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禿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2.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3.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学生读,但没有读出高原的变化,缺乏情感。教师再请学生读。比较朗读)

师:同学们,高原在变化,朗读的感情、语调等要不要发生变化?(要)第一个句子读快还是读慢?

生:读慢,高原很荒凉,没有生机,让人失望。

师:第二次“我”在这个曾经无比干旱的地方,看到了——

生(齐答):溪水!(读得很惊喜)

师:“溪水”要读出什么味来?

生:惊喜。变化太大了,竟然有水了。

师:第三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要读出?对,读出震撼感!作者用对比

的手法写出高原的惊人变化,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独自创造的“奇迹”!(学生再读)


03

圈点勾画,读出人物奇迹

师:牧羊人在高原上创造了奇迹。(板书“奇迹”)这奇迹,最应该归功于牧羊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呢?请你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生:他的毅力。(师板书“毅力”)

师:哪句话说明他有毅力?

生: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生: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师:哪个词说明他有毅力?

生:一直。

师:非常好,圈点出来。“一直”,说明很坚持。“一个人”又说明什么?(生答)对了,要忍受孤独。(板书“孤独”)还有哪些句子能说明这个人有毅力,坚持不懈呢?

生: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师:真好,会读书的孩子都不会忘记这几句话。你告诉老师,在这段话里,你都注意到了什么词?

生:数量词。

师:哎,数词。

生:我认为是他的“坚定”!“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生:我认为是自信、平和。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生:无私、纯净。“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生:严谨,热爱生活。房间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生:细心!挑橡子种子的描写。

师生齐读:只有懂得取舍,才有奇迹;只有忍受孤独,才有奇迹;只有自信,才有奇迹;只有严谨,才有奇迹;只有内心纯净,才有奇迹;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只有热爱,才有奇迹……深入读这篇文章,你还可以读出奇迹背后更多的东西。


04

关注人称,读出文本奇迹

师:其实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个“奇迹”。

(生好奇茫然)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学生思考)

生:他真心实意地写了。

师:嗯,写作要真诚。

生: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师:生活中有这个环境的原型是不是?也是一个答案,还有没有?怎么把一个虛构的故事,说得像真的一样?

生:(小心翼翼地)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故事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师:对,第一人称的写作更具真实感。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换成是“牧羊人”,好不好?

生: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

师: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

生:不好。过于平淡了。

生:如果他不走了,就体现不出高原的变化。

生:缺少惊喜了。

师:对,“我”是一个旅人,一个过客,三见牧羊人,这个地方的巨大变化才更让人震撼。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高原奇迹,作者写出了这篇经典的小说,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让我们读出更多的力量,更多的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