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选择题为何在这些点设疑?(一)

(2022-12-05 06:54:41)
分类: 高考研究

2022年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选择题为何在这些点设疑?(一)

原创 孙晋诺 晋诺工作室 2022-11-29 21:33 发表于江苏
论述类文本阅读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那么,命题者是怎样选择这些考查点的呢?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考你呢?我们以2022年甲卷的论述类文本选择题为例来略作探究。1题如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先来看A选项。A选项对应的语段是: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从这个语段来看,论述思路非常清晰。第一句在阐释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与现代考古学的关系,从它们的关系看,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接着第二、三句主要阐释传世文献与考古实物之间的区别。第三句的后半句强调了考古实物对造型与纹饰的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实例,言外之意,更有利于造型与纹饰的研究。那么A选项究竟想考查考生的什么能力呢?命题者究竟在这儿看到了什么?让我们来看看A选项的表述: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选项的前半句没有任何问题,后半句貌似由前半句推理而来,也非常顺滑。但这是不正确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权威刊物分析说,这个选项的错误在于原文不存在比较,“二者应当是各有价值,且在文中其他地方也没有相关信息和比较”。这个语段里到底有没有比较?“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的口吻,提出了比较的对象;“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这是内容比对,指向各自特征,就是在比,比它们的不同。怎能说没有比较呢?关键是这个比较的目的在哪里?比较的目的是指出考古实物的特殊性,即考古实物对造型与纹饰研究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实例。这个作用是具体的,是明确的。可是到了选项里,命题者把这个具体的特征转换成了“价值和意义”这个大概念,其内涵极为广阔,在直观性上,考古实物确实优于传世文献,但在历史渊源的梳理、文化意义的阐释等等诸方面,实物未必比文献强,因此,对原文内涵的无限放大,不符合文本的原义。这是考查什么能力?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为什么在这儿考?因为,这个语段确实进行了两者对比,也确实强调了考古实物的特殊价值,但对这个价值不能随意扩大或转移,但人们阅读这样的文本往往不善于这样“较真”,往往比较随意地扩大文本的内涵或是转移其话题,这些扩大与转移都是顺着原文思维的自然滑行,命题者就是要用这种自然滑行的方式来测试考生的思维严密性,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语文不比数学少些逻辑思维,阅读不是靠那些技巧提升能力的。阅读,就是要读透文本的筋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