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课文学写作,尽精微致广大——记左江红老师的示范课

(2023-05-14 07:22:18)
分类: 高中语文新课改

向课文学写作,尽精微致广大——记左江红老师的示范课


                             《借手部动作,探人物内心》

长沙市雅境中学  彭海燕

南雅湘江中学  张妍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左江红老师,是在2019年8月21日,我带队学校新进教师赴南雅中学参加入职培训。那日,左老师给老师们做了《我们都是追梦人》的讲座。会后,我情不自禁地写了一则心得《有梦想的人,自带光芒》,记录这位带给我震撼的老师。机缘巧合,2020年12月9日,又有幸听得左老师的一节示范课《借手部动作,探人物内心》,心潮澎湃,特撰此文以记之。


  • 01选点小而新,方法指导操作性强

毋庸置疑,中学阶段的写作教学相较于阅读教学,是薄弱的。从教材来看,以阅读教学为主,阅读和写作分置,读与写融合度不高,即便有所关联,往往也是零散的;而教材的写作部分,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从教师来看,钻研阅读教学多,探讨写作教学少,很多老师几乎不敢上也不知道上写作指导课,要上,也顶多布置题目,稍作审题分析,对优秀作文赏读一番,大家都没有可供借鉴的具体可行的课堂模式可循。从学生来看,畏惧写作,尤其是一整篇的写作,也因确实缺少方法而难以高质量地愉快地完成任务。重读轻写、精读疏写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了中学作文教学的低效。
      左老师对作文教学颇有研究,尤其是近几年,她深入钻研“向课文学作文”这一课题,结合具体的学情,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以课文为例子, 将读写结合落实到常规教学之中,开发出作文教学新课型,真正做到吃透教材,向课文学写作。

站在高处思考,定有不一样的收获。左老师的这一堂课,就是“用教材教”的最好的范例。

选点小且新。读写结合课,可以讲的内容很多,例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会从课内外举很多的例子。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之后写段落和篇章。而左老师的这堂课,就抓住“手部动作”来指导,通过课文中孔乙己和胡屠户的手部动作“排”“敲”“攥”“揣”等动作来探寻人物内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上课选点可谓是小而新。

给学生可操作性的方法指导。课堂中,先和学生一起仔细观察手部动作,探寻人物心理,吸引学生兴趣;然后赏析精准动词,领略动词的妙处;再赏析佳句看添加修辞佳句的效果。这样,逐层深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总结写作的方法:观察仔细写外形,动词准确有变化;运用修辞添其它。这些方法,给了学生提高写作切实可行的路径,学生学得来,用得上,写作能力提高快。

左江红老师很早就自觉自愿地跋涉在作文教学之路,她善于从生活中、教材中挖掘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源动力,让学生爱写,会写。每一年,左老师都会帮助学生编辑一本文集,这些文集见证了她在写作教学这一块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PkD1SpgMkXuibjwCxj6qESg9oX9xXLiaSEllw1xkicL6jLK8tbSDdFRXzibpvmfAhibVcquAyT54x2Jq2WwM9TEywn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02逐层建构,彰显严谨逻辑力量

读写结合的关键是搭建读与写之间的桥梁,即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到写作中去。这座桥梁的建构,需要循序渐进,有逻辑规律。左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严谨,逐层递进,为学生精心搭建支架。首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课文里感知、学习作家们写手的妙处,谓之“读手”;然后通过用“敲击类”“把持类”“抛掷类”等手部动词说几句话、记一记写“手”的佳句“悟手”;再通过观察不同的手照片引导学生写手,如疫情期间医生劳作的手、妈妈极度生气时要打自己却又轻轻放下的手、吃饭时奶奶自然把好菜夹给我的手,并将要求层级化——基本要求“写手动作、体现心理”、提升要求“动词精准、内心丰富”、更高要求“动作精准有变化、展现丰富的内心活动、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最后布置作业——修改写“手”段落、阅读写“手”名篇。感悟名家名作写手的妙处,算是思维建构的第一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积累写手的妙词佳句,则是更进一步搭建知识储备的平台,给学生以向上走的阶梯;写学生自己拍照的手,并提出层级要求,更是精当准确,因为写手不是目的,表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才是目标;最后通过作业修改文章,达到思维的最高层次。这个设计简洁而有效,直指重心,助力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更妙的是这堂课支架的搭建不是点到为止,而是以生为本,深入推进。例如课堂中给学生出具了大量写手的动词,读一读、说一说、记一记,给学生降低了难度,让学生迅速积累具体可感的、可吸纳可运用的知识。再如在学习课文《孔乙己》《范进中举》段落素材的时候不僵化为一种模式——说说这段话写手妙在何处,而是用“猜一猜”手的主人、填一填动词等形式,使学生理解更深刻,记忆更持久。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PkD1SpgMkXuibjwCxj6qESg9oX9xXLiaSE6kQprcxQ6tFmMgkLJwmgMAwBERJpE2t5jRXC75QdibUAljx1LMc9eO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03教学机智,善于调控课堂气氛

