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苏轼07--“天下奇才”是怎么炼成的?

分类: 专业发展 |
青年苏轼07--“天下奇才”是怎么炼成的?
“来风轩”
为了儿子的教育,苏洵也算是够拼的。
苏洵打算将全家移居到首都开封附近。在他看来,纵使家乡眉山好,教育资源无法比及首都,有点担忧子孙长久呆在这个小县城,会变得见识短浅,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参阅
苏洵把自己的书斋“南轩”,改名为“来凤轩”,作为辅导两个儿子读书的教室。取名“来风”,是谓窗明几净,清风徐来,是一个读书的好处所。(参阅 苏轼 《南轩梦语》)
苏洵不擅长赚钱的营生、也没能置办什么产业,幸得苏家祖辈留有百亩田地,不至于落得衣食之忧。他酷爱读书,藏有各色书籍几千卷,亲手编辑校对整理,给子孙留下了这一大笔精神财富。他常对儿子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参阅 苏辙 《藏书室记》)
苏洵要把自己活成儿子的榜样。他自己潜心读书,也辅导儿子认真读书,做到了言传与身教的统一。他告诉儿子,“就算将来没有考上科举,做不乐官,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要用心读书,并且最好能把心中所知的形诸笔墨,让更多的人知道。”(参阅 苏辙《历代论·引》)
苏辙回忆,与哥哥苏轼一起读书的日子,他们只有一个老师,便是父亲苏洵。跟着父亲读书,醒着和睡着的时候,他们都在读书。(苏辙《再祭亡兄端明文》)
夜梦苦读
苏洵的教育,也是相当的严格。
四十多年后,苏轼在海南,还曾梦见年少时读书的情形: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夜梦诗》)
儿时的苏轼,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贪玩,不能够自觉读书。父亲外出办事,可是也布置了不少的读书作业,每天都有必须完成的读书任务。父亲快回来了,也快到了最后限定的日期,应该读完《左传》所有的篇章,可是苏轼只读到了桓公、庄公部分,这只算是刚开始阅读的进度。他的心底是万分的焦急,害怕父亲回来批评自己,仿佛鱼儿吞了钓钩的不自在。
就这样,在父亲的严厉督促下,苏轼不再贪玩成性,养成了勤奋苦学的好习惯。用他自己的话说,正是“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暇窥园葵。”(《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同样,苏轼在海南,卧听自己的小儿子苏过朗朗的读书声,想起了自己四十年前的读书清净。因此,作了《和陶郭主簿诗》一首。
孺子卷书坐,诵诗如鼓琴。
却去四十年,玉颜如汝今。
闭户未尝出,出为邻里钦。
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
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
…………
艺术教育
苏洵以最高规格的标准,教育儿子要做最优秀的人。这便是苏洵的精英教育,是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为,独立思考的终身学习者。他对儿子,寄予了最高的期待,希望他们成为栋梁之才。为此,对儿子的教育,严格地采取了最高强度的知识学习。
不要以为,苏洵的精英教育,只是高强度的知识灌输。他还给儿子培养了必要的艺术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教师,苏洵完全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与艺术修养。
苏洵酷爱读书之外,还喜欢收藏一些古画艺术品。他对身外财物,没有多少兴趣,平时总是板着脸,唯独见了喜爱的古画兴奋不已。有时,为了得到一件艺术品,不惜一切代价。他曾脱下身上的貂皮袄,只为换得一座楠木假山。学生也为了讨他的欢心,就抢着送他喜欢的字画。尽管苏家只是小康之家,但收藏的名人字画却与王公贵族不相上下。苏轼的字画修养,或多或少有一点来自苏洵的培养。(参阅
其实,苏家还算一个古琴世家,家中藏有多张唐代流传下来的古琴。这些古琴便是雷氏家族制造的“雷琴”,苏轼还特意写了一篇《家藏雷琴》。这张“雷琴”古琴,琴面布满蛇蚹纹,上孔里写着“开元十年造,雅州灵关村”,下孔里写着“雷家记八日合”。为了研究古琴的发声原理,苏轼不惜拆了这张“雷琴”,观察研究其中的奥妙。
苏轼爱好古琴,或多或少与苏洵的艺术熏陶有关。苏洵的多才多艺不是父亲可以比拟的,他的古琴造诣至少也是重度发烧友的级别。(参阅《舟中听大人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