开放日这天,来听课的老师很多,教室里挤得满满的,有的老师只能趴在窗户边,或者在走廊将自拍杆伸进来通过手机屏幕听课。面对这样的场面,授课者和学生难免紧张,但,这公开课教室里,有多处体现教师的机智和幽默,洋溢着温情和暖意。

课堂教学中,要上台填写《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假装退银子后来收银子的四个动词,一个学生上台将“攥”字写到一半就发现自己写错了,左老师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写了多少算多少。你写不出来的字,还有我们强大的听课老师团队会帮你来写的。一番话,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学生答案四空对了一空。老师幽默地说:”你完美地掉进了空里。怎么办呢?接下来是左老师写还是听课老师写?听课老师中,是请语文老师来写还是非语文老师来写?”所有听课老师和学生都紧张了,大家都想看到老师这时候如何处理应对。这样,左老师擅用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谈笑间把听课老师也融进课堂里来。左老师看到一个怯生生的学生举手了,叫他上台写,学生写对了。这时候,老师是这样点评的:“在紧要关头,我们的陈家诺勇挑重担,救了全场。”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掌声既是送给学生的,也是送给有教学机智的老师的!

课堂中,老师说:“今天有一位同学会非常紧张,因为他妈妈就坐在他旁边。”左老师留意到这一点,课堂上请了这位同学答题。学生的回答流利正确快速,老师表扬他:“真行啊,比平常发挥得还要好,你真是见过世面的孩子。”这种赞美,老师自然,真情,让全场师生都感觉温暖舒服。

美有多种,左老师的美,不张扬,不骄傲,活力、热情与淡然并存,不疾不徐的谈吐金句频出,发自内心的热情的笑容,眼前的她、台上的她,自然不造作,厚实谦逊,率真热情,怎能不让人喜欢?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PkD1SpgMkXuibjwCxj6qESg9oX9xXLiaSEicM3T1QRByKDpoemBv729tmYufpIyxE2NUxQklJZPLtQIzhha84ibyS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向课文学写作,最忌讳的是鉴赏有余,写作不足,写作指导课硬生生变成了写作技巧鉴赏课,也就是指导学生赏读例子很充分,学生也能说出其妙处,但就是学不到、写不出,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得到看得见的提升。左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学生的当堂写作就足以说明这一切——


学生例文:外婆的手一到冬天便裂开了一道道伤口,手背上的青筋一年比一年突出。指尖和手掌上枯树皮一般的纹路承载了岁月的重量,显得斑驳。外婆用那双枯树般的手一针一线地缝棉被,针在她的指尖飞快地穿梭。只听得外婆倒吸一口气,血珠从枯瘦的指头上溢出,我担心地跑过去,却见她冲洗了手背手心,擦干手,若无其事地继续缝补着……如果可以在时光的画廊里寻得一份手心的暖,我愿用一生长去换取一段过往。(1804班孙佳乐)


向生活学语文,向课文学写作,读写结合,教师一旦不遗余力地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广泛持久的阅读兴趣,从教材中、从阅读中吸取写作营养,获得种种启迪。感谢左老师,她用大气智慧的课堂,诠释了“向课文学写作”“用教材教”的理念,终将引领更多的人加入到高效作文教学的队伍中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我听过许多精彩又热闹的公开课,
今天听了左老师的课才悟到真实、有效、逻辑清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的才是最美的课堂。左老师的课不浮夸、不张扬、不做作,好似涓涓细流淌入人的心底,好似温润的美玉质朴而有光泽。左老师清晰的逻辑与学生生动的课堂生成相得益彰。左老师清晰的逻辑在水面之下有效的引领着课堂,不动声色地扫平千军万马,如此镇定自如,底气非凡;在教师严密的逻辑思路的牵引下,学生鲜活的生成在水面上积极地跳跃着,如此生动自由,个性彰显。大道至简,这样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就是我追求